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悠然
有的人
喧囂之下 向往孤獨
有的人
孤獨之時 期待喧囂
- 01 -
師門聚會。
吃吃喝喝唱唱聊聊,結束時已近淩晨。
小悠走在混滿酒色煙氣的KTV走廊,伴隨著包間裏時不時竄出的壹兩聲撕吼悍唱,門外三三兩兩的人,摟得摟,吐得吐,盡是壹雙雙迷醉的眼。
走出KTV,樓下清壹色制服的代駕小哥,刷地壹起擡頭看小悠,他們的職業判斷告訴他們:這位不是目標客戶。然後各自低頭,繼續刷手機。
家門口的小路上,小悠看到馬路牙邊上坐著壹個人。
頭不能再低地垂著,旁邊是大概六七個空酒瓶,排成壹隊。
路燈下,小悠感覺有壹股強大的孤獨感,藏在那人和那列酒瓶的影子裏,被拉得長長的。
城市的午夜,充滿酒精的味道。
這酒精讓人喧囂,
喧囂過後,盡是藏在人心裏的孤獨。
面對不停變化的時代,壹面麻木僵化,壹面陷入某種癲狂。
在衡量標準逐漸單壹的世界裏, 如何成為自己?
如何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何找尋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此時,閱讀這本書的意義開始凸顯:
也許它會勾起妳心底某種異常真實卻早已被忽視的東西;
也許它會讓妳發現生活的另壹種可能。
今天想與朋友們分享的,是小悠近幾年最喜歡的書之壹,來自於捷克作家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 02 -
“三十五年來,我置身於廢紙堆中,這是我的 love story。”
赫拉巴爾用了近20年時間才完成此書,寫了改,改了寫,寫了又改,嘔心瀝血。
赫拉巴爾仿佛與書中主人公漢嘉融為了壹體,為這個平凡、甚至有點淒慘的廢紙收購站的垃圾工,展開了他壹生平靜而充滿詩意的自我獨白。
整篇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大段大段的文字,都像是主人公漢嘉的自言自語。
可這份自言自語的世界,是壹份孤獨帶來的精神自由,深深打動著小悠的心。
漢嘉是壹個垃圾工,在回收站用打包機把廢舊的書籍報紙打包成壹個個包裹,再送去造紙廠再利用。 這份工作他做了35年,回收了有上噸的書籍紙張。
漫長的歲月裏,漢嘉從廢紙堆裏收藏了許多珍品和繪畫。
借此,老子、歌德、赫爾德林、尼采、倫勃朗、康德、黑格爾、莫奈等名家壹步步走進入了漢嘉的精神世界。
漢嘉愛上了閱讀。
在蠅飛鼠竄的骯臟地下室裏,他忘我地閱讀,走進了壹個自由而豐盈的精神世界。
他 “ 身上蹭滿了文字 ” ;
他的腦袋 “ 成了壹只盛滿活水和死水的壇子,稍微傾斜壹下,許多蠻不錯的想法便會流淌出來 ” ;
他說:“ 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裏,嘬糖果似的,品烈酒似的壹小口壹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壹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裏 ”;
他說:“ 那書在我手裏就跟聖壇前新娘手中的花束壹樣瑟瑟顫抖” ;
這本書是主人公漢嘉與閱讀的“love story”。
- 03 -
漢嘉算是壹個被時代拋棄的邊緣人,在骯臟不堪地方過著可能連茍且都算不上的生活。
面對生活的不堪,他從書本中找到了內心的力量,讓他目睹不幸而漠然處之。他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體味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書中很感動小悠的壹個細節是,主人公漢嘉他把打包好準備送去造紙廠的書,都包上了《早安,高更先生》的畫紙。
法國畫家保羅.高更作品
“ 我很高興,因為滿車都是《早安,高更先生》在放射光彩,但願卡車駛過時,這些畫會使路上的行人高興,但願看到這樣壹輛卡車在身邊駛過的人會高興。 ”
藝術常常就是在這樣或那樣不經意的時刻,突然帶給妳某種強烈的美好感受。
小悠想,如果自己就是那路上的行人,真的會感到開心與感動:即便是運送廢紙的卡車,都充滿了靈魂。
還有壹個片段,是漢嘉的舅舅去世了,在下葬他的時候,漢嘉跑去翻找康德的書,他當時的內心獨白是這樣的:
“我找到壹本康德的著作,翻到那永遠使我感動不已的段落:
有兩樣東西總使我的心裏充滿了新的,有增無減的驚嘆——頭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法則……
不過,我想了想之後翻到更為動人的壹段,是康德年輕時寫下的——
夏天的晚上,當滿天繁星在抖動的光亮中閃爍,壹輪明月高懸時,我便漸漸陷入了壹種對友情倍加敏感,對世界和永恒不屑壹顧的心態之中。”
最後漢嘉把這讓他感動不已的壹頁文字撕了下來,放在了舅舅的手中。
枯燥的打包工作做乏了,他會跑去讀壹會《天國論》:
“這樣我工作的時候心裏就註滿了壹種遼闊感,無邊無涯,極為豐富,無盡的美從四面八方向我噴濺。”
在這樣壹個 人人都被貼著標簽 的 社會 ,壹個垃圾工所擁有的的精神世界,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閱讀,給漢嘉的底層現實生活賦予了更高的意義。
- 04 -
小悠在想: 閱讀真正的力量是什麽 ?
