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上海行 · 記

上海行 · 記

? 二零壹六。

? 16年是我第壹次來到上海,因為那會兒是直接從虹橋站轉車去嘉善南,因而無暇去壹睹魔都的風采。

直到那年十月初,才算得上第壹次去上海玩。首選地當然是去看頗負盛名的地標建築——東方明珠,兩塊錢的渡輪票從外灘過去浦東,恰逢假日,烏泱泱的人群如細沙壹般攏進船艙,又如潮水壹樣在江對岸散開。因為是第壹次坐船,因此壹開始是按耐不住的開心,但是吧,在那不到十分鐘的行程裏,前後左右都是或站或立著的人群,將船艙裏擁擠的空氣近乎苛刻的過濾的更為稀薄。不深呼吸吧,缺氧;深呼吸吧,傷肺。無奈之下只好擠擠挪挪的去到甲板上,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黃浦江水浪滔滔,定睛看過去,江水和小時候出現在各種影視劇裏面的畫面如出壹轍,並沒什麽兩樣,都是壹樣的摻雜了黃沙似的渾濁,像是黃河水走岔了的支流,事實證明,人家是正經八百的長江水,起源自浙江省安吉縣,流經上海市區,在外白渡橋接納蘇州河後註入長江繼而匯入東海,至於泥沙則是因為其受長江口潮汐水流的影響呈往復運動,遇到漲潮時從吳淞口註入,因而江水像是混入了被打翻的沙盤,想來應該是不會有泥沙俱下的那壹天咯。時值夏末初秋,暑氣還沒來得及偃旗息鼓,仍在抓著秋老虎的尾巴作威作福,因而挾裹著熱浪的風席卷過人潮時,身處其中的啊,個中滋味是真不好受,要是這時候,有人問我,“如果我有多壹張船票,妳會不會跟我走”想來內心肯定是拒絕的,雖然,並不會有人問的≧?≦。欸,話也不該說這麽滿吧,萬壹有哪個傻子會問我呢,萬壹呢,是吧, 還是要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啊,實在了不得了,大不了就自個兒買兩張船票去問別人,反正也才兩塊錢壹張,還是能送的起dei,哈哈~

到了浦東,東方明珠看著近在眼前,卻又實在是遠在天邊——得仰著脖子以近乎九十度的姿勢望天才能看到頂端,至於郭敬明說的45度仰望天空是不是明媚的憂桑我不清楚哦,但是吧,這90度肯定得憂桑呀,費脖子不說吧,這中間還隔了200塊錢的門票嘞,心都在泣血了啊餵,唉,只能頂著碩大的腦袋以治療頸椎病的姿勢在底下徘徊了壹會兒,就當表示下虔誠咯,還能怎麽辦呢,撤唄。要不怎麽說還是年輕好呢,這裏無緣得見深以為憾,那廂壹轉臉就忘記了,畢竟旁邊就是上海中心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啊,兩棟樓像雙子大廈壹樣以同樣筆直的姿勢直入雲霄,同樣讓人心馳神往,至於這點兒見異思遷的嫌疑吧,既然對象是自己,那意思意思掙紮下就原諒了吧。忘記了當初是怎麽繞來繞去走到壹條曲折的小路上的,十月初桂花花期未過花未敗,繁星似得綴在枝頭,在微風中含羞帶怯的藏在枝繁葉茂的陰影裏,時不時的探個頭出來,搖曳出壹地的桂花香,縈繞著穿花而過的行人,地面上則是鋪開的三葉草坪,藍色的漫天星被簇擁著浮在綠葉上方,風拂過時像個搖頭晃腦的不倒翁。車輛禁行的標誌像兩尊不為外人所擾的守衛,盡職盡責的立在小道的兩個盡頭,楞是在這繁華的鬧市區中心地段守出了壹份靜謐安然,讓人不得不感慨,僻靜本身並不怎麽值錢,但是鬧中取靜可就大不壹般了,怎麽想怎麽土豪,隨便給點思路都能腦補出壹出喬家大院的劇情,這麽壹想,看白色的門都像是鍍著金邊兒啊,閃的人眼珠子都要掉。路兩旁還有不知名的花兒從白色的圍欄裏擠出來,熙熙攘攘的好生熱鬧,又有哪個拐角處裏斜插出來壹兩株橡皮樹,上面的葉子是那種墨綠色的又輕微帶著點黃,中間是壹條清晰的脈絡,到了末梢給分成了幾縷,整齊的覆蓋掉整片葉子,因為葉子互相參差錯落著,午後的陽光照在上面,投下壹地陰涼的暗影,蠻愜意的。

