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三杯雞”明明是江西特色美食,怎麽就成了臺灣的招牌美食呢?

“三杯雞”明明是江西特色美食,怎麽就成了臺灣的招牌美食呢?

其實三杯雞是江西傳統名菜,因其烹制時不放湯水,僅用米酒壹杯,豬油壹杯,醬油壹杯,故名三杯雞。此菜色澤醬紅、原汁原味,醇香誘人,酒飯皆宜。

三杯雞是客家菜。其中,江西省內以寧都三杯雞、南昌三杯雞、萬載三杯雞最有名和最具代表性

說起江西三杯雞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涉及抗元英雄文天祥。

1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民眾十分悲痛。

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降元,都死了節

相傳,就在文天祥臨刑前壹天,壹位70多歲的老婆婆手拄拐杖,提著竹籃,籃內裝著壹只雞和壹壺酒來到獄中探望他。在壹位獄卒老鄉的幫助下,老婆婆見到了文天祥。她把帶來的雞切成塊,在瓦缽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壹個時辰後,雞肉酥爛,香味四溢,二人哭泣著將雞肉端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飲酒湯、食雞肉,心懷亡國之恨,慷慨悲歌。

第二天,文天祥視死如歸,英勇就義,這壹天是農歷十二月初九。後來,獄卒從都城回到江西老家,每逢農歷十二月初九這壹天,必用三杯酒煨雞祭奠文天祥。

因為此菜味美,便在江西壹帶流傳開來。後來,廚師為使此菜更鮮美,便將三杯酒改為壹杯甜酒釀、壹杯醬油、壹杯豬油,而且用江西寧都特產的寧都黃雞做原料,這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三杯雞”了。

文天祥遇害時,年僅47歲。在他的衣帶上,系有他被害前所做的絕筆自贊,即著名的《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意思是: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有把道義做到極致,仁德才會也達到極致。我們讀聖賢之人的著作,究竟要學什麽?當然就是仁義。既然學會了仁義,從今往後,就沒有什麽可慚愧的了。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如此慷慨壯舉,怎麽能不令人欽佩?時至今日,我們在品嘗這道歷經時間的色與味時,是否還會想起曾用碧血丹心譜寫出壹曲人生壯歌的文天祥?

2

關於三杯雞的來源,臺灣當地也有壹個溫馨的傳說。

臺灣以前有壹個窮媽媽,家裏很窮,只能殺了家裏的老母雞招待客人,因為怕不夠香,就采來家裏院子長的壹種叫作“ 九層塔 ” 的香草做作料,再加進調料、放入鍋中燜燒。因為家裏只有壹個女性,又要燒菜又要招呼客人,所以雞肉很快就燒幹了,但沒有想到居然更香濃、更好吃,這就是三杯雞的故事。

久而久之,這種做法也就流傳下來了:臺式三杯雞以雞肉、幹辣椒、小紅蔥頭、九層塔等食材制作而成。風味獨特,以色澤紅潤光亮,雞肉軟滑細嫩,醬汁醇厚香濃而聞名。

從時間線上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臺灣地區才開始流行起三杯雞來。雖然臺灣菜主要來源於閩菜,但也會吸納蘇浙贛粵等地的特色,三杯雞就是其中的範例。臺灣的三杯雞,學福建人炒薄殼的做法,加了九層塔,所以雞肉裏有特殊的香味。九層塔去腥,所以米酒不用放了。

臺中,中華路夜市

這種三杯雞也嘗過,確實很香,但油糖交加,感覺吃壹口就會胖三斤,罪惡感太重。

那麽,三杯雞到底是什麽時候由江西傳到臺灣的呢?

3

有學者認為,三杯雞是離鄉闖蕩的江西老表的鄉愁。後來落戶臺灣,多半是因為這壹口家鄉的味道,能安撫漂泊的心靈。

為什麽這麽說呢?其實還是與國***內戰有著壹定的關聯。

從1926年至1948年,除抗日戰爭八年外,蔣介石壹生***18次上廬山,主持召開了11次重要會議。

據說當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廬山美廬居住時,最喜歡吃的壹道菜就是“廬山三杯雞”,並且這道菜還是蔣夫人用來招待重要貴賓和政界要人的必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