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很多,請耐心看啊,呵呵!
奶茶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起源的,現在己很難進行準確的考證,但什麽時候開始傳播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卻是有史為證的,公元1600年和稍後的1602年,英國和荷蘭先後在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是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西方列強大規模殖民亞洲的繼續,法國後來也參與了進來;正是因為這兩個有著國家背景的東印度公司,在掠奪著亞洲物質資源的同時,也把亞洲古老豐富多元的文化和美食傳向了西方和世界,而奶茶就是其中之壹。
據英荷有關的史料記載和推斷,奶茶應該是印度喜瑪拉雅地域居民自古以來就常飲的飲品,雖然中國的 *** 和內蒙以及新疆部份地區,包括現在的蒙古國和中亞國家,以及同屬喜瑪拉雅區域的不丹、錫金、泥泊爾等國,在很早的時期也有了飲奶茶的習俗,而且至今仍在保持著,但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壹個***同的缺陷,就是本身不產茶,茶完全是靠外地或外國供給,由於地緣的關系,不丹、錫金、泥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所用的茶主要來自印度和斯裏蘭卡,而 *** 、內蒙、蒙古國、中亞國家、以及橫跨歐亞的俄羅斯所用的茶則主要是來自雲南、安徽、福建等產茶區,也由此崔生了始自雲南遠至歐洲的歷史奇觀茶馬古道和緊壓茶品種,而這些依賴於外供主要原料的地區和國家,其中有的也許飲用奶茶的習俗或更早,但卻已經是受到外來物質和文化影響後的產物,己非純正的原始習俗,因此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相關慣例,這是不會被認可為發源地的。
從歷史成因上來看,印度喜瑪拉雅地區高寒濕冷,而用本地紅茶加姜、豆蔻、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和鮮奶***煮而成的奶茶則可以為這裏的人們提供具有驅寒祛濕功效且有豐富營養能量的美食,從物質條件上來看,這壹地區有豐盛的水草和綠植可大規模養牧牛羊,這可以解決奶的來源,另外在該地區的南部就是阿薩姆邦,這裏盛產茶葉和香料,是世界最大的茶葉產區,著名的阿薩姆紅茶就出產在那裏,茶和香料的資源都很豐富;由於有資源,有需求,又屬於非外來影響的原生態飲食習俗,而且與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奶茶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傳承轉化關系,因此印度被業界公認為是奶茶的原生發源地。
印度奶茶的制作方式有兩種,制作所用的器具和方法也不相同,南方喜用“拉”式做法,技法特征是用兩個茶壺將牛奶和釅茶倒來倒去,在空中拉出壹道棕色弧線,利用撞擊回旋之力和節奏的變化使之茶 *** 溶,以達到乳在茶中走,茶在乳中香的境地,而這種用紅茶和香料加鮮奶拉制而成的奶茶,就是印度著名的“馬薩拉茶”(Masala Chai);北方則是用“煮”的方法來制作,將牛奶倒入鍋中,煮沸後加入混合紅茶再用小火煮數分鐘,然後加糖過濾裝杯即可,與拉茶相比煮茶顯然要簡單得多,拉茶不僅技術含量高而且還充滿著宗教式的儀式感,制作拉茶時會用壹口裝滿了鮮濃牛奶的大鍋,和壹個裝有煮好釅茶的大銅壺,銅壺上通常會有龍頭裝飾,而且會畫上壹只豎眼和三道杠,並用新鮮的茉莉花串圍掛,以此象征和敬奉萬能之神的“濕婆”(Shiva),同時也喻意這是神所喜愛並賜予的美飲,整個過程十分的考究給人以美的享受。
而煮茶則只需壹個爐竈和壹口鍋,方便快捷且簡單易行,所以煮茶這樣的方式幾乎遍布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拉茶則由於技術含量高和對茶的專業知識要求很高且不易掌握,直到今天也只能在印度南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香港、澳門等少數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欣賞到。
