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食,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味道,不過小編最喜歡的還是要屬過橋米線了,第壹次吃這個米線就深深的愛上了它。
過橋米線的由來
清朝初年,雲南蒙自有位書生,家住南湖,每日用功讀書,準備考取功名。為更專心讀書,書生在湖中菘島築了壹間茅屋,與湖岸有壹橋相連。妻子每天給他送來飯菜,但每次送到後。飯菜已經涼了,書生吃得很不舒服,妻子看到丈夫日漸消瘦,很著急。壹天,妻子燉了壹只雞連湯送來給丈夫滋補身體,連日操勞的妻子走到橋中間時暈了過去,等她醒來之後,發現雞湯還是熱的,原來湯上有壹層油起保溫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啟發,每日給他送來雞湯、生肉、蔬菜和米線放在壹起食用,書生身體日漸強壯,更加用功讀書,終於考取了狀元。眾人前來賀喜,妻子又燉了壹只雞、米線、生肉招待客人,客人吃得興致大發,問書生妻子這種吃法名字,她立刻想到每天走過的小橋,順口說:“過橋米線”,從些名聲鶴起,過橋米線流傳至今。
過橋米線堪稱“壹個人的盛宴”,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食材的小碟子,還沒吃,心裏就已經有天下唯我獨尊的快感。蒙自過橋米線分為米線、高湯、拼盤三個主要部分。在這裏,米線是基礎、高湯是靈魂,而拼盤輔料則是米線的生命。過橋米線的拼盤輔料主要由各種優質肉類和新鮮蔬菜組成,是構成過橋米線的基本元素,為過橋米線的制作提供了豐富而優質的原材料。不過看著這幾十個碟子還是有點茫然,原來蒙自過橋米線的各種食材添加順序也是極其講究:
過橋米線湯是用大骨、老母雞、雲南宣威火腿經長時間熬煮而成的。過橋米線由四部分組成:壹是湯料覆蓋有壹層滾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鹽;三是主料,有生的裏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輔料有豌豆尖、韭菜,以及蔥絲、草芽絲、姜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米線要選用當天榨出的白而軟且勁道的幹漿米線,這種米線不易斷且口感佳。
制湯
將肥壯的母雞、豬筒子骨放入冷水鍋中,旺火燒開,打盡浮沫,然後加姜、黃酒等幾種調料,之後用小火燉。慢燉4、5個小時後加入鹽、胡椒粉。
刀工
準確來說,過橋米線的食材是在熱湯中燙熟的,所以要求肉類都要薄如紙屑。要順著肉類的肌理去切片,靈活運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湯中壹燙即熟。
保溫
將盛湯的碗放入開水中煮燙幾分鐘,使碗的溫度升高。在碗中加湯之後,還要往湯裏加入六成熱的油,使湯的溫度能保持滾燙。
三個環節把控好了,還得掌握吃法順序。吃之前,先把生片放進湯中微微攪動,再放進新鮮蔬菜、豆制品燙熟。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調味料,最後再倒入米線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