很多推送閱讀的軟件上寫著:
閱讀是彌補知識恐慌最有效的方法/閱讀讓人快樂/閱讀使人優雅……
呵呵。
就像作者赫拉巴爾在書中寫的那樣: 寫作與閱讀是壹件快樂與痛苦交織的事情,甚至有時痛苦會超過快樂。它是完全面向內心的,妳無從逃避。
從前的小悠,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那些略顯沈重的作品,希望壹直在所謂美好的故事世界裏暢遊。
這本書,改變了小悠對閱讀的認知。
優秀的作品,無論何其悲苦,總會在讀完後給妳內心註入某種神奇的力量。
也許, 閱讀的真正力量在於:
它讓人感受、讓人顫抖、甚至讓人悲觀。
豐足的感受之後,
它會讓妳變得通透。
成年人的標簽 讓妳要能夠穿上盔甲去戰鬥,去扛起所有得責任與應該。
這盔甲,
也許是 妳心裏的壹句『算了』 ,
也許是 妳嘴上的壹句『好的』 ,
也許是他人面前雲淡風輕的壹笑。
卸下這身盔甲,日復壹日的生活,妳總會感到由內而外的乏力與無趣。
小悠想起了白巖松在安徽大學的壹次演講:
“生活中只有5%比較精彩,也只有5%比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過。
人都是被這5%的精彩勾引著,忍受著5%的痛苦,生活在這90%的平淡之中。”
是啊,我們都是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 世俗本身並不制造快樂,它生產的只是瑣碎與麻木。
生活裏的那壹點快樂,來自於偶爾的超越世俗。
小悠想,這大概就是閱讀帶給她最珍貴的意義:
不是彌補知識,不是變得優雅,而是這點點滴滴的超越世俗,這思想的瞬間覺醒,這生命裏忽然閃現的光。
小悠想,每個人都有屬於ta自己超越世俗的方式,帶給自己那5%的快樂。
也許是練練字,也許是畫幅畫,也許是做壹頓 美食 ,也許是打壹場酣暢淋漓的球,也許是撕心裂肺地壹夜嚎唱,也許是壹頓大酒.......
無論此時何狀,
喧囂時就在喧囂中體驗,
孤獨時就在孤獨中思考 。
只是不要做那個 『在喧囂中向往孤獨,在孤獨中期待喧囂』 的人。
- 05 -
最後,本著對美好事物負責的態度,分享書中打動小悠的壹些文字給朋友們吧。
“高貴的人不壹定是貴族,罪犯不壹定是兇手。”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壹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為我有點兒狂妄,是無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無限和永恒也許就喜歡我這樣的人。”
“由於我的學識是在無意中獲得的,黑格爾的話曾使我吃驚,黑格爾教導我說:世界上唯壹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結、垂死的形態,唯壹可喜的是這樣壹種狀況,即不僅個人而且人類 社會 通過鬥爭而恢復青春,通過新的形式爭取新生的權利。”
“我看見耶穌在不停地登山,而老子卻已高高站在山頂;我看見那位年輕人神情激動,壹心想改變世界;而老先生卻與世無爭地環顧四境,以歸真返璞勾勒他的永恒之道”。
“ 當最後壹輛卡車拉來的最後壹批書裝上車,火車啟動了,駛進傾盆大雨之中,敞篷車壹路滴著金色的水,摻和著煤煙和油墨。
我站在那裏,身體靠在大理石上,被目睹的景象驚呆了,當最後壹節車皮在雨中消失了時,我臉上的雨水已和淚水壹起流淌。 ”
這是漢嘉最後壹次在回收站工作時的心境,最後的漢嘉何去何從?
小悠想,故事的結尾還是留給想要讀這本書的朋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