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面的來源
曾任廣東惠州太守的清代書家伊秉綬,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詠唱和,廚師往往忙不過來。伊秉綬於是讓廚師用面粉加雞蛋摻水和勻後,制成面條,卷曲成團,晾幹後炸至金黃,儲存備用。客人來了,只要把這種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壹煮即可招待客人。壹次,詩人、書法家宋湘嘗過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從此,伊府面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面”。這伊面就是現代方便面的鼻祖。
重修蘇軾故居
伊秉綬從政清正廉潔,愛護百姓,除暴安良。嘉慶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壹到任就問民疾苦,革除惡習陋規,特別註意抑制豪強為非作歹,整頓社會秩序,維護地方治安。同時,他還重視教育和文化事業。除了重修豐湖書院以外,伊秉綬還重修了白鶴峰蘇文忠公故居和蘇軾侍妾朝雲墓,被當時士林傳為風雅盛事。
伊秉綬和豐湖書院
都說清朝官員腐敗,還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可那時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視教育,和後來的貪官只認錢大不壹樣。豐湖書院就是伊秉綬壹手扶植起來的。惠州大學校內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跡都是伊秉綬時代的。現存的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其實是宋湘為豐湖書院的二門所題。豐湖書院頭門上的楹聯是伊秉綬題寫的“學焉得其性之所近,覽者將有感於斯文”。豐湖書院修好後,伊秉綬請來當時的著名詩人宋湘主持豐湖書院。他還與宋湘壹起制訂了豐湖書院的規章制度。宋湘的詩集裏有《豐湖草》和《豐湖後草》各壹卷,都是在書院擔任山長的兩年時間裏寫的。在豐湖書院期間,宋湘鐘情惠州山水,從他的詩歌裏,可以看到壹個非常迷人的豐湖和同樣迷人的書院:敞敞亮亮的壹大片水,清清靜靜的壹座院落,清風明月,春綠秋白的蘆葦,那是壹幅令人神往的畫卷。伊秉綬死於揚州知府任上。由於他的努力,揚州大水之年無壹災民餓死,揚州人民為此深感其恩。伊秉綬死後未及壹月,便被揚州百姓供奉於“三賢祠”(“三賢”指的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內,時至今日,在揚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綬仍被尊稱為“揚州四賢”(原“三賢”加秉綬即“四賢”)之壹。
相關事件
據《清史稿》載:伊秉綬“問民疾苦,裁汰陋規,行法不避豪右,故練刑名,大吏屢以重獄委之,多所矜恤。”當時,陸豐壹夥巨盜搶劫綁票,無惡不作。伊秉綬設計擒獲7名強盜,將他們繩之以法,為民除害。對所有訟牒,伊秉綬必定親自審理,受株連者當即遣釋。惠州有壹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綬將這個富豪拘留審問,嚴詞斥責富豪的不道德行為,民眾為之稱快。
同時,伊秉綬還致力於發展地方文化,造就人才,獎掖後學。嘉慶六年,伊秉綬重建豐湖書院。書院頗具規模,講堂、學舍壹應俱全,還配以亭、臺、樓、閣、榭、祠等景觀建築;並且聘請“廣東第壹才子”宋湘來主持教學。傳說,伊秉綬與宋湘之間有過壹段不尋常的關系:嘉慶四年,宋湘入京參加會考,路過惠州時,因盤纏不夠,於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綬商借。伊秉綬愛好風雅,也扶持後進。他素聞宋湘的才名,便要求他寫壹首詩,詩中鑲入東南西北。宋湘立即提筆寫下:“南海有人瞻北鬥,東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綬見宋湘才思敏捷,十分賞識,贈他紋銀三百兩作路費。此事是否屬實,無從考證,但伊秉綬與宋湘交誼甚深,卻是事實。嘉慶四年,宋湘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應州誌?宋湘傳》說他“襟抱豪邁,下筆具倜儻雄奇之概,詩磊磊落落,從真性坌湧而出”。新纂《雲南通誌·宋湘傳》也說,他“才氣豪邁,工書能文,詩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筆立就,時稱‘真才子’。”這樣壹位“廣東第壹才子”,如果沒有很深的交情,是不可能請得動的。豐湖學院有了宋湘這樣的傑出教師,又立有嚴謹的教學規章,很快成為惠州最高的學府。伊秉綬喜愛文化,也十分尊重文化。壹次,他到端溪隨硯工壹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點著篝火采硯石。當他采得壹塊佳石時,怕傷了佳石的神韻,竟不忍下刀雕鐫,只是在石的右側邊刻下“留與子孫耕,汀州伊秉綬題”十壹個字。為此,大學士紀曉嵐特專門題寫了壹篇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