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炸灌腸是壹種怎樣的北京美食?

炸灌腸是壹種怎樣的北京美食?

灌腸是壹種老北京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

北京最早的灌腸,是用澱粉把十幾味香料煮成湯調成糊子,在灌進洗凈的豬大腸裏煮,邊煮邊用竹簽子紮眼兒放氣。煮好之後撕去腸衣,晾涼了切成薄片,在大鐵鐺上用豬大腸上的那層網子油炸得焦酥,蘸上加了鹽的蒜汁兒吃。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這種手藝漸漸消失。通常說的灌腸已經跟“腸”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只是用清水把澱粉和成十幾斤重的大坨後蒸熟,甚至連腸的形狀也沒有了。蒸好的澱粉坨子晾涼了用刀旋成不規則的菱形片,在大鐵鐺裏炸得吱啦狂響,澆上鹽蒜汁兒,就叫做炸灌腸了。

常見的灌腸是用白薯澱粉蒸制的,顏色青灰,略有些透明,拍壹拍感覺很筋道,切開了裏頭還會有沒完全融化的白色澱粉顆粒。別看樣子不好看,但炸得了吃起來噴香。

地道的灌腸不是切出來的,而是壹手托著澱粉坨子,壹手用刀“旋”出來的,是不規則的菱形片,每壹片都得有薄有厚才好。唯有這樣,炸出來才能薄的地方焦香酥脆,厚的地方嫩軟彈牙,吃起來焦脆中帶有肥嫩的口感,嚼著有吃肉的感覺。如果全切薄了、炸酥了,那就變成排叉兒了。現在很多號稱是北京風味的餐廳裏賣的灌腸之所以不是味兒,往往就在於不是“旋”出來的而是切出來的。據說這麽做是為了省人工。碼放在盤子裏看上去倒是挺整齊,不過吃起來可就沒什麽意思了。

吃灌腸不用筷子,而是拿牙簽紮著吃,因為若是炸老了,紮不動;炸嫩了、散了,紮不起來。這吃法本身也是檢測灌腸質量的手段。

從前炸灌腸要用網子油,也可以用燉豬肉時上面的那層浮油,這樣炸出來不僅是脆的,而且是酥的,伴著壹股醇厚的肉香。遺憾的是,現在炸灌腸鋪幾乎都改用素油了,說是為了健康,灌腸變成了全素齋。這麽炸出來的灌腸只能說是脆的,而不能說是酥的,火候掌握不好還發艮。

吃炸灌腸必須澆蒜汁兒。把大蒜瓣放在碗裏,撒上些鹽後用木制的蒜槌搗爛,然後再用涼水開水壹激,蒜汁呈淡淡的綠色。註意,蒜必須是搗爛的,而不能用刀切或拍,那是出不來蒜香氣的。再是必須用涼開水,因為水壹熱就出蒜臭氣。另外,搗蒜之前放了鹽,蒜才不亂蹦。要是能點上幾滴香油,味道當然更好。灌腸能咂摸出些肉的味道,奧秘也就在這鮮辣的蒜汁兒上。對於不能吃生蒜的南方食客,大概永遠也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