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巍山卷粉的歷史

巍山卷粉的歷史

1.巍山特色小吃卷粉兩百字的作文

吃在巍山

在大理流傳著這樣壹句話:玩在大理,吃在巍山。這話壹點也沒錯,作為南詔古國的發祥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飲食文化也是巍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不僅小吃眾多,而且風味獨到,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

走進巍山,眾多的風味小吃中最具魅力的當屬餌絲。清晨,走在典雅古樸、獨具明清建築風格的巍山古城,街上飄滿扒肉餌絲的清香,那清香沁人心脾的誘惑,讓人忍不住就要上壹碗。扒肉餌絲百吃不厭,關鍵在於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最地道的選料要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制成的餌絲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不脆不粘。選肉要用剛剛宰殺上市的新鮮豬肉的後腿、肘子、腹部三線肉,在炭火上用大火將外表烤焦,再放進溫水中浸泡片刻並將糊渣刮洗幹凈。放進大砂鍋中加適量草果、臘骨頭用文武兩火煮燉,把肉煮燉至熟爛松軟,再經過壹天壹夜備好上湯和“帽子”。烹煮餌絲也有學問,掌握時間和火候最要緊。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熟而不爛時,加上燉好的肉、湯汁,放上蔥花、醬油、巍山草場山上的大紅袍花椒所制的麻油,也可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等配料,這時的扒肉餌絲吃起來湯汁鮮美,味道濃香,入口令人回味無窮。

“壹碗面是壹根/壹鍋面是壹根/壹家人吃的是壹根/壹千個人吃的還是壹根。。”在巍山古城,名氣排在扒肉餌絲之後的就應該數長壽拉面了。巍山的壹股頭長壽拉面,獨具特色,既好吃又好看,而且具有深刻的含意。吃面時,壹邊生面不停地被拉下鍋,壹邊撈起熟面,連根不斷。面湯的帽子也十分講究,需用當地特產的荷包豆豆米,配上當地的壹種特殊香菇,再加上黃心藍皮的嫩瓜和紅燈籠辣椒,用串上瘦肉絲爆炒而成。可謂色、香、味俱全,吃起來香氣撲鼻,十分可口。在過去,長壽拉面壹般要為老人祝壽時才吃,是名副其實的長壽面,又寓示著傳宗接代根脈不斷。隨著市場經濟和旅遊產業的發展,如今巍山的長壽拉面不但已走進了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成為了接親待友和遊客品嘗觀賞的吉祥美食。

青豆小糕是最有巍山地方特色的壹種小吃,也是很多人最想吃的“早點”。青豆小糕可不是時時有哦,只有青蠶豆成熟的這壹季才能吃到。巍山青豆小糕只用本地的新鮮豆子做,所以精貴。它是把優質大米磨成米面,再與優質青蠶豆磨成的青豆面混和,然後經蒸熟成糕,呈自然的綠色,既精致、又好吃。最獨特的還是蒸青豆小糕的蒸具壹口大號鑼鍋,在鑼鍋蓋上挖幾個拳頭大的洞眼,又備有相應數量的木制的小圓甑,小圓甑也很特別,上圓下尖,中間的鐵皮隔板上有透氣的小孔。小圓甑恰好卡置在鍋蓋洞眼上,遠看就像壹個奇怪的大望遠鏡。鑼鍋內盛滿水,置在爐火上。水煮沸後,在小米甑內裝入已混和好的米面和青豆面,兩個小甑壹起蒸。只需兩三分鐘,憑著蒸氣的熱力,就蒸熟兩甑糕。這時在其中壹甑糕面上撒上芝麻、紅糖,再把另壹甑糕翻扣在上面,又蒸約壹分鐘,從甑內取出糕置於盤子上。兩甑糕夾著紅糖並為壹合,巍山人稱之為“壹合糕”,翠綠翠綠的糕面澆過暗紅的糖汁,散發著幽幽的清香,看了就想吃。據說,青豆小糕雖是甜食,卻有減肥、美顏的功效,所以,女士們最喜愛吃。

2.巍山特色小吃卷粉兩百字的作文

吃在巍山 在大理流傳著這樣壹句話:玩在大理,吃在巍山。

這話壹點也沒錯,作為南詔古國的發祥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飲食文化也是巍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不僅小吃眾多,而且風味獨到,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 走進巍山,眾多的風味小吃中最具魅力的當屬餌絲。

