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粵古驛道非遺藝術丨融入自然治愈萬物的押花精神

南粵古驛道非遺藝術丨融入自然治愈萬物的押花精神

8月4日下午,期待已久的“南粵古驛道非遺系列活動——驛起押花”終於開啟了。在珠江金茂府,《藝道遊學》組委會攜手嶺南押花工藝專家葉萬紅老師壹起為近百位家長和孩子獻上了壹場非遺文化盛宴。

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更好地理解活動的主題,《藝道遊學》賽事顧問的朱老師在活動開始前,結合藝道遊學特色遊學路線——中山岐澳古道上的趣聞樂事,對南粵古驛道進行了簡單的詮釋。聽著講解,孩子們被獨特的非遺醉龍舞所吸引,沈浸在古驛道沿線非遺文化的精彩中。

隨後,朱老師為葉萬紅老師頒發《藝道遊學資深文化使者》證書。葉老師的傾情加入,將為南粵古驛道文化崛起工作註入了壹股不竭力量。

導師簡介:葉萬紅,押花創作者。國際押花協會資深會員,通過國際押花協會初級、中級、高級認證。代表作品:《水滴形玫瑰花束》參與2017年北京國際花植設計節。

此次,葉老師還精心制作了兩幅以驛道元素為主題的押花作品,贈送給藝道遊學組委會與珠江金茂府作為活動的紀念。兩幅作品的花材均來自老師精心培育的三色堇,分別表達了葉老師眼中不壹樣的古驛道文化。

驛道上,夕陽余暉浸染了古巷風景,樹蔭光影斑駁了灰墻。微風吹拂片片三色堇,壹遍又壹遍向過路人訴說往日驛道的盛世光景。青瓦外新抽條的柳枝吐出嫩葉,那壹抹清新的綠色仿若今日的古驛道:無懼歲月沈澱,又現生機與活力。

驛道作為古時候嶺南與中原進行商貿往來、經濟交流、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曾見證了多少遊子的鄉愁之情。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古時驛道上那些趕路的商客旅人,望著天空中壹輪皎潔的明月,是否會想起家中的親人?只期望那滿天紛飛的花絮,借著和風飄向故鄉,傳達他們的牽掛與思念。

押花最早起源於植物標本,19世紀的西歐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押花在上流社會仕女間十分盛行,她們用押花來點綴《聖經》封面或做成裝飾畫,維多利亞女皇就是押花藝術家,後來押花逐漸發展到民間。如今,成為南粵古驛道上的非遺文化,這種藝術給予了植物第二次生命,令無數人沈醉,葉萬紅老師就是其中壹個。

根據葉萬紅老師所講,押花是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對植物進行脫水、保色、壓制,從而制成平面花材。“了解自然,定格美麗”——這就是押花的魅力所在:植物的生長過程稍瞬即逝,而押花工藝就可以很好地把植物最美的狀態保存下來。押花的素材不局限於花草,也可以是水果、蔬菜等,“如果想要做出來的作品比較真實,首先就要了解大自然,了解萬物的紋理、規律等。”

事實上,完成壹件“有生命力的押花作品”,必須得經歷種花、押花、收花、創作四個環節。但本次活動由於時間關系,現場50余名小朋友體驗的是最後壹個環節——創作。孩子們在領取到花材之後,在葉老師的指導下,並不急於創作。首先是全身心地感受花材的美,感激大自然,每壹樣不同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色彩、形狀和線條,這些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創作素材。

隨後,在葉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非常興奮地進行了創作。有的把幾種花材組合在壹起變成了新的物體,有的將壹類花材拆分成幾部分,然後再重新組合。這50余名孩子,有的是獨自完成,有的是家長陪伴壹起完成,現場其樂融融。盡管孩子們都是首次接觸押花這門藝術,但最後完成的作品都非常生動。在《藝道遊學》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孩子們的作品進行了簡單的裝裱,並紛紛上傳到藝道遊學平臺,參與第二屆中國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

押花的難不在於花材的壓制,而在於花材的構圖。所以押花考驗的不僅僅是手藝,更是孩子和家長們是否具備發現美的眼睛。在這樣看似平常的周末下午,孩子們既體驗了驛道之美,了解了古驛道背後的文化積澱。也看到了自然之美,懂得了要順應規律,回饋自然。可謂收獲滿滿,成長滿滿!

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家長們放緩腳步,陪孩子們壹起參與《藝道遊學》舉辦的首場藝術非遺體驗課,壹起體驗南粵古驛道上的押花藝術。這個周末,特別感謝珠江金茂府提供場地支持,以及來自於中森美術的小朋友和家長們。未來,《藝道遊學》除了繼續推出公益非遺體驗課之外,全省11條重點古驛道線路遊學活動也將接踵而至。由《藝道遊學》特聘導師團隊經過實地考察調研後,精心策劃的遊學課程,涵蓋了南粵古驛道上的建築、植物、美食、民間美術、非遺文化等,2018年藝道遊學——“更多爆點,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