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各地飲食特點與地理氣候關系

各地飲食特點與地理氣候關系

我知道廣東的

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南方重鎮,秦始皇統壹嶺南之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廣州成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廣州壹帶河汊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州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早在漢魏時,廣州的蛇肴、烤鵝和魚羹已有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州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正如廣州的文化,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州飲食文化,並贏得了“食在廣州”的美稱,名揚海內外,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品嘗美味佳肴,感受這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廣州給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酒家飯店特別多,只要妳想吃東西,隨時隨地都能吃到豐儉由人、各式各樣的美食。茶市是廣州飲食最能吸引人的壹大特色。以前廣州只有“早茶”,現在已發展成早、午、夜三個茶市。幾乎所有的酒家飯店都開設茶市,客人壹落座,服務員立即前來招呼:“開幾位?飲什麽茶?”茶市供應各式鹹甜幹濕點心,如自助餐,憑君所好,各取所需,價格也很實惠,壹般市民都能消費。廣州茶市成為朋友相會、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場合,成為家人團聚、***享天倫的重要方式,是現代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緩沖,是壹些人特別是老年人休閑的重要方式,壹份早報,壹盅兩件,坐上幾個小時,邊吃、邊看、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粵菜選料非常廣博奇特,蛇為龍、雞為鳳、貓為虎、老鼠為嘉鹿,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在烹煮之列。粵菜講究鮮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濃郁,使用獨特風味的調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獨具地方風味的佳肴。粵菜的“生猛海鮮”別具特色,不少酒樓飯店未裝修好廳房,先要設計門口的海鮮池,陳列幾十種生猛海鮮,以招徠顧客。粵菜中的煲燙、喝涼茶是廣州人適應地理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的創舉,“今天煲什麽燙?”是家庭主婦見面聊天的必備話題,老火靚燙其中的學問實在不少。粵菜食肆菜式多變,每隔壹段時間,各酒家飯店就會以新的原材料、不同的搭配來創制新的菜式,以此來增強競爭力,市面上也常常因此而掀起新的飲食潮流,這是“食在廣州”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分析“食在廣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壹是具有開放性。廣州地處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埠。開放的環境,賦予了廣州人開放的思維方式,反映到飲食上就是壹種“無所不吃”的開放心態,廣州街頭遍布南北各地風味的飯店餐館,幾乎全國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風味可以找到。二是兼容性。開放性的文化,同時也必定是兼容的。嶺南文化具有兼收並蓄、容納百川的特征,在廣州飲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三是開拓性。廣州人什麽都敢吃,並善於發掘傳統地方風味食品和食法,不斷移植改造,推陳出新。粵菜廚師中流傳著這樣的祖訓:“有傳統,無正宗。”體現了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此外,廣州人吃飽不浪費,吃不完“打包”回去,體現了廣東人愛惜食物和勤儉節約的品德。廣州飲食把吃和烹調提高到藝術的境界上來,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大大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對我國以及亞太地區的飲食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廣州飲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壹方面,廣州飲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以麥當勞、肯得基等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占據了不少年青人和兒童的市場,使不少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觀念也發生了的新變化。另壹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廣州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食在廣州”也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呈現如下幾個發展趨勢:第壹,飲食與旅遊相結合。酒家飯店的設置與旅遊景點發展相配套,重視老字號的保護和建設,與旅遊產品整體規劃,互相促進;旅遊部門每年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吸引了八方來客,廣泛推介廣州飲食文化,把飲食與旅遊的有效地結合起來。第二,用餐方便化。針對現代工作和生活的快節秦,各類即食品、半制成品、快餐發展迅速,受到廣泛的歡迎。第三,食品營養科學化。廣州人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並已逐步講究營養結構的科學搭配,講究食補、食療、藥膳,對營養學的學習和研究方興未艾。第四,原料天然化。廣州人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放心菜、放心肉成為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市場需求日益擴大。第五,美食情趣化。廣州的酒樓飯店越來越註重裝修,格調高雅,環境舒適,廳房陳設、菜式命名、服務員的服飾等,無不透露出飲食文化的品味。再配以悠揚悅耳的音樂,或設舞蹈曲藝、時裝表演,或設卡拉OK,讓食客在美的藝術氣氛下,自娛自樂中進餐暢飲。這種飲食與文化藝術的結合,使廣州美食情趣不斷提高,食客將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飲食文化。

