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那些小吃?
福州小吃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壹樣引人註目。太平燕、太極芋泥、魚丸、等享有盛譽,臺灣同胞有句口頭禪:“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1997年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美食園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極芋泥”被中國 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太平燕 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壹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幹為鮮燕皮。繼續晾幹為幹燕皮,壹般包裝久貯壹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壹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臺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魚丸 福州人最常吃的小吃。以包心有餡為特色。制作以鯊、鰻的鮮魚肉,剔骨、洗凈,剁成魚丸醬;後分次加入鹽水調和,再加入幹澱粉,拌成魚羹糊狀。同時,選取豬五花肉剁成醬,蝦幹切碎,調入醬油、味精、蔥白等作餡。包制時,應用特造魚丸勺,取餡包在魚羹糊裏,用手捏成球狀,放在清水盆中,安放冷水鍋以微火煮熟。撈起晾在竹篩裏待食。魚丸湯十分講究,佐料調味,有蔥白、麻油、蝦油等配料。魚丸浮在高湯上,壹清二白,星星點點,世譽“七星魚丸”。 芋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漿,經過制作,依*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時令和節俗不同,分為 、 、粿、糕4大類。 為圓形,內有虛有實,油炸或流滾粉成,如油 、抱滾 。抱滾 外面滾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邊揉邊吃。 形扁圓,皮薄餡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 、菜絲 、豆沙 。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 、白八粿、糖粿。糕多圓形或三角,松軟有彈性,以蒸為主,如盞糕、白發糕、荸薺糕。 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鹹餡粿等是鹹味的品種。 太極芋泥 福州傳統風味甜食。又稱太極芋泥。每逢吉辰喜慶,熟豬油和水拌勻,裝碗上籠用旺火蒸1小時取出,淋上熟油2兩,並用紅棗、瓜子仁、櫻桃(各3錢)在芋泥面上裝飾成太極圖案,把紅棗碎米及發成米粒狀的冬瓜條糖(1兩)分別撒在芋泥上即成。此菜細膩軟潤,芋香濃郁,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實則燙嘴。 肉丸 選上等薯粉、白芋絲、肥膘肉為原料,調入紅糖拌勻,佐以五香粉,還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制成粘劑,放在鋪上荷葉的蒸籠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圓狀,入蒸籠時,有意捏成團狀,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膩。民間在春節期間自蒸;市上以“木金肉丸”為名牌,風味獨特。 烰油 “烰”(音pu),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稱為“烰”。“烰油米時”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甜軟。 將糯米洗凈浸泡4-6小時後,磨制成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漿、精鹽,制成豆沙餡。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復揉和制成 坯。用 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 生坯,面貼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 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 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即可撈起瀝幹油。 蠣餅 “蠣餅”扁圓形,色黃、殼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之壹,風行數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餡鮮美,色金黃。 將大米、黃豆,分別用水浸3-4小時,摻水磨成濃漿,加入精鹽攪勻後待用。豬肉剁成肉餡,蔥切珠狀,用醬油調成餡料,牡蠣肉洗凈,瀝幹。將特制鐵勺在油裏加熱後,取半湯匙料漿倒入熱勺內,在米漿上放肉餡、牡蠣,再蓋上壹湯匙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餅面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幹油。 千頁糕 “千頁糕”為選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點。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化。 將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團,餳面約2個小時,加堿水再揉勻。肥膘肉切塊放入湯鍋,用旺火煮熟撈起,然後切成細肥肉丁。將面碾成薄面片,對折,壹邊撒上1層肥肉丁,再撒上1層白糖,形成1層面餡,如法制作可得4層面3層餡。千頁糕壹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鍋邊糊 清代鄭東廓《福州風土詩》中有“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說明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於配料多樣,質地軟嫩,美味可口,經濟實惠,深受人們的歡迎。 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3小時,加清水磨成米漿,加精鹽待用。香菇、紫菜水發後,香菇切成細條,蔥切蔥珠,蒜切段。將蔥白、蒜頭下鍋稍煸,再將豬肉糜、水發香菇、紫菜、蝦皮壹起下鍋,加清水燒到七成熟起時,在鍋邊抹花生油,用碗舀米漿沿鍋邊均勻澆壹周,蓋上鍋蓋,見鍋邊米漿圈起時,用鍋鏟將米卷鏟入鍋中,再摻入適量清水,依上法分3-4次澆完。當澆完最後壹次米漿前,調入魚露,煮熟後投入味精、蔥珠、蒜段即可起鍋。 清明餜粉 福州人重視清明節祭墓,掃墓時必帶清明餜祭祖以表孝心,因其劑皮用“菠菠草”(壹種野菜)染色,所以又叫菠菠餜。 將白蘿蔔擦絲,用鹽搓揉後,壓幹水份,加紅糖液、豬油攪勻。米水浸2-3小時後磨漿,壓幹水分成劑。取約100克在沸水中煮成熟劑,然後與其他劑、黃色素壹起搓揉,作餜皮20塊。將餜皮壓成扁圓形,包上蘿蔔絲餡,用木模型壓成有花紋的餜,放在粽葉上成餜坯。在蒸屜內鋪上粗白棉布,置沸水鍋上將餜坯放在布上,插好通氣管蓋密,蒸20分鐘左右即熟。 洪山橋光餅 明嘉靖四十壹年(1562年),倭寇大舉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入閩殲敵,大獲全勝。當戚軍南行前,為使行軍迅速,以面粉制成圓餅,中打壹孔,串掛在戰士身上,作為行軍幹糧。福州人民為了紀念戚公的豐功偉績,競相仿制,稱之為“光餅”,相沿成習,成為福州人喜愛的食品。制作光餅開始時用鍋煎,以後改為貼爐,制出的光餅香松好吃。洪山橋為福州水陸交通要道,來往人多,光餅價廉耐饑,故購者甚多,每日供不應求,隨制隨售,拈手尚有余熱,更受購者歡迎,“洪山橋光餅”揚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