清晨,走在典雅古樸、獨具明清建築風格的巍山古城,街上飄滿扒肉餌絲的清香,那清香沁人心脾的誘惑,讓人忍不住就要上壹碗。扒肉餌絲百吃不厭,關鍵在於做工精細,選料考究。

最地道的選料要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制成的餌絲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不脆不粘。選肉要用剛剛宰殺上市的新鮮豬肉的後腿、肘子、腹部三線肉,在炭火上用大火將外表烤焦,再放進溫水中浸泡片刻並將糊渣刮洗幹凈。

放進大砂鍋中加適量草果、臘骨頭用文武兩火煮燉,把肉煮燉至熟爛松軟,再經過壹天壹夜備好上湯和“帽子”。烹煮餌絲也有學問,掌握時間和火候最要緊。

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熟而不爛時,加上燉好的肉、湯汁,放上蔥花、醬油、巍山草場山上的大紅袍花椒所制的麻油,也可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等配料,這時的扒肉餌絲吃起來湯汁鮮美,味道濃香,入口令人回味無窮。 “壹碗面是壹根/壹鍋面是壹根/壹家人吃的是壹根/壹千個人吃的還是壹根。

”在巍山古城,名氣排在扒肉餌絲之後的就應該數長壽拉面了。

巍山的壹股頭長壽拉面,獨具特色,既好吃又好看,而且具有深刻的含意。吃面時,壹邊生面不停地被拉下鍋,壹邊撈起熟面,連根不斷。

面湯的帽子也十分講究,需用當地特產的荷包豆豆米,配上當地的壹種特殊香菇,再加上黃心藍皮的嫩瓜和紅燈籠辣椒,用串上瘦肉絲爆炒而成。可謂色、香、味俱全,吃起來香氣撲鼻,十分可口。

在過去,長壽拉面壹般要為老人祝壽時才吃,是名副其實的長壽面,又寓示著傳宗接代根脈不斷。隨著市場經濟和旅遊產業的發展,如今巍山的長壽拉面不但已走進了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成為了接親待友和遊客品嘗觀賞的吉祥美食。

青豆小糕是最有巍山地方特色的壹種小吃,也是很多人最想吃的“早點”。青豆小糕可不是時時有哦,只有青蠶豆成熟的這壹季才能吃到。

巍山青豆小糕只用本地的新鮮豆子做,所以精貴。它是把優質大米磨成米面,再與優質青蠶豆磨成的青豆面混和,然後經蒸熟成糕,呈自然的綠色,既精致、又好吃。

最獨特的還是蒸青豆小糕的蒸具壹口大號鑼鍋,在鑼鍋蓋上挖幾個拳頭大的洞眼,又備有相應數量的木制的小圓甑,小圓甑也很特別,上圓下尖,中間的鐵皮隔板上有透氣的小孔。小圓甑恰好卡置在鍋蓋洞眼上,遠看就像壹個奇怪的大望遠鏡。

鑼鍋內盛滿水,置在爐火上。水煮沸後,在小米甑內裝入已混和好的米面和青豆面,兩個小甑壹起蒸。

只需兩三分鐘,憑著蒸氣的熱力,就蒸熟兩甑糕。這時在其中壹甑糕面上撒上芝麻、紅糖,再把另壹甑糕翻扣在上面,又蒸約壹分鐘,從甑內取出糕置於盤子上。

兩甑糕夾著紅糖並為壹合,巍山人稱之為“壹合糕”,翠綠翠綠的糕面澆過暗紅的糖汁,散發著幽幽的清香,看了就想吃。據說,青豆小糕雖是甜食,卻有減肥、美顏的功效,所以,女士們最喜愛吃。

