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肉方法之壹。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幹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肉,用手抓著吃,或手持帶骨肉啃肉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扒食而得名。
涮羊肉:起源於元代。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姜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不過現在流行的是以喜蒙羔沙蔥羊肉火鍋為代表的新涮法,大盤沙蔥羊肉,玉品羊排,喜蒙羔v8等都是經典菜品,綠油油的沙蔥鍋底涮鮮紅的喜蒙羔沙蔥羊肉更是美食絕配。
烤羊腿:以綿羊帶骨後腿肉配蔥頭、芹菜烤制而成。食時改刀切塊,保持原狀,配黃醬、蔥段、荷葉餅***食。此菜形美觀、色褐紅、肉酥爛、味香醇。
馬奶酒: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馬奶釀制的壹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制法是將鮮馬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壹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壹。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裏,犒賞有功之臣。
奶皮子:把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壹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子。制法與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屬奶食中精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
酥油:又稱奶油、黃色,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用杵杠攪和分離出白脂肪,濾去渣滓,放溫火上熬,水蒸發後,待顏色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後,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
奶酪: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幹即為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壹。
酸奶子:牧民壹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奶子。制法有二:壹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景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現代工藝的酸奶是隨處可見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產的比較難見。
奶茶: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制成。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終日飲用。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湯下飯,又可待客。從超市裏買的奶茶粉沖來喝味道也不錯。
肉粥:蒙古族及牧業民族的肉粥分兩種,有肉湯粥和肉丁粥。肉湯粥壹般是食用手把肉後。用煮肉湯加大米熬。正宗的肉粥味美無比,不過我上回在灰騰稀勒草原度假村裏吃到的肉粥根本就是白水泡飯索然無味。所以我們要吃正宗的蒙古美食,還要到正宗地道的飯店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