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網絡
最近讀了日本作家清水玲奈所著的 The 20 Most Beautiful Bookstores in the World, 書中介紹了20個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最美書店。
在作者眼中,書店有三個層面:
其壹,它有類似於“箱子”的內部空間層面;
其二,書店是某種“車站”般的存在;
其三,書店有作為“媒介·媒體”的壹面,它傳承著所在地域的的歷史、文化,以及作為知識遺產的書籍,同時,其自身也向外散發和傳達著“訊息”。
希臘,聖托裏尼島
眾神眷慕的愛琴海夕陽,
美麗的余暉灑落聖托裏尼島北端。
立足白色的露臺之上,
傳說中的神秘大陸,消失於海天彼方。
通往樓下書店的石階,
正是與諸多故事邂逅的他世界口。
壹踏入店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井壁上以旋渦形狀寫就的無數人名,都是曾在此駐留過的年輕人留下的筆跡。他們在店家提供的床鋪上過夜,並當班看店。作為工作報償,則被免去相應的住宿費用。以文學為誌的青年們由世界各地相繼慕名而來,使書店得以維持至今。他們在書店中度日,讀書並勤筆不輟;每天與夥伴們輪流看店,同時也暢談關於書籍、世界與人生等話題;休息時間,便到大海裏嬉泳,夜晚則品嘗當地新鮮的魚肴與紅酒。這裏就如同壹座培養未來作家的海濱學校。
被聖托裏尼島的旖旎美景所吸引,幾位加拿大人和美國人在20多歲時聯手開辦了這家書店。創立之初,店內僅有壹些手工打制的床鋪與書架。之後,隨著時光流逝,來訪的年輕人們各盡己力,各顯所長,使其漸漸變成了如今的模樣。用木板、海邊拾來的卵石,以及繩索搭就的階梯,可通往天井附近的床鋪。擺放哲學類書籍的木架,被命名為“哲學之塔”,細細高高,聳立於狹小的店內。
英國,阿尼克
站長身著綴有肩章的制服常駐於此,
由貴婦人到勞動者,形形色色的旅人匯聚壹堂,
北英格蘭的這座舊火車站,歷經重生之後,
成為愛書客們往來逗留的停車場。
阿尼克火車站是壹座巨大威嚴的石造建築,從四下各個角度皆無法窺其全貌。昔年,世界最大規模的列車運營網 Great North Eastern Railway 曾將此處作為始發與終點站。
1968年車站廢止使用之後,壹位喜愛電車的英國男士斯圖爾特,曾在此經營了壹家小型的鄉鎮工場, 專門制造配套的列車模型玩具。此人某次自美國旅行歸來時,在飛機上結識了壹位熱愛閱讀的美國女子瑪麗,對她壹見鐘情。 斯圖爾特向長途飛行之中埋頭沈浸於手中書本的瑪麗遞去了壹張紙條, 上寫“若願意跟我聊聊,請舉手”。兩人自此開始了戀情。
不久,兩人結為伉儷,瑪麗也美夢成真。夫婦倆於1991年利用工場空間創辦了壹家書店, 而後又壹點點擴大店面。 如今,車站的壹部分(面積約750 平方米) 皆已作為書店之用。仿佛在講述建築本身的記憶,及店主夫婦的人生經歷,店內的書架上設置了環狀的迷妳軌道,有玩具火車在其上不停奔跑。
這家名為“以物換物”的書店’,內有圖書35萬冊。顧客來自全英各處。他們留下自己讀完的舊書,同時從店中帶走與其估值相當的其他書。
如此壹來,人與書皆走人車站,又自此再度登程。
這種流通與循環無有止盡,書店也作為書的“停靠站”,繼承了昔日因旅客南來北往而喧鬧熙攘的車站風情。
墨西哥,墨西哥城
仿佛墨西哥老電影中常出現的那種,
室外帶有陽臺、充滿釋放感的開敞式空間,
在綠樹的環抱下挑選書籍,
在書本的環繞下品啜咖啡,
店內壹年四季門庭若市,聚滿了本地的愛書客。
此店由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磚混住宅改建而成,外墻與入口處都保留了原貌的旨趣。店名中的"Cafebrería" 壹詞, 是咖啡座(café) 與書店(librería) 復合而成的造語。意為“鐘擺”的"EI Péndulo",則是某位店主借取“傅科擺”的意象,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願望“客人去而復來之地”而命名。穿過拱形的門洞步入店內,軒敞開闊的天井恰如其名,懸垂著各種鐘擺狀的吊飾。
經營者之壹的愛德華多, 是壹位目前在大學裏身兼教職的活躍建築師, 亦參與了書店的改造設計。如今整面墻壁都覆滿書冊的店內,昔日曾是壹座宅邸的中庭。墻壁與書架壹體化的室內構造,最大限度地活用了空間。開放式的天井加蓋了透明屋頂,形態如同溫室。愛德華多說:“