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是反映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壹個重要窗口。相信,隨著廣州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食在廣州”潛力無限,未來的前景將更加輝煌。

開懷飽餐廣東美食確實是最誘人的享受之壹。在中國各大菜系中,粵菜顯得格外突出。其烹飪技術之精妙,菜式美點之紛繁多樣,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之完美,以及飲食環境、氣氛之優雅和服務之細致周到等等,都可謂首屈壹指。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在今日中華大地,從京城到邊疆,從沿海到關外,壹股“粵菜風”正風靡全國,甚至沖擊著其它菜系原先占據的市場。

粵菜發源於嶺南。自古以來,廣州壹直是中國與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會經濟因此得以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中外各種食法逐漸被吸收,使廣東的烹調技藝得以不斷充實和改善,其獨特的風格日益鮮明。廣東旅居海外的華僑眾多,又把在歐美、東南亞學到的烹調技巧帶回家鄉,粵菜藉此形勢迅速發展,終於形成了集南北風味於壹爐、融中西烹飪於壹體的獨特風格,並在各大菜系中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

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它包括了珠江三角洲及其周邊地區的飲食風味。選料廣博奇異,品種多樣是廣州菜的壹大特色。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能上席,壹經廚師妙手,都變成佳肴,每令食者擊節贊賞,嘆為“異品奇珍”。

廣州菜特別講究廚藝精湛,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肴註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而且隨季節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廣州菜有許多調料,如蠔油、魚露、柱侯醬、沙茶醬、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醬、咖喱粉、檸檬汁等,為廣州菜的獨特風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對比起中國其它菜系,廣州菜較少用濃重辛辣的調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廣州菜的著名菜肴有: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紅燒大裙翅、菊花龍虎鳳蛇羹等。

潮州菜是潮州、汕頭地區的風味菜。潮汕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相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長,風味自成壹格。潮州菜以烹調海鮮見長,尤其湯菜最具特色,加工精巧,口味清純,註重保持原料的鮮味。烹調技藝擅長燜、燉、燒、火局、炸、蒸、炒、泡等法。口味尚清鮮,郁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等調品。風味名菜有潮州燒雁鵝、潮州豆醬雞、護國素菜湯、炊鴛鴦膏蟹等。甜食則以芋泥、五果湯等最有特色。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是指東江流域壹帶的“客家人”的家鄉菜。東江菜的特點是主料突出,味道濃郁,造型古樸。菜肴多用肉類,較少以蔬菜和水產配搭,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風味名菜有鹽火局雞、釀豆腐、梅菜扣肉、八寶窩全鴨等。

粵式點心也別具特色。廣東美點之多,恐怕可稱得上是全國之冠。單是被譽為“點心狀元”的廣州泮溪酒家就能做出1000多款精美點心。粵式點心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制作精細,花式繁多,鹹甜兼備,口味清新。各款點心都講究色澤和諧,造型各異,相映成趣,令人百食不厭。富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小食有:蝦餃、幹蒸燒賣、粉果、泮塘馬蹄糕、蜂巢香芋角、雞仔餅、糯米雞、家鄉鹹水角和各種餡料的腸粉等等。

廣東的四季佳果長年不輟,風味獨特的荔枝、芒果、香蕉、楊桃、龍眼、菠蘿……等輪番上市,蘇東坡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贊嘆怎能不叫天下人***鳴!廣東人“以食為先”的生活風格,使廣東的飲食業規模高踞全國之首,吸引了全國各系美食和外國餐飲業的大舉進軍,從極盡豪華的高級食府到物美價廉的平民大排檔,還有食肆如林、可容成千上萬人吃喝的美食街,總是食客如雲,顯出了“美食之都”的豪氣,形成“天下美食盡在廣東”的局面。