3.巍山縣的歷史文化

巍山地處雲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上段,山川秀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巍山歷史悠久,是雲南省設治最早的郡縣之壹。據史籍記載,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邪龍縣,元代設千戶所,明代設蒙化府,清代沒直隸廳,民國時曾設行政專署,1956年成立巍山彜族 *** 自治縣。巍山自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巍山從唐代開始直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壹直是滇西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巍山曾是南詔國的故都。唐初,洱海地區"六詔"興起,其中蒙舍詔,蒙糊詔就在巍山境內,因蒙舍詔在五詔之南,故稱南詔。自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南詔始祖細奴羅建立大蒙國,稱奇嘉王。建都巍山圖山的圖城,到其曾孫皮羅閣統壹六詔建立南詔政權。這個在祖國西南邊疆由少族民族執政的顯赫壹時的南詔國,對祖國統壹、民族團結作出了歷史的貢獻。南詔國經十四主,傳位十三世,***歷時253年,與唐正朝相始終。南詔在巍山發祥並經營四代,即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細奴羅避難定居巍山巍寶山至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皮邏閣遷都大理太和城止,歷時114年。據考證巍寶山前新村亦即南詔始祖細奴羅自衰牢山避難至蒙臺川的耕牧之地。現存巍寶山南詔土主廟是細奴羅孫盛羅皮所建蓋的,內奉細奴羅塑像。此外,境內尚有南詔早期經營的梅子菁、蒙舍城、嚨籲圖城群遺址。

巍山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壹。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詔後裔、彜族首領天摩牙九部火頭左禾,因支持明王朝征戰有功被封為土知州,推行土司制度。左氏承襲土知府壹直到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十七世,歷任知府18人,時間長達514年。 巍山是 *** 首領杜文秀反清起義誓師之地。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杜文秀遙奉太平天國號令,在雲南滇西領導的反清起義,威震雲南,影響全國。堅持鬥爭18年,首舉義旗就在巍山縣永建鄉大圍埂和小圍埂村。 據史書匯載,中原文化在巍山傳播較早。南詔細奴羅時,即勸民習讀漢書,敦崇八行。明洪武中建蓋孔廟,此後,興建書院,講學課試,尚文敦禮之風歷久不息,人才輩出,佳作不乏,曾被清廷禦封為雲南全省四大文獻名邦之-。

巍山也是滇西著名的宗教聖地之壹。巫教、道教、佛教、 *** 教、天主教,基督教甚為盛行,其中尤以巫教、道教、佛教歷史最為久遠。境內有巍寶山、巫印山,小雞足山等名山以及天魔牙寺、伏虎寺,降龍寺、玄尼守,靈巖寺等等道佛寺觀。白唐代以來,在境內修建大批宗教寺廟,這些寺廟歷代不斷修復重建,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還是雲南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壹,道教、佛教、伊 斯蘭教、天主教、基督和原始宗教都有悠久的歷史,縣內還有玄珠觀、圓覺寺、雲隱寺、是和庵、龍於山、五印山、三鶴洞、圭峰寺、 *** 寺等等。據統計全縣現有佛寺85座,道觀104座,原始宗教78座,目前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6處, 各級各類館藏文物***2100多件,省、州、縣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多處,明代以來人文蔚起,出過 進士20多人,舉人200多人,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清乾隆年間,被禦封為"文獻名邦"巍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 23年,城內古建築星羅棋布,主要標誌拱辰樓建築雄偉壯觀。有的文物古跡如巍寶山道觀古建築群,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山是個多民族聚居區,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內主要有漢、彜、回、白、苗、傈傈等6個世居民族。漢族主要是明代中原王朝在巍山汶蒙化衛兵戍守時進入,主要來來自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壹個大族。 彜、回、白等其他民族為當地土著或由外地較早遷入的民族。巍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節日,民族風情絢麗多彩。彜族的打歌、火把節。 *** 的開齋節、宰牲節、亡人節及 *** 婦女的姑太節等,漢族的洞經音樂,祭孔音樂 ……都頗具特色。

巍山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薈萃,古建築建造精美,已被省人民 *** 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點多面廣,景觀別致。巍山的民族民間 藝術古樸深厚,1997年彜族民間藝術節團應邀到日本出席第六屆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1988年國務院公布 巍山為對外開放縣,並把巍山列為國家級的大理風景名勝區景點;1992年林業部批準巍寶山為國家級森林公 園;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又是雲南省著名的僑鄉,旅居歐、美、亞太地區各國的華僑約1400多人。總而言之, 巍山是壹片神奇多姿的土地,是旅遊、觀光、度假、療養和考古的極好地方。

4.巍山扒肉餌絲的來歷

巍山扒肉餌絲是大理特色小吃之壹,餌絲是由黃谷米經過蒸、舂、揉最後切成絲,將餌絲拌上肉湯汁,加入扒肉、蔥、香菜等即可食用。本菜餌絲筋道、肉質鮮美、湯汁濃稠,適合各種人群食用。