僅僅書籍本身陳列在那裏,就已足夠美麗了。而讓它們接受自然光的烘托,在視覺上則更是美輪美奐。
”並且,壹如昔日庭院裏草木葳蕤的景象,如今店內亦植有亭亭橘樹。綠色的燈罩也頗具‘ 溫室風格”。購書客可以像在溫室中欣賞花朵那樣,端詳並挑選書籍。
比利時,布魯塞爾
下班途中,在此品嘗香醇的紅酒與佳肴,
與鐘情的好書,來壹場隨心所欲地邂逅。
布魯塞爾郊外,
這間趣味盎然的人氣書店,
為市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壹抹明媚的亮色。
店堂入口處,設有壹個漫畫館,墻壁上以日文片假名大大書寫著“漫畫”的字樣。不愧是在比利時,漫畫作為壹種文化已相對趨於成熟,連店堂的裝潢也盡顯其本色。2006年開店之初,僅以此處的漫畫館與二樓的童書館起步。童書館內的地板均為玻璃質地,天井則懸掛著巨大的飛機模型,色彩繽紛的燈光與書架也充滿了童趣。以此處為出發點,數間店面依次相連,形成壹道細長的半弧形。 壹間挨壹間地逐個探索下去,也是逛這家店的樂趣。
陳列料理書籍的美食館,用意大利語“Cucina(廚房)”命名。馬賽克鑲嵌的地板上,擺放著店主塞德裏克曾經的愛車,壹輛菲亞特Cinquecento。霓虹斑斕閃耀的藝術館,與置有三角鋼琴的音樂館皆自成壹格,獨具個性。店中所售書籍基本以法文書為主,不過最盡頭的館內則是英文書,繪有英國國旗紋樣的燈罩,搭配經典紅的地毯與沙發,室內裝飾均以統壹的“英倫風”來呈現。
文學藝術館內,天井懸吊著密密麻麻的書冊,分別塗有比利時國旗顏色的座椅亦分外醒目。
葡萄牙,裏斯本
裏斯本的幾位文化人***同運營的這家書店,
天井高懸,空間寬闊,昔日曾為印刷工廠。
店名在葡萄牙語中意為“慢慢讀”。
以時間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環置四下,
為來訪的客人許諾了沈浸於書本的時間。
書店昔日曾是壹座印刷工廠。 追溯建築的歷史,1973年, 在這棟廠房裏誕生了葡萄牙快報Expresso的創刊號。而Expresso正是在翌年爆發的“不流血的政變”——“康乃馨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報紙。該店附近有壹座吊橋, 也因革命紀念日4月25日,而命名為“四二五橋”。
如今,店堂內依舊洋溢著那種“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未米”的革命氣息。書店經營者,是裏斯本壹個以作家與詩人為首的、約有10位成員的文化人團體。他們將創辦理念確定為“專售基礎性讀物”,並壹點點籌集資金,各出其謀,自1999年起壹直運營至今。甚至還托朋友的關系,從歇業的出版社那裏討來了家具,從老藥店借來了帶玻璃門的貨架,並立下保證“絕對只用來放書”。店內時常也會舉辦壹些電影放映會.演講會、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營業時間平日直至子夜,周末則持續到淩晨2點。
店名Ler Devagar,意思為“慢慢讀”。店裏精挑嚴選的“基礎讀物”***達50000冊。置身於其同,連時間也放慢了腳步。
最好的讀書方式,就是壹面信步遊走,壹面隨手翻閱。
經常者之壹的喬塞·皮諾操著壹口流利的法語,字正腔圓,從容不迫地向我解釋道,
“任何好東西,都需要花費時間慢慢去造就。愈是心急的時候,反而愈是得耐住性子。”
中國臺灣,臺北
某處,某條陽光充沛的親切小巷,
有間玲瓏宅院,其中,
既存有對古董舊物的眷愛,
亦深藏尋求新發現的好奇。
渴望與奇書珍本有壹場美妙避逅的人們,
今日,也將聚集於此。
狹長的店內,架上琳瑯擺滿了手工制作的布包、賀卡、木雕印章、罐裝糖果、火柴盒、廚具、草編短笤帚以及紅鉛筆、細管毛筆等懷舊風文具。其間,按照開本大小與主題粗略分類的書籍,各自擺放在最適宜它們的場所,與各種風格搭襯的小物品擱在壹起,看去無比愜意。
此店的經營者格蕾絲,是壹名活躍於當下的室內設計師。工作時為做參考,她購置了大量的書籍,因而才萌發出壹個想法: “既然如此,何不索性開壹家書店?”此店所在之處,原本管是間用來存放家具的倉庫。格蕾絲將這裏當作自由市場,賣掉家具,換來了開店所需的“壹點點資金跟壹小塊地方” 。
店內裝修中最為講究、最花心思的地方,是門、長桌和地板三處。店門是從臺灣大學女子宿含樓討來的舊物;與狹長空間恰好匹配的長桌,是開店兩年之前,由壹位美籍韓裔的攝影師朋友手中購得,唯有地板相對奢侈,選用了最高級的柚木材質。