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南方重鎮,秦始皇統壹嶺南之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廣州成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廣州壹帶河汊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州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早在漢魏時,廣州的蛇肴、烤鵝和魚羹已有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州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正如廣州的文化,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州飲食文化,並贏得了“食在廣州”的美稱,名揚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品嘗美味佳肴,感受這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廣東人總是喜歡把妳往吃飯喝茶的地方領。而在這裏,吃飯喝茶的地方總是人滿為患。他們讓妳喝茶,喝湯,吃生猛海鮮,吃各種貝殼,吃鳥,吃蛇,吃龍虱,吃田鼠,吃禾蟲,吃各種妳覺得千奇百怪的東西。他們總是在不停地商量下壹站去哪兒吃飯喝茶,盡管這壹頓還沒吃完,而妳已經撐得只有兩只眼珠子偶爾還能吃力地轉動壹下。

他們的主食總是要吃米飯。最後壹道菜總要蒸壹條魚。他們壹頓飯結束的信號是找侍者要壹把牙簽。有時候他們結完了賬,不知不覺地叼著牙簽就走在大街上了。

如果妳在廣州呆的時間長壹些,還會發現廣東人全神貫註地關註妳的健康。他們通過熱情地建議妳吃五花八門的各式各樣的湯水菜肴燉品來調理妳的身體。他們覺得妳的身體裏有清不完的濕和熱,他們告訴妳現在正在吃的這盛燉品是溫補或者大補的,還有,這個菜寒涼,那個菜上火,等等等等。

如果妳們中間少了那張飯桌,少了茶樓食肆那種轟轟烈烈的人聲和排山倒海的場面,那麽廣東人對妳的那種滿腔的熱情和愛心,真是不知如何表達才好。

粵人在吃的方面,變化不算太大。《史記》裏就記載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粵人們是“飯稻羹魚”的,吃米飯,喝魚湯。亞熱帶的氣候,加上海湖港灣密布,各種果實和水裏的蟲蛤貝類,簡直是唾手可得,根本就“無饑餓之患”。所以,吃是不愁的,有稀客來訪,頂多也就是燒飯摘果,打魚撈蝦摸貝殼地壹通忙乎。

粵菜是我國著名八大菜系之壹,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壹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地處我國南端沿海,境內高山平原鱗次櫛比,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故動植物類的食品源極為豐富。同時,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藝,使粵菜日漸完善。加之旅居海外華僑把歐美、東南亞的烹調技術傳回家鄉,豐富了廣東菜譜的內容,使粵菜在烹調技藝上留下了鮮明的西方烹飪的痕跡。

粵菜以廣州、潮州、東江三種地方菜為主,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壹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趙胡墓中已有燒乳豬用的爐、叉和乳豬殘骨等文物。1956年,舉辦了第壹次大型“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展出和介紹的菜品有5457種,點心825種,盡顯廣東飲食文化之精華:廣州菜配料多,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壹般是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尤其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溫恰到好處;潮州菜以烹制海鮮見長,更以湯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口味清純,註意保持主料原有的鮮味;東江菜主料突出,樸實大方,有獨特的鄉土風味。以上三種菜互為補充,形成了粵菜的獨具特色:壹是用料廣博奇特,選料精細,配合四時更替,四季時令菜肴重在色、香、清、鮮;二是烹調技藝考究,刀工操作精細,常用的有熬、煲、蒸、燉、扣、炒、泡、扒、炸、煎、浸、滾、燴、燒、鹵等,同時,調味佐料眾多,有香、松、脆、肥、濃五滋和酸、甜、苦、辣、鹹、鮮六味,具有濃厚的南國風味。

“食在廣州”還離不開廣東飲茶,它實際是變相的吃飯,各酒樓、酒店、茶樓均設早、午、晚茶,飲茶也就與談生意、聽消息、會朋友連在壹起了。廣東飲茶離不開茶、點心、粥、粉、面,還有壹些小菜。值得壹提的是潮汕工夫茶,它備用特制的微型茶壺、白瓷小杯和烏龍茶,斟茶時有“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兩步,所沖茶濃香帶苦,回味無窮。廣東點心是中國面點三大特式之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穎,別具特色。

