4.不好好吃飯的“熊孩子”怎麽治?
不懂愛,愛變害;不懂害,害當愛;不懂愛,愛變態;不懂害,害更害!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父母很著急,擔心孩子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孩子身體 健康 。這時,媽媽追在孩子屁股後邊給孩子餵飯,家裏的老人更是按不住自己的焦慮,壹定要親自壹口壹口地餵,感覺這樣才會心裏踏實、放心,並且認定這是在愛孩子,為孩子好。
然而,我們給孩子餵飯的次數越多,孩子反而越不想吃飯。這是因為在壹次次被動接受食物的過程中,破壞了孩子主動攝取食物的胃口,孩子也就無法體驗到進食的快樂。試想,我們成人如果在飯桌上總是被別人過度熱情地關照,被強迫著吃下大塊的肉和魚時,我們就處於被動進食的狀態,這種被迫狀態會讓我們不想吃飯,甚至拒絕進食,愛就變成了害。其實,愛只有讓對方感到舒適才是真正的愛。
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原本是享受 美食 的過程,是愉快而幸福的。而被人強迫吃飯時, 美食 就會變成壹種負擔,讓我們心裏產生較大的壓力和不快。如果我們每天都被別人這樣過分地“關照”,我們是不是也會慢慢對飯菜失去吃的興趣? 所以, 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置換在孩子的角色當中,從而體諒和理解孩子為什麽不喜歡吃飯。
“吃”是人的本能,感覺餓了,吃了食物才會舒服。孩子吃飯的興趣如果沒有被破壞,他們自然有吃的意願。作為家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是什麽,才能有的放矢解決孩子吃飯的問題。
(1)飯菜不合胃口
有個笑話說:“爸爸媽媽為什麽不挑食?那是因為他們購買的都是自己喜歡的食物。”生活中我們的確很少關註孩子的喜好,經常買壹些自己喜歡的食材,誤以為孩子也會喜歡,或者完全從營養的角度出發,認為這些菜是必需的,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喜好。
(2) 抗拒陌生食物
有的孩子對初次嘗試的蔬菜和食物會產生壹種莫名的抗拒,接受起來需要壹個相對的適應期。比如第壹次吃某種食物覺得味覺很陌生,感覺很難吃或不想吃,他們可能連嘗試都沒有就直接拒絕。如果第二次再讓孩子吃可能會比第壹次的感覺好壹些,特別是那些體驗豐富的孩子感受會更深。我們要給孩子嘗試和適應的過程,時間久了,他們自然會慢慢接受新的食物的味道,並且喜歡上這種食物。父母需要避免孩子壹兩次不想吃,就不再給孩子吃某種食物。
(3)身體不適(生病)
孩子生病後本來胃口就不佳,再加上活動較少,胃腸蠕動緩慢,就會不想吃飯。這時可以給孩子準備壹些清淡的食物,孩子願意吃多少由他自己選擇,不要逼迫孩子吃。待體能完全恢復後,父母再適當對飲食進行調整,引起孩子吃飯的欲望。
(4)情緒不好
如果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他們很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失去對食物的關註和興趣,成年人也會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這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只有孩子處於開心快樂的狀態,他才會被食物的美味深深地吸引。因此,啟發和聆聽孩子的表達很關鍵,他們的情緒需要被理解和釋放。
除此之外,解決孩子吃飯的問題還有壹些小妙招:
(1)適當運動
孩子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在外面奔跑和玩耍,在活動中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在玩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孩子吸收到新鮮的空氣,也會讓他們交到朋友,晚上睡眠質量自然就會得到改善。正所謂白天玩得好,自然三餐吃得好,晚上睡得香。
(2)讓孩子全程參與 美食 制作過程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喜歡吃什麽,然後帶上孩子壹起去采購食材,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還可以教會孩子認識各種食物,讓孩子親自參與選擇自已喜歡的食物。在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合理搭配,選擇性地購買。當食材買回來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壹起來廚房進行制作,比如讓孩同時也會覺得很好玩,從而帶動孩子吃飯的興趣。壹旦孩子擁有了自主性,他們會更有興趣和胃口吃飯。
(3)播放固定音樂
孩子吃飯之前,我們可以播放固定的輕快音樂,並給孩子提供他喜歡的精美餐具,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用餐。當孩子有美好的感覺和體驗的時候,他們通常胃口較好。
(4)減少吃飯的壓力
每次吃飯最最好讓孩子自己盛飯,吃得多也不進行過多的表揚和關註,減少孩子在用餐時的壓力,還孩子壹個自由攝食的良好氛圍。通常孩子精神和身體放松下來來後,他們會吃得更香。
(5)給孩子定規矩
和孩子約定,每次吃飯時不能玩玩具、看電視等,並限定吃飯的具體時長和要求。比如約定晚餐時間大約40分鐘,快到結束時間的時候,家長就要提前10分鐘進行提醒,告訴孩子吃不完就不能再吃了。但由此可能會導致餓肚子,而且在下壹餐之前除了喝水,不能吃其他任何食物,所以要將後果提前告知孩子。如果經過家長提醒,孩子繼續慢慢磨蹭,那時就要說到做到,毫不猶豫地收拾碗筷,並嚴格遵守先前的約定——不給其他食物吃。這樣做的目的是引起孩子的重視,讓孩子懂得家長說話算數。也許孩子在晚上睡覺前會喊餓,那時要避免嘲笑和諷刺孩子;“該吃的時候妳不好好吃,現在餓了吧!” 如果我們這樣說,孩子會非常生氣和反感,並不能促進他們吸取教訓,珍惜下次吃飯的機會。我們可以說:“我知道妳現在餓,不好受,明天早上可以多吃壹點兒,現在可以早點兒上床睡覺,或許會感覺好受些。”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體諒和理解,下次吃飯時他就會珍惜機會,主動把控時間,盡量多吃壹點兒,避免再餓肚子。所以,理性地愛孩子,愛才不會變成害人害己。懂得愛孩子,是父母需要學習並有待提高的功課。
最重要的關鍵點是,父母要能夠“狠他”讓孩子體驗自己選擇的後果。孩子知道父母說到做到之後,日後自舍有調鰲的能力。父母要信任孩子有這個轉變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這幔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