自英荷將奶茶帶入本國後,由於氣候和飲食習慣的不同,英荷兩國的人都不習慣飲用辛辣濃烈的印式奶茶,都采取了去除香辛料,再混合不同品種的茶替代香辛料來制作奶茶,並加入楓糖作為調味劑,而這就是現代奶茶的雛形和基本配方,在這樣的基礎上,荷蘭因擁有優質的奶牛和奶資源,並嗜愛乳品和乳風味,所以在荷蘭人制作的奶茶裏,奶的風味都比較濃厚突出,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將燒煮得過於濃釅苦澀的茶味讓香濃的奶給沖淡掉,使茶的味道趨向和緩,成了壹種茶味幽醇奶味濃甘的奶茶飲品,這種荷式奶茶很快為歐洲大陸的大部份國家所接受,而且又與這些國家的食俗習慣相溶合***同形成了歐陸式風味。
如今遍布中國大陸的臺灣奶茶其根源鼻祖就是荷蘭人帶來的歐陸式奶茶,荷蘭自1604年7月起開始至1641年8月全部獨占臺灣,由此開始了對臺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 *** ,才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其實從1636年開始,荷蘭商人就開始在臺灣販運茶葉,並以臺灣為轉運站,連通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同時也將奶茶帶入了臺灣,由此臺灣開始有了奶茶,到了1896年至1945年臺灣又再次遭受到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從1899年起日本三井財閥屬下的日東紅茶就在臺北縣海山、桃園大溪等地開拓茶園制作紅茶,開始了規模化的茶葉商貿,並於1926 引進印度阿薩姆茶種於魚池茶園,由此臺灣開始有了國外的茶種,臺灣光復後,在1948年和1965年分別引進日本的炒菁綠茶和蒸菁綠茶(煎茶)技術,茶種的豐富和制茶技術的提升,使臺灣的茶葉和茶市很快就大規模的興盛發展,這就為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臺灣泡沫紅茶和至今仍熱銷不斷的臺灣珍珠奶茶提供了豐富的茶品種和用之不竭的茶資源。
關於臺灣珍珠奶茶起源的說法有很多,而由臺灣媒體經過調查采訪後正式向外界公布的是,1987年春季臺灣“春水堂”冷飲部店長林秀慧女士把地方小吃粉圓加入奶茶,推展給消費者獲得成功後,林秀慧又和本公司的沈銅娥、林淩如、王玉鳳***同創意了產品名,在創意過程中,受煮後的粉圓狀如黑珍珠所啟發,遂以“珍珠奶茶”定名,從此“珍珠奶茶”作為壹個充滿了美感的品名被傳播了開來,僅僅半年時間就迅速成為臺灣的第壹飲品,此後珍珠奶茶迅速延展至整個臺灣島,在這個過程中, 又有波霸奶茶、西谷米、以及白珍珠奶茶等同類出現,不過,仍以樹薯粉做的黑珍珠最暢銷,1990年後加拿大、溫哥華、日本珍珠奶茶店,如雨後春筍,到處蔓延, 90年代中期誕生了外賣式珍珠奶茶店第壹大品牌“快可立”, 並在1996年進入香港, 然後進入中國大陸, 以後又有臺灣的“仙蹤林”等進入大陸市場發展, 2000年以後很多在大陸的臺商相繼發展出很多的區域性品牌, 造就了壹個個的商業奇跡, 直至今日“珍珠奶茶”仍是受經營者和消費者喜愛的投資項目和美味飲品,如今麥當勞和肯德基以及以“快樂檸檬”“85度C”等為主的奶茶品牌又掀起了新壹輪的市場熱潮及打制新的標準,可以想見未來的奶茶市場將會更加精彩紛呈,奶茶產品的品質也會越來越好…
說完荷蘭說英國,英國由於殖民地眾多,占有和壟斷的茶葉及香料花草資源也很多,與荷蘭不同的是,英國的飲茶風氣首先是從上流社會甚至是從皇家開始的,如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後凱瑟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交使臣葛雷伯爵,著名的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瑪麗亞等皇族和貴族名流都是十分嗜好飲茶的,對於精心煮制的加味奶茶也特別的鐘愛,很多經典的奶茶風味如皇室奶茶、伯爵奶茶、鴛鴦奶茶等花式奶茶,以及歐蕾茶、花草茶、香草茶、果味茶等花式茶和下午茶就出自於這類引風氣之先的皇室成員和貴族名流們,並由此形成了具高貴典雅氣質和文化內涵的英式風味;英式奶茶是印度原始奶茶的再創造和再升級,把壹種飲品從食品改變成壹種歷史、壹種傳統、壹種文化、壹種儀式、壹種時尚、壹種令人愉悅的生活方式,這是英式奶茶對於世界的貢獻。