巍山的扒肉餌絲的創始人是南詔國開國元君細奴邏。細奴邏未發祥時,他同彜族同胞壹起以打獵為生。有壹天,他們在圍獵時碰到大火燒山,森林裏的野豬被燒死了,他們就把燒黃了的野豬煮著吃,覺得非常香美。後來他們就經常把獵到的野豬用火燒後再煮著吃,漸漸地就流傳下來。再後來細奴邏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巍山餌絲,讓人們把燒豬肉與餌絲配攏著吃,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色、香、味俱全的扒肉餌絲。

至今,巍山的彜族同胞過年時都舂軟米做餌絲,在大年夜煮壹碗扒肉餌絲祭祖,以此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5.腸粉的歷史

關於腸粉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州,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 *** 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壹點點韌勁讓人壹吃難忘,越吃越愛吃。

6.腸粉的來源,和歷史有誰知道的

腸粉的歷史由來

腸粉是廣東的壹種特色小吃,

也是當地大小茶樓、

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

它具有白

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等特點。各位請註意,這腸粉不是粉腸,粉腸指的是豬

腸子,

壹般用來煲粥,

名曰粉腸粥。

不過腸粉也和豬腸扯得上壹點關系,

那就是它形似豬腸。

腸粉的歷史由來

腸粉的稱呼還有很多———“拉粉”、“卷粉”、“卷筒粉”、“布拉蒸腸粉”,因為

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因為廣

東盛產水稻,腸粉店遍布廣東大街小巷

7.想知道巍山過江餌絲的來歷

過江餌絲是將烹煮好的餌絲和扒肉等佐料分別盛入兩個湯碗中,吃的時候,用筷將餌絲壹點點夾入裝有扒肉的湯碗裏食用。其香氣四溢、不油不膩,味道極佳,口感尤甚。

過江餌絲的來歷說法不壹:壹種是說,由於巍山的扒肉餌絲壹直以來遠近聞名,十裏八鄉的人們都去爭相夠買,為了便於攜帶,人們便將餌絲和扒肉等佐料分碗盛裝,這種方式既能夠原汁原味地品嘗其獨特的風味,又能有所選擇,滿足不同口味人的需求。潔白的餌絲在兩個湯碗中往來穿梭,猶如過江蛟龍壹般;另壹種說法則簡單地認為,這主要是由蒙自的“過橋米線”演變而來;不過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應該是與南詔壹直延續至今的“接三公主”典故有關。

傳說在大蒙國(公元649年,南詔開國君主細奴邏稱奇嘉王時的國號)時期,當時的白蠻酋長、建寧國國王張樂進遵從堯舜禪讓的禮制,遜位給南詔第壹代王細奴邏,並將自己最疼愛的三女兒潯彌腳白崖嬌許配給這位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烏蠻蒙氏青年。三公主嫁給細奴邏後,精心操持王宮內的事務,使宮中各項活動運行得井然有序。她幫助細奴邏施行仁政、善待部民,贏得了白蠻、烏蠻等各個部族的尊重和愛戴。白、彜兩個民族的合親,對後來南詔政權以彜白為主的多民族執政影響很大。大理白族人民十分愛戴敬重三公主,每年都要把她從蒙舍川(現在的巍山)接回大理娘家過年。

由於古時的蒙舍四面環水,三公主每次回家都要跨越額骨阿寶①的陽瓜江②,才能將蒙舍城內最著名的扒肉餌絲帶回到大理。由於路途遙遠,為了不改變其特殊的口感,聰慧的三公主便將餌絲和扒肉分開來盛裝。這樣暨保證了色鮮味正、清淡適中,又滿足了眾人的不同需求。從此大理周邊的許都地區便開始逐漸流行起這種吃法。

三公主死後,大理白族群眾十分懷念這位公主,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仍按她生前的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他們來到彜家山寨的巍寶山上,將帶來的新衣給三公主的塑像換上,將舊衣服用馬馱回去,表示接回了三公主。而三公主創造的這種餌絲的獨特吃法也由於食用過程中餌絲在兩個湯碗間的過渡以及跨越陽瓜江等原因,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過江餌絲”。

註釋

①“額骨阿寶”是彜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壹條彎彎曲曲的大河之父”。

②“陽瓜江”是指現在的國際性河流——紅河。紅河的源頭在巍山叫西河,古稱陽瓜江、羊子江,也叫滔江或元江,經河口進入越南稱紅河。

來源: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