到了最後,我們並沒有走到雙子大廈跟前,只是感慨了幾句就返回江對岸了。真沒什麽好逛的,當時這麽想,現在也這麽認為。畢竟實打實的富人區,從地板磚到門上鑲的銅扣無壹不透著精致,又無壹不散發著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冰冷,唯有路旁的景致有些欣欣向榮的熱鬧,不管來者何人,都是壹副沒心沒肺的開心樣,不過壹想到大家在這兒興致昂揚的看風景,庭院裏的人可能在看,哎,這群傻麅子在哪研究啥玩意呢,就是讓人壹言難盡的心梗啊,唉,溜了溜了。

? 等晃晃悠悠的返回外灘,已是日暮西山,華燈初上。真正讓人心馳神往的夜幕降臨了。因為早年間這壹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是老上海十裏洋場的縮影,更是舊上海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因而南京東路和中山東壹路上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在白天都是沈靜又安然,像個眼皮子耷拉著的百歲老人,有陽光時更顯陳舊,墻上有些拐角處長出了斑駁的痕跡,像是歲月在樹根部留下的年輪;而在陰天裏,因為失去了陽光的包裹,建築的邊角少了些許明媚,變得有些淩人起來,像是假寐的老人忽然沈了臉,周身的懶洋洋被蕩滌壹空,露出那種歷經風霜的底色來,畢竟戰亂年間也都身處在妳方唱罷我登場的漩渦中間,露出來的底色裏摻雜的硝煙味哪怕透點苗頭出來,也能整的周圍都莊嚴肅穆起來;但是壹到晚上那可了不得了,黃色的燈光漸次亮起來,有的從高空中蹭著暗黃色的磚墻打下來,有的在拐角處的地面上沿著墻角繞過綠植蜿蜒而上,人群從旁邊走過時,燈光忽明忽滅的,加上各種具有異域風情的建築從成排的窗戶裏面透出來的光,映的這壹條街這壹方天地都像是鮮活起來,暖色的光芒像是給其鍍上了壹層金邊,亮眼又不灼人,還真有了那麽點兒十裏老洋場的意思。綴在人群後面穿過南京東路去往外灘的路上,腦子裏時不時還會想著如果用延時攝影去拍,從天色將暗未暗拍到夜幕低垂繼而燈火闌珊,這裏的景色會不會像是推開了《泰坦尼克號》裏的那扇大門,從清冷黑白瞬間掉進衣香鬢影、笑語如歌的新世界。光是想想,都覺得美輪美奐啊。

總算是挨挨擠擠的走到外灘,沿著樓梯拾階而上的時候,旁側就是外灘情人墻,綠植和鮮花像是爬山虎壹樣覆蓋掉整面墻,不留壹點兒縫隙,而且葉子上也是出人意料的幹凈,畢竟按著北方的情形,這麽多人整天來來回回的,帶起來的灰塵都夠將其埋幾回的。大上海的後花園果真是名不虛傳啊~