英式奶茶主要流行於英聯邦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級酒店,享用英式下午茶己成了壹種有品位有文化的生活方式,英式下午茶也是培養高貴禮儀和提升審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最佳平臺。
港式奶茶是英式奶茶最特別的壹個分支,它的特別既不在於茶師配制的茶有多精妙,也不在於茶師拉茶的手法有多嫻熟技法有多高超,更不在於它是否用了被港人戲稱為“ *** ”的茶袋將茶過濾了多少遍以及奶茶是否如絲般柔滑,而是在於它實際上將奶茶又拉回了生活的原點,讓它不分種族不分階級不分高低貴賤,也無需分場合禮儀時辰,想喝就喝,人人得而飲之,“讓大家自由的享用美食”,或許正是這種簡單而自由的做法,令港式奶茶備受稱贊,將高貴平民化,但並不將高貴簡單化,而是保留精工細作的傳統,仍然以人工來精心拉制每壹杯奶茶,並且真材實料每壹道工序都做到十足,這樣的場景遍布香港的茶餐廳、冰室、亦或大排檔,這和國內奶茶店普遍用低劣茶(甚至是茶香精加茶色素制成的假茶)和低檔奶精、甜味劑等化工添加劑胡亂泡制的所謂“奶茶”有著根本的不同,“秉承傳統,講求誠信,恪守行規,推崇品質,精益求精”,這或許就是港式奶茶的美味和魅力所在,當然,也是它能夠當選港人心目中的香港十大美食的緣由所在。
另外,同樣是受印度奶茶的影響,中東和西亞的 *** 國家,以及東南亞的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還有非洲的埃及、摩洛哥等國家,也都和印度壹樣喜歡加入香料或香辛料來制作奶茶,當然,由於所用的香料或香辛料不同,奶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風味,在中東 *** 地區,人們喜歡加入當地的香辛料和蜜糖,使奶茶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熱辣和甜辣風味,有的略添加酥油和奶油混合,其風味更加的強烈而美妙。
而南美洲的奶茶受到的則是歐式奶茶的影響,因為無論是用料或調制手法,幾乎壹脈相承,當然,南美人天性豪放浪漫,歐式奶茶對他們來說太過溫文爾雅,太過束縛不夠勁,所以他們總喜歡在奶茶裏加入烈酒或濃可可和濃咖啡,喝他們的奶茶似乎總是會讓人多了壹些 *** 和活力,當然也更多了些藝術氣息。
與之相比非洲的奶茶就如同非洲的大地壹樣多了幾分的原始與粗獷,如果說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信奉 *** 教的國家承襲於中東而偏向於 *** 風味,那麽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剛果則更多了非洲的特色,濃烈而深沈,香苦甜互相交織,這是只有乞力馬紮羅高原才可以孕育的風味,這是地道的非洲味。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從歐洲引入了奶茶,但喜愛綠茶的日本人卻將濃醇厚味的歐式奶茶與煎茶技術及抹茶相結合,走出了壹股清新怡人的綠奶茶風味,為奶茶世界又創立了壹種新的味別和品系,現在綠奶茶之風早己刮遍了臺灣和韓國,並且也傳遍了中國大陸。
奶茶或奶茶店作為壹種飲品和經營模式進入中國的時間雖然很短,從1996年的臺灣“快可立”開始至今也只有14年,但奶茶在中國的消費總量卻早己超過了咖啡,己成了壹種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新飲品,相信奶茶在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在中國會再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