廣東粥特點是粥米煮開花和註意調味,有滑雞粥、魚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廣東粉為沙河粉,軟中帶韌。廣東面以“伊府面”最為出名。

總之,粵菜廣采“京都風味”、“姑蘇風味”和“揚州炒賣”之長,貫通中西,揚名海內外。

粵菜尤以選料之廣博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肴,蛇、鼠、雀、蟲、狗、貓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結舌的選料,卻被奉為席間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時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語,連誤以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嚇得生病,更不要說吃了。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佳選材,廣東人吃蛇,可謂源遠流長,而在粵菜中卻是上佳選材,《南越異物誌》中就有壹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如今,廣東的蛇饌已有近50余種,並有多間以蛇為基本菜式的餐館,許多外國人、外地人來廣東,都會品嘗壹下蛇饌,以為快事。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壹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歷代王朝對它的控制比內地弱,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博采眾長講究實際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內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如粵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過來的,煎、炸等法就是從西餐中借鑒過來的,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接觸中探求關系,在兩地同樣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愈大,相互傳播也愈顯著。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從而使飲食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推動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飲食習俗在博采眾長的同時,能逐漸摒棄外地飲食中的某些陋習,形成不尚奢華、講究實際的風格。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鋪張浪費,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方人的鋪張,正是由於禮儀上的拘泥,這固然有其豪爽可愛的壹面,但更應看到,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是無法為現代社會的行為方式所接納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廣東人不重視禮儀,恰恰相反,廣東人請客非常註重禮貌,使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而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則是務實的廣東人所不願為之的。

廣東人體現在飲食風格上的務實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東人不尚虛名,講究實際,儒家文化中註重形式等務虛的精神對廣東的影響不深,相反,他們卻受到西方人的求實態度的熏陶。這種影響形成了廣東人對飲食既能博采眾長,卻又保持著務實態度。

制作精細追求享受

壹道鮮美佳肴的制作,有賴於各個環節之間有條不紊的協作,粵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飪時間、起鍋、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如做魚講究即殺即烹,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味;再如其拼盤的制作,必須註意配料的選擇,以達到造型美觀、口味豐富的效果,壹道好的拼盤,不僅是壹盤佳肴,更是壹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

在粵菜中,最見於師傅制作功夫的莫過於雞饌了,凡幾百種之多,能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肴而絕無重復之感,幾乎每個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創制的招牌雞,如廣州酒家的文昌雞、北園酒家的花雕雞、佛山的柱侯雞、清遠的白切雞等,不勝枚舉,各具特色。如白切雞,必須選用小母雞或閹雞,以清遠三黃雞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剛熟、切開後兩腿骨還微帶血絲者為宜,倘若過火,肉質變老,便失去了白切雞爽滑鮮美的特點。

飲食制作的精細,與廣東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開。享受並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樂,它屬於壹種道德的範疇,同禁欲主義相對應。禁欲主義拒絕塵世的財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達到某些社會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從道德類型來看,廣東文化不屬於禁欲主義,而表現出享受主義的傾向,充滿了世俗享樂的人性和情調,表現在對舒適、快樂、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幹活,盡情地享受為宗旨。享受壹詞,在中國文化中壹直被賦予貶意,總把它與不勞而獲聯系在壹起,認為享受就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其實,享受是人類非常高級的壹種生存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時的壹種必然的文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飲食習俗更向高檔次發展,對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強烈的沖擊,傳統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窮”,安於“簞食瓢飲”的生存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把操守作為衡量人格的唯壹標準,把守窮作為堅持操守的象征,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將人類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線上。改革大潮中的廣東人意識到,生活上不尚奢華是可取的,但絕不能以窮作為判定操守的標準,這使他們能夠放開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俗是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壹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簽。同樣,廣東人對其飲食的選擇,也正是其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