等來到黃浦江邊,寬敞的小道上行人如織,絡繹不絕,恰逢節假日,都近乎熱鬧出了年底街道的情形了,有老人帶著小孩爺孫倆人坐在石凳上歇腳,不同國家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笑容洋溢的從身旁走過,還有舉著單反、手機的人們對著不壹樣的姿勢“哢、哢、哢”壹通拍,背後的東方明珠在鏡頭圈出來的壹方天地裏煜煜生輝,旁邊是從四面八方落下來的橘黃的燈光,落在人的臉上,都透著種溫柔嫻靜的味道,想來這些照片若是在幾十載之後再看,哪怕不可避免的會褪色、會泛黃,但是那些泛黃的舊跡也會顯得回味悠長、歲月靜好吧。美的東西總是會讓人感覺舒服吧,這和時間本身無關。

隨後又踏著夜色去了城隍廟,印象最深的就是隨處可見的小吃和洶湧的人潮,太多種類的小吃在眼皮子底下晃悠,逛到最後,感覺看到的就像是吃過的,而真正吃過的也像只看了幾眼,所以雖然沒吃太多,但飽腹感已經很明顯了。

? 吃飽喝足再逛逛街消消食就和大家夥兒壹拍兩散,各回各家咯。

後來還有的幾次來上海,也都是在這幾個地方瞎轉悠,因而最開始的時候,壹直覺得上海就是小時候看郭敬明小說裏面描寫的,很浮華,各種衣著光鮮的人們行色匆匆的走在輝煌大氣的CBD商務圈,精英範兒十足,整的人呆在這片兒區域裏面總有種串錯門兒的感覺,格格不入,怪沒勁兒的。

二零壹七。

時年秋冬季節,因為工作的緣由過來上海出差,趁著秋意未退寒流沒到來的時候,去了壹趟朱家角古鎮。

? 說起來古鎮,江浙這邊古鎮很多,雖然風格各異,但古色古香這點都大抵相同,而且按理來說,之前曾多次去西塘,獨屬於古鎮的美景雖不能說全方面領略到,但是也七七八八了。青天白日下的,夕陽西下時的,暮色四合裏的,夜色喧囂中的西塘,不壹而足,都有遇見過,唯壹沒見過的就是黎明的曙光下它的樣子,原因也沒別的,早上進古鎮要門票嘞〒_〒 。其實想來也應該是靜悄悄的沒跑了,畢竟酒吧壹條街上壹般都會嗨的過於晚,可能是夜色撩人吧,讓人容易嗨過頭,畢竟夜景是真的漂亮~

按理說,都是見過古鎮的人了,再去朱家角可能會覺得無聊,但事實是當時去朱家角還是玩的蠻開心的,景色倒還好,可能純粹就是因為同行的妹子拿了臺拍立得,大家玩的有點兒嗨,沒剎住車,壹卷膠片全瞎拍完臨走前還有點兒意猶未盡,所以最終對其的感慨中帶了點戀戀不舍,使得這個古鎮在記憶中也很好了。雖然景色只是還行,遠不到讓人驚艷的份上。

可見人的記憶是會帶有自主修正功能的,而掌控著修正方向的是則自身的感觸,就好比美好的記憶裏,連冬天路旁的枯枝敗葉都像是加了壹層濾鏡,暖色調的回憶裏連屬於冬天的寒冷都沒得~以前看到過壹句話,人是永遠不知道教訓為何物的,壹到冬天,就怎麽也想不起來春風的溫柔,而壹到春天,就會忘記冬天的嚴酷,現在想來,也有可能是存在於冬天裏的壹部分美好記憶讓人忘卻了冬天的寒冷也是有可能的吧。

? 二零壹八

? 18年出差的時候是初夏,而等回去的時候已經是秋天了。所以說,在上海呆滿了壹整個夏天,別的感觸都還行,就是熱的夠嗆,本來就黑,回去的時候更是黑的像是披了壹層大地保護色,現在想來都有點兒壹言難盡呀。

