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新竹的特色小吃

新竹的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臺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表如今吃的文化上,除酸、肥、鹹、香壹貫的客家菜特色外,各鄉鎮結合當地特產,發展出壹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關西的仙草雞、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關西是島內主要的仙草產地,所產仙草味甘質純,當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雞肉,開發出仙草雞這道聞名的關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雞肉的勻嫩肉質,馨香爽口,有別於壹般口味重的客家菜。關西及其鄰近鄉鎮的客家料理店裏,都可以吃到這道佳肴。以茶產聞名的峨眉鄉,也推出以東方美人茶入味所燉制的東方美人雞湯,用烏龍茶熏烤的茶雞、茶鵝,以及金宣鳳梨暇球、香片蒸魚等茶餐,融合茶香與菜香,不油不膩,滋味絕佳。

此外,五峰鄉五指山區的農戶依舊地利之便,沿途開設土雞城,襯以季節性采果,形成鄉間美食區;這裏的土雞城以各式土雞料理、新鮮野菜,及客家當地口味取勝,加上土雞餐廳刻意營造的鄉土氣息,來此小酌別有遠離塵囂的鄉間野趣。而新竹市東部的尖石、秀巒山區,因有泰雅族分布,於鄉野小店可品嘗到有泰雅風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於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產居多,雞鴨鵝肉是最常見的主食。山區耕作不易,勞動極耗費體力,酸香鹹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壹則以補充勞動流失的鹽分,壹則口味鹹好下飯。勤儉的客家人還利用收割後的稻田,種植蘿蔔、豆類、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漬,制成福菜、梅幹、蘿蔔幹等淹漬物,成為佐菜下飯的最佳菜肴。由梅幹、福菜更發展出壹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幹扣肉、福菜湯等,成為客家餐館必備的菜色。

炸粿

在臺灣,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經過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稱“粿”,可以有各種吃飯,其中新竹市城北街的“北門炸粿”名聲最為響亮,有地瓜片、芋頭片、米糕、肉粿、蒜頭、蚵仔嗲等口味。炸出好吃的粿是有訣竅的,除了配方之外,制漿的過程、炸的火候都馬虎不得,否則不是口感太硬,就是表面已經焦了而裏面尚未熟透。“北門炸粿”賣的粿,外表的顏色都非常壹致,放冷了外形也不會變。

炒米粉

新竹米粉是臺灣新竹地區的壹種知名食材。以米作為原料的米粉,原本是由中國大陸福建地區傳入的。由於新竹地區經年強風,獨特的氣候非常適合制造米粉,因而逐漸發展成為地方性的特產。

在分類上,新竹米粉又可以區分為“水粉”和“炊粉”兩種。其中被成為水粉、形狀粗短的粗米粉才是米粉的原型,最常見到的做法是與肉類熬煮成米粉湯。而當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成為炊粉的細米粉,是先壓制成細粉絲之後,以蒸籠蒸熟,再經過風幹以保存。新竹地區的在稻作收獲季節過後的10月到12月間盛吹東北季風,由於此時期降雨量少、風勢強,適合曬米粉,也是出產的米粉品質最好的季節。在臺灣常見的炊粉使用方式,除了煮成湯類似湯面般的料理,先將米粉炒熟之後再澆淋醬油肉汁食用的米粉炒,也是常見的臺式彩色。

貢丸

“貢丸”是新竹數壹數二的小吃,受到新竹男女老少的喜愛。據說新竹最早發明做貢丸的人是連海瑞,後來雖然轉手他人,但仍沿用“海瑞”的招牌。

制作“新竹貢丸”最要緊的是肉的選擇,非新鮮豬肉不可。這主要是因為新鮮豬肉的纖維是活的,搗碎槌擊後,加強了凝固性,做出的貢丸才有其最顯著的特點—有彈性,咬起來才有勁。

新竹貢丸純粹以豬肉稍佐醬油、味精制成,本稱肉圓,至於後來為什麽易名,是因為閩南話“錘”念“貢”,“貢打”出來的丸子,自然就叫貢丸了。

姜絲大腸

是壹道尋常的客家餐點,作法是先將豬大腸洗凈、切段,放入鍋中加水,與蔥、姜等壹起熟煮至爛,再起油鍋爆炒即可。姜絲大腸的作法簡單,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選料,肥油的豬大腸,加上6、7月盛產的上等嫩姜,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條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莊稱為“粄條”,南部客家聚落則稱為“面帕粄”,亦即廣東人所稱的“河粉”,或臺灣人說的“粿仔”。以在來米制成的粄條,烹調很簡單,以紅蔥頭爆香,加入厚油高湯、碎蔥及青菜、薄切肉片,滾水即成;幹炒或者煮湯各具風味,惟壹般以煮湯較能吃出原味。由於用料簡單,粄條好不好吃,要訣就在粄條的Q度,以及爆香的蔥頭。新埔粄條以井水制造,有別於其他地區以自來水調制,因此味道較甘甜,而堅持傳統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韌,在北部客家莊中最負盛名。

紅糟肉

亦稱糟母肉,系以糯米、紅麯加上糖,鹽發酵成糟母,再將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紅糟肉過去是客家人珍貴的過年菜肴,現則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嘗其美味。

梅幹扣肉

炒、鹵、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梅幹扣肉就運用了淹、鹵兩種作法。首先,采摘下來的芥菜先行日曬風幹,再塗以鹽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幹;將梅幹與鹵得熟爛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壹起蒸煮,梅幹菜的酸脆與肥肉的油香融為壹體,即成為梅幹扣肉這道佳肴,是客家餐館必備的招牌菜之壹。

煙腸

乃客家人所稱的香腸,又稱為粉腸、水煙腸或白煙腸,其外形雖然類似香腸,但口感卻截然不同,吃起來香香軟軟的,帶點Q勁。其制法是將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調勻,灌入豬小腸後煮熟,冷卻後就可以切成壹塊塊沾醬料吃;以米醬、糖、鹽、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帶辣,與煙腸壹起入口,最能吃出煙腸的特殊風味。

桔醬

北部客家莊常見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開胃效果。桔醬系將酸桔洗凈、晾幹,然後去籽加入鹽、糖等調味料,熟煮至爛,再去除渣滓即成。由於酸桔僅年產壹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產期制作桔醬,然後分裝成瓶於壹年中食用;因桔醬制作過程多手工,難大量生產,益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