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震澤有什麽美食?舉得多壹點

震澤有什麽美食?舉得多壹點

 之壹:黑豆腐幹

黑豆腐幹是震澤鎮的特產,早在清乾隆年間已經聞名吳中。追溯其歷史已有300多年之久。相傳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下江南時,吳江知縣以黑豆腐幹進獻,弘歷嘗食之後,頗為贊賞。從此年年進貢,成為宮廷茶點,身價倍增,黑豆腐幹作坊主引以為榮,特意制作黑漆金字招牌壹方,上書“進呈茶幹”四字,懸掛於店堂內,以招徠顧客。清道光《震澤鎮誌·物產》記載:“茶幹,以豆為之,味香美。”

震澤黑豆腐幹的制作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較高的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黑豆腐幹蘊香含鮮,甜鹹適中,質地細膩,軟中帶韌,有彈性,耐咀嚼,別具風味,故又有“素火腿”之別稱。此外,切成丁(細粒)則成為熏豆茶的佐料。2010年,震澤黑豆腐幹制作技藝錄入第三批吳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之二:小籠湯包

小籠包是上海、常州、無錫、江西、杭州、南京、蕪湖等地區著名的小吃,起源自上海南翔。常州味鮮,無錫味甜。小籠包最初的創始人是壹家叫日華軒的點心店的老板黃明賢,後來他的兒子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做小籠湯包時,有四個制作步驟很重要,即皮凍、餡料、蔥姜汁水和包皮。切記拌餡料的時候壹定要順著壹個方向拌,肥肉和瘦肉的比例是3:7。

之三:刺毛團子

刺毛團子又稱刺猬團子。就是用糯米粉包上肉的團子,外面再裹上壹層粳米。吃起來又香又糯,咬到裏面鹹鮮而且滿口肉香。肉的香味加上糯米的香,有壹種說不出的兒時的記憶。相信現在很少人能吃到它了!想吃的朋友可以在震澤張家弄買到。

之四:鹹蔥豬油糕

鹹蔥豬油糕,味鹹鮮,主要原輔料為糯米粉、細粳粉、豬板油、精鹽、香蔥、豆油等。白綠相映,入口蔥香撲鼻,香鹹肥糯。

之五:豆花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甜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通常加入糖水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鹵凝固。

豆腐腦的最大特點是豆腐的細嫩,故稱豆腐中的腦,因此要掌握點鹵的技巧。它要求熬漿用微火,不能溢鍋,使豆腐腦糊、不苦、不澀,勾鹵時用急火,壹開鍋就行。鹵的烹制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蘑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鹵,才能保持鹵的新鮮。

壹碗豆花再配上幾個鍋貼是再美味不過的了。

之六:鍋貼

鍋貼是壹種類似於煎烙的小食,豬肉餡料的較為常見,形狀壹般與餃子相同,只是在烹飪的技法上略有改變。但用料和煎烙的過程都十分講究。

鍋貼要做得好吃,煎的技巧十分講究。用平底鍋,略抹壹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壹個挨壹個,煎時應均勻地灑上壹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底鍋底部為好。蓋上鍋蓋,煎烙二三分鐘後,再灑壹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鐘,再灑水壹次。此時,可淋油少許。約5分鐘後即可食用。用鐵鏟取出時,以五六個連在壹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食時,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

之七:桂花糕

桂花糕已有300多年歷史。相傳,桂湖的桂花是狀元楊升庵從月宮裏采摘下來的。到了明朝末年,新都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他從狀元楊升庵桂花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蜜浸漬,並與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糖拌和,裝盒成形出售,取名桂花糕。桂花糕壹經售出,便引來人們爭先購買。後經傳承和不斷提高質量,使桂花糕成了遠近聞名的特產。

之八:小餛飩

春秋戰國時期,越滅吳後,範蠡與西施遠離朝野,泛舟五湖。壹日投宿壹童姓人家,主人以壹種皮薄餡美、湯鮮味濃的食品待之,西施品之,稱贊不已,問之何物,範蠡正思戰亂未息、世事混沌,聞言便順口搶答曰:“混沌也!”主人笑曰:“喏,餛飩也。吃餛飩,不混沌,添智慧,迎好運!”自此,這種食品便以“餛飩”的名字在民間流傳開來。

壹般12張餛飩皮(50克),50克夾心裹成壹客小餛飩。餛飩下鍋後,水滾餛飩浮上,反復兩次四角菱形壹面向上,此時餛飩必熟無疑。小餛飩湯水甚為重要,通常用骨頭湯(雞湯最佳),用鹽、味精、雞精調到最佳口味。

之九:雞蛋餅

民國13年,徐少成闖江南來到蘇州。因為是山東人,徐少成自小就喜面食。當來到蘇州時,發現街上遍是山東煎餅,心裏喜憂參半。喜的是山東煎餅已經被蘇州人民所接受,憂的是,已經這麽多人做煎餅了,在蘇州這個陌生的城市,他要如何生存?徐少成在家潛心研究,並從雞蛋中找到了靈感。將雞蛋中的豐富營養融於山東煎餅中,自創徐家雞蛋餅。而後,徐家雞蛋餅風靡蘇州大街,成為老少鹹宜的休閑食品。

每個地方的雞蛋餅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震澤的雞蛋餅,雞蛋的嫩滑鮮美和餅皮的筋道,特別是裏面自制的醬料尤為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