? 因為呆的時間蠻長,就尋空兒出去玩了幾次,想找點兒不壹樣的景色。畢竟外灘那裏太出名,繞在其頭頂上的光環太重,導致其他景點就有點嚴重的“貧富不均”,使得人們不能好好領略到藏匿在光環底下的其他美景。因著都是逢著周末出去玩,便也沒去太遠的地方,首當其沖去的就是位於泰康路的田子坊,就像每座城市的都有逛街的好去處壹樣,這裏也同樣,有著濃郁的市井氣息,裏面因為人多路窄,人們聊天的聲音在半空中回蕩著都像是帶了點回音,還是3D立體環繞的,聲音裏有聽不懂的上海本地話、帶著各地口音的普通話,還有說著壹口流利英語的商鋪老板和外國遊客,顯得喧囂、嘈雜又莫名的真實,像是露出來了壹點兒這座城市的生活氣息,而在田子坊不怎麽大的區域裏,有各色的小吃,狹窄的弄堂裏也都是滿滿當當的鋪子,有賣郵票的店,印著各種上海當地的美景擺在櫥窗裏面,玲瑯滿目;也有賣手工的本子,幹花定格著最燦爛的樣子被人妥帖的放在木質的書封上,外面裹著透明的薄膜,摸起來會有輕微的凹凸感,有種脆弱的美感;還有別的香水什麽的,不同的香水在透明的玻璃瓶裏凹出了各種造型,又因著不同的顏色在室內的燈光下靜靜的流光溢彩著,溢出來的冷香在夏天黏膩的熱風中也能讓人心稍稍平靜下來,連踏進店裏的腳步聲都放的很輕,像是怕驚擾了這壹室兀自芳香的空間,偶爾的會遇到壹些網紅店,拎著壹些做法很新奇的小吃,再揣上壹杯答案的凍奶,隨著人潮走街串巷的感覺還是很讓人放松的,有種偷的浮生半日閑的感覺。

田子坊不同於新天地,這裏沒有太多的商業大樓,低矮的住房更像是平常的街道,如果不是因為來來往往的人群太多硬生生將它走成了網紅地,想來這裏會和上海其他的街道壹樣,白天有人趕著上班匆匆而過,到了傍晚就能安寂下來。天氣晴朗時,也可能會有小孩子在裏面穿行打鬧著,拐到哪個角落不見了,可能也會有人因著建築物的色彩比較明亮走進來拍幾張照片也說不準,比如,我。(?)

? 後來還去了趟M50創意園,位於普陀區莫幹山路,出了地鐵口需要步行二十分鐘的樣子,路上車輛行人高層建築都不是很多,等走到創意園,就更顯僻靜了,但壹進門那500米長的塗鴉墻又使得園區內的僻靜不同於僅僅是人煙稀少的靜寂,而像壹種開在角落裏的花朵,兀自綻放著,安靜的熱烈著。塗鴉墻是真的酷,大片大片色澤艷麗的線條有意義無意義的縱橫交錯著,有些是能看出來模樣的圖像,有些則純粹是隨手繪,在陽光下很是有些視覺沖擊力,瞬間有了那麽點兒藝術感,至於什麽是藝術感,在我看來就是天馬行空的思維和隨心所欲的表達方式,用什麽工具不重要,畫筆可以,噴塗液可以,聲音也可以,在什麽地方不重要,紙上行,墻上行,舞臺上也可,重要的是為了遇到所好相同的人,即使不是完全理解,單純的順眼或者喜歡就足矣。畢竟,但凡向世界發出聲音的人,總是會希冀著能聽到回音的吧。