恰如其店名“Very very good”,在這裏,客人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好東西”。有似乎能感受到前任主人溫情的家具和手工小物,有店主的藝術家朋友的作品,還有格蕾絲最心愛的好書。寧謐的空間,教客人們內心放松而平靜,並邂逅能夠給自己帶來創意靈感的、仿佛正是為自己而存在的那本好書。
每當格蕾絲打開壹本書,都會念及與之相關的作者、攝影師、插畫師、裝幀設計師等。
“書這種東西,是許多人花費了大量的心血造就的壹件藝術品。”
因此,店內有許多攝影集、藝術及視覺系圖書,也有以裝幀精美為考量基準而進購的古本書。
法國,巴黎
塞納河左岸,巴黎聖母院對面,
拉丁區的學生街內,高高的櫻花樹蔭之下,
有壹處“烏托邦”。
至今,以寫作為誌的年輕旅人,
仍絡繹不絕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
海明威20多歲時,曾在巴黎生活過6年。晚年, 他對初涉寫作的青年友人如此講道:
“壹個人的年輕時代,如果有幸能在巴黎度過,那麽往後的人生中, 無論去到哪裏,巴黎都會與妳同在。因為巴黎這座城市,? 就是壹席流動的盛宴。”
以這段話為緣起,海明威創作了壹部自傳,名為《流動的盛宴》,而當年支持他走上作家之路,為他的巴黎生活提供過幫助的“恩人”——西爾維婭·畢琪女士經營的書店兼圖書室,亦即今日的莎士比亞書店,也登場與其中。
後來,在納粹軍的占領下,書店曾於1941年壹度歇業。之後,與初代店主畢琪女士同樣定居於巴黎的美國人喬治,在1951年時重新開店,恢復了營業。起初,喬治曾為書店另取了新名,但素與畢琪交情親厚的他,在接手之後,仍將店名改回了“莎士比亞”。店內二樓,憑畢琪女士的私人藏書而開設的圖書室壹直保留了下來。如今,喬治的女兒西爾維婭與她在店裏結識的夫婿,二人***同掌管著這家書店。
中國,北京
大紅燈籠的招徠下,
不同國籍、不同職業的“書蟲”們陸續匯聚於此。
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動感都市,北京。
書店之中,也洋溢著宛若街市般的活力,
不斷孕育著陌生的邂逅,與嶄新的文化。
書店的經營者亞麗珊德拉(Alexandra Pearson)是位英國女士,少女時期,曾以外交官女兒的身份旅居北京壹段日子。20世紀90年代初,好奇心旺盛的她大學畢業後,便回到了正在經歷劇變的北京,並創辦了壹家供在京外國人交際往來的私人會所。會所中除餐館之外,還設有容納2000冊英文藏書的圖書室。後來會所決定關閉時,最讓她不舍的,也是這間圖書室。於是她才下決心,開辦了如今這家無論誰人都可自由使用的書吧。
書吧由三個房間組成,最裏面的間用於售書,外面的兩間則作為圖書室。 日常聚集在此的,多為學生、記者、作家、藝術家等。既有從世界各個國家來到北京居住、生活的外國人,亦有身具文藝氣息的中國人。這裏的通用語言是英語。中國的新銳作家,外國出版社的編輯、翻譯-...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裏相遇,有時,壹些新書便因此應運而生。
亞麗珊德拉說道:“ 書店之美,源自於它的靈魂。 ”“老書蟲” 亦頻繁舉辦壹 些演奏會、講談會等文化活動,甚至壹年壹 度召開屬於自己的文學節。店內裝飾著歷年參加活動的作家們的肖像。其中,甚至還能見到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的面孔。
在物流發達的今天,網購壹本書的好處實在是太多:省時、省力、省錢。隨著在網上買書的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受到的沖擊日益變大。雖然實體書店受到不小沖擊,但這並不妨礙“書蟲”們去尋找壹家自己喜愛的書店,坐下來安靜地看看書。相比節約時間的快速檢索,逛書店更適合用來消磨時光。
書是有靈魂的,書店亦是。如果說文字和裝幀是書的靈魂,那麽書店的靈魂就在於它的設計風格和人文情懷。其實,世界上最美的書店真的很難定義,每壹家有靈魂的書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但是,對每壹位“書蟲”來說,心裏壹定會藏著壹家最喜歡的書店。在那裏,我們可以肆意在書海裏遨遊,好好享受看書的美好時光。
- END -
我是柯浛,“願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是我在2018年的小目標,希望在裏看看這個很大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