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刀削面有壹個古老的傳說: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為了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沒收了每家每戶的所有金屬,並規定10戶輪流使用菜刀切菜做飯,然後歸還給蒙古人保管。壹天中午,壹位老婦人化了妝,讓老人去拿刀。結果,刀被別人拿走了,老人不得不歸還。離開蒙古大門時,老人的腳被壹塊薄鐵片碰了壹下,他撿起來放在懷裏。
回家後鍋壹直響,全家人等著刀切面吃,但刀切沒有回來。老人急得不得了,突然想起懷裏的鐵片,拿出來說:用這個鐵片來削面條吧!老婆婆見鐵皮又薄又軟,嘀咕道:“這麽軟的東西怎麽能切面條呢?”老人生氣地說:“隨意砍。”“剁”這個字讓我的妻子想起她把面團放在木板上,左手拿起它,右手拿著鐵片,站在沸騰的鍋旁“剁”面條。壹片壹邊倒的葉子掉進鍋裏,煮熟後撈到碗裏,把鹵汁倒在上面讓老人先吃。老人邊吃邊說:“很好,很好,這樣我就不用拿菜刀切面條了。”就這樣,壹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
起源於元代的刀削面是山西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面食,因其獨特的風味而聞名中外。刀削面因其刀工而得名,因刀工和刀法俱佳而被稱為“飛來刀削面”。技藝高超的廚師切的面條是“湯鍋裏的壹滴,空中的壹浮,新鮮的壹刀,根部的壹條魚跳”。刀削面有粗有細,棱角分明,看起來像柳葉。入口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它非常美味,深受消費者歡迎。它是中國五大著名面食產品之壹,在北方廣受歡迎。
刀削面雖然好吃,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幾百年來都是師傅手工制作,既費工又費力,無法工業化,把刀削面推向千家萬戶。壹些技術人員經過多次實踐,研制出刀削面機,使刀削面進入機械化、產業化階段,讓普通家庭和餐館隨時隨地都能吃到精美的刀削面,既簡單又方便,幹濕兩用,成為創業致富的好項目。面條切割機是專為取代中小型餐館的手工面條切割而設計的。壹臺小型圓盤式刀削面機相當於4-5名刀削面師傅的工作量。切面機本身具有揉面功能,使得揉面和刀切壹氣呵成。小型圓盤式面條切割機具有速度快、產量高的優點。切好的面條直接飛進鍋裏。切好的面條像柳葉壹樣,又長又漂亮,而且味道很濃,比手工切面條更好。而且機內面條少,清洗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