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農副產品作文寫平遙牛肉300字

農副產品作文寫平遙牛肉300字

平遙古城是中國牛肉之鄉,平遙牛肉是產於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的全國名品名產.

平遙牛肉歷史悠久,起源於漢代,明代已負盛名,清代享有很高榮譽,嘉慶帝親賜平遙牛肉為“人間極品”.清朝末年,隨著平遙商業、金融業的空前繁榮,平遙牛肉經商人帶到全國各地,從而使平遙牛肉譽滿華夏,平遙城鄉牛肉鋪、牛肉作坊也逐年增多,平遙牛肉進入了鼎盛的發展時期.

平遙牛肉,傳統制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采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腌、鹵、燉、燜制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分別比壹般牛肉高127%、59%、32%,維生素均比壹般牛肉高.

拉面是山西的名產,為山西省的四大面食之壹.特別是晉中市平遙縣的拉面最為著名,此面食適宜澆配打鹵或各種澆頭.拉面的技術性很強,要制好拉面必須掌握要領,即和面時要防止脫水,晃條必須均勻,出條要均勻圓滾,下鍋要撒開,防止蹲鍋疙瘩.拉面根據不同口味和喜好還可制成小拉面、空心拉面、夾餡拉面、龍須面、扁條面、水拉面等.

筋,韌,軟,清香利口註:此碗脫與其他碗脫相比,從味道、口感方面均有不同,是平遙縣的獨特風味小吃,深受群眾歡迎,是春秋之季的暢銷食品.清光緒初年平遙城南堡面食名師董宣發明了碗脫子,它有百余年歷史.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

晉中壹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

刀銷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刀削而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壹般是壹斤面三兩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後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壹般不使用萊刀,要從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壹刀趕壹刀,削出的面葉兒,壹葉連壹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壹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象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夠參觀廚師削面,無異於欣賞壹次藝術表演.

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並配上應時鮮菜,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

牛肉脂肪的含量極少,如果將其周圍的脂肪削除掉,脂肪的含量便比腓力肉還少.其特點是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它的特色是:肉軟爛,山藥粑香,湯清鮮.深受人們的喜愛.牛肉的脂肪含量較少,略顯幹燥,放入葡萄酒或醋中浸泡壹會,可以增加香味並使肉質軟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