? 等穿過塗鴉墻就是風格各異的工作室和藝術展了。裏面有各種展館,因為風格不同,有些哪怕安安靜靜的註視著都不太能體會到表達了什麽,有些則壹眼望過去就暗暗驚奇了,而且身處其中的氛圍特別好,工作人員有條不紊的在忙碌,閑晃的人悄無聲息的走近又離開,各成壹派,互不相擾,間或摻雜壹些細碎的談話聲,像白噪音,不怎麽擾人。印象很深的是壹面墻壁,上面整齊的排列著各式各樣的眼睛,時不時的眨著,有些眼尾還稍稍上翹像是圈著滿眼的笑意,有些則是淺色的瞳孔,像那種釉質的瓷器,泛著點嚴肅的冷光,因為太過生動形象,站在跟前看,像是面對著成排的人群在安靜的註視著自己,感覺蠻新奇的,就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看了怕是要犯病。等再往裏面走,就是好幾條甬道,陽光透不進去,落下壹地的昏暗,工作室門口的店牌溢著熒熒的光,照著墻上的塗鴉時明時暗的,像是《V怪客》裏面的車站通道,要不是旁邊人來人往的,怕是會有蠻驚悚的效果。還有其他的壹些店鋪,不像古鎮裏兜售紀念品的那些小鋪恨不得再開個天窗來把所有精美的東西都展示給他人看,窄窄的門虛掩著,得有耐心壹探究竟的推開,才會被驚喜砸中,發現裏面別有洞天。

? 這是我第壹次逛藝術園,本以為會是抽象的,我會全程壹臉懵逼,但是呢,逛過之後才發現,藝術本身並不固有壹種特定的形式,每個人眼裏看到的世界和他選擇表達的方式都不同,而妳在暢遊其中時,總會發現壹些能引發***鳴的東西,那可能就是妳和素不相識的人走過的相同的軌跡,很奇妙的事情,這可能就是藝術的魅力。

? 18年在上海還遇到過什麽呢,臺風。好像是很突然的,濃黑的雲層就漫起來了,整個天空被壹分為二,藍色晴朗的天空被黑雲壹點點的蠶食,打眼看過去速度很緩,但是擡頭低頭間就會換了壹番天地。很多商場和店鋪因為有預警通知早早就歇業了,只剩下兢兢業業的路燈獨自站在原地,像是黑夜裏的蠟燭,看著將熄未熄,但又穩穩的佇立著。

? 二零壹九。

? 過完年就又直接來上海出差了,汗。怎麽有種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去出差的路上的趕腳呢,(ー`?ー)

? 很不幸的又暈車了。很好,除了地鐵之外的,公交、火車、飛機現在再加上高鐵,通通暈過,無壹例外。對此我也很無奈啊。

? 3月10號那天是個陰天,但也不影響要出去逛的積極性。畢竟那句歌詞怎麽來著,沒有什麽能夠阻擋,我對美途的向往,嗯, 沒錢可以╮ (. ?.) ╭

先是去了壹趟1933老場坊,這個由屠宰場改造出來的藝術坊,在沙涇路壹條分支上。從海倫路地鐵口出來步行過去的途中,會穿過壹條不知名的小路,路兩旁是壹大片低矮的老房子,小平層在旁邊的高層圍攏下顯得格外的古舊,但是又意外的不顯突兀,畢竟已經存在了幾十載,想來已經和這片區域的氣息相融合了。路兩旁是壹些僅供壹人通過的門,透過敞開的門扉,是壹眼能看到角落的空間裏大大小小的堆滿了生活品,還有壹些小鋪子,整齊的摞著面粉袋,剩余寸尺來長的空間供人周轉,及腰高的窗臺上是各種已經長出了花苞的盆栽,與窗框上掛的衣服相得益彰,透著濃重的生活氣息,雖不見有扯著嗓子話家常的人,但是有遇到壹位上了年歲的老奶奶在門口的躺椅上,瞇著眼睛搖搖晃晃。其實還是挺難想象的,畢竟旁邊不遠處就是商業樓和藝術園區,這裏還是老街道的樣子,等穿過三角地藝術園,也就快到1933老場坊了。

? 初看老場坊是完全看不出來是由屠宰場改造出來的,只能感慨高手在民間啊,建築雖然不夠華麗,但是那種有歲月感的古樸還是非常的恢宏大氣,門前是壹條叫沙涇港的小河,伴著沙涇路,到高煙囪前劃了個漂亮的圓弧,然後流進沿著溧陽路的虹口港,在不遠處匯入北外灘的黃浦江。

? 甫壹踏進樓內,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的內部結構就直入眼簾(風格名稱源自度娘),整個建築內部就像是迷宮,壹同去的小夥伴壹路都在驚呼,若是小時候是在這裏玩捉迷藏,躲的那只“貓貓”肯定會被氣的哭出聲來。入口就是大的旋轉樓梯,鋼筋混凝土築成的樓道盤旋著蜿蜒而上,又因為太過曲折,站在底下幾乎站在了視線盲區。而壹旦踏上樓梯,就會發現看似隨意的建築走向其實層次很分明,不同的光線,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光影和空間的變幻。

? 又因為樓梯旁的扶手墻太高,170的個子走在裏面也是只將將能冒出來個腦袋,縱深又長,不知道沿著腳下的路走過去會到那個出口,因此在樓梯口的轉角處突然出現的壹些燈光抑或是色澤明亮的事物,都會讓人在這黑白灰的世界裏感到驚喜。

? 等從裏面沒頭沒腦的晃蕩出來,已經都午飯時分了,湊合著吃了頓關東煮就又去了武康路。

? 因為喜歡湯唯,當初看色戒,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後叫了輛黃包車,去的就是福開森路,也就是武康路。

? “這個地方是上海最清靜的住宅區。四周圍都是蔬圃,有許多樹林,垂柳尤多,春天的時候,柳絮在滿天飛舞,在地上打滾,越滾越大。壹下雨,處處都是蛙鳴。早上壹起身,窗外的鳥聲仿佛在喧鬧。推開了窗,滿眼的綠色……”這樣的美好,出自《海上遺珍:武康路》這本書,而這樣的情形,也的確是武康路還是福開森路時的景象。山墻和外墻上有半裸木構架,紅磚勒腳,屋頂高大而且坡度比較陡,用紅瓦鋪屋頂,黃色或白色粉刷墻面,墻角有的用紅磚鑲嵌,被稱為花園洋房壹點也不為過。

? 不長的壹條路,行人也並不多,行走在其中,不同風格的建築壹個個的出現在眼前,讓人目不暇接。路過壹面白墻時,白墻黑瓦上是垂墜著的天線,割裂著頭頂的天空,襯著陰沈的天色,有人在路旁行色匆匆的走過,像是老照片裏的柏林印象。

? 路的盡頭就是武康大樓,那是上海第壹座外廊式公寓大樓,之前有在網上看到壹句話,“武康大樓宛如壹艘等待起航的戰艦,它承載著上海人多年的記憶,壹個門廊、壹個轉角,都洋溢著滿滿的法蘭西風情”,感覺這句話形容它特別妥帖,它就靜靜的站在大什字路口,險泠泠的佇立在路中央,將壹條路劃開,壹分為二。

冬天的余韻還在,凜冽的風吹的人臉都木了,就是這樣的天氣裏,也有很多人站在武康大樓的對面的路口,安靜的與它對視,體會著歲月在這棟老的建築物上留下的印記,那是壹種積澱下來的滄桑感,使得路過的人都收起來慣常的嬉笑臉,像是被這種肅穆感所染。當然,也有可能是風真的太大了,笑不出來吧。(*^ワ^*)

? 其實後來還有去同濟看櫻花,奈何去了之後只看見了光禿禿的枝椏,怪只怪被圖片上美麗的景色沖昏了腦殼,都沒考慮有沒有開花就急吼吼的沖過去了,唉,果然是色令智昏啊~

? 這會兒坐在南下的車上寫完了這壹堆,權當是打卡留念下。(其實就是為了保存好我這些美照~(?`?))

? 有緣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