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金礦隸屬於新疆伊吾縣淖毛湖鄉。距淖毛湖鄉東北40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95° 09′29″~ 95° 11′10″。北緯43° 56′38.2″~ 43° 57′22.7″。哈密市經伊吾縣至淖毛湖鄉240公裏,多為柏油路,淖毛湖鄉至礦區40公裏為簡易路,所有車輛通行方便。
工作區屬低山丘陵地貌,地勢北高南低,海拔620 ~ 662 m,相對高差小於50 m..不規則的年河流,有樹枝狀的幹谷,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地表多為沈積物覆蓋,覆蓋層厚度約0.3 ~ 1m。該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幹熱,平均氣溫38℃,最高氣溫50℃。冬季寒冷,平均氣溫-10℃,最低-23℃。3 ~ 8月為多風季節,風力壹般6 ~ 8級,最大可達12;此外,還有沙塵暴和揚沙。
當地沒有人,最近的居民區是淖毛湖鄉,屬於伊吾縣重要的農牧業區。淖毛湖鄉地表有常年的河流,水量充足,可以保證礦區的生產和生活用水。
二、區域地質
北山金礦床位於晚古生代早期的西伯利亞板塊和布克-三塘湖島弧的東部。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下泥盆統卓木巴斯套組第二亞組和下石炭統南明水組第壹亞組,其次為新近系葡萄溝組和第四系洪積。卓木巴斯陶組第二亞組()為壹套海相基性火山熔巖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為正常沈積碎屑巖,夾有數層煤線。葡萄溝組(N2p)為壹套內陸湖泊沈積,巖性為橙紅色砂礫巖和淺灰色粉質粘土夾砂礫巖。
根據產狀,本區巖漿巖類型可分為兩類:中深成侵入巖和淺成-超淺成侵入巖。中深侵入巖,第壹類侵入巖規模小,分散,以輝長巖和閃長巖為代表;第二類侵入巖規模大,分布廣,以石英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為代表。第三類侵入巖規模較小,主要分布在區內東南部,以花崗巖為代表。淺成-超淺成侵入巖以小巖體和零星露頭為特征。主要巖石類型有輝綠巖(玢巖)、閃長玢巖、斜長石細粒巖和花崗斑巖。
區內構造線主要為北西-NWW向,以斷層為主,褶皺為輔。主要斷裂方向有三個:北西-NWW組、北東-北北東向組和北北西向組。其中,西北-NWW組最為發達。沿斷裂帶發生強烈的劈理和碎裂作用,控制了壹系列巖漿巖的產出。此外,在該地區的西北部和東南部的石炭紀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火山機構。
該地區的主要礦物是金、銅、鐵、硫、明礬石、硝酸鈉和沸石。
三。礦區地質
(1)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泥盆統卓木巴斯陶組第二亞組()的酸性火山碎屑巖、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正常沈積巖。下泥盆統卓木巴斯陶組的第二亞群()占據了礦區的主要部分,主要由(矽化)英安巖凝灰巖、安山巖凝灰巖和玄武質結晶凝灰巖組成。總體上,巖性由西向東由中性向中酸性變化,凝灰巖結晶灰巖是安山巖凝灰巖和英安巖凝灰巖的分界標誌層。矽化英安巖凝灰巖僅部分出露於英安巖凝灰巖中,玄武結晶凝灰巖呈塊狀分布於英安巖凝灰巖中,兩者呈過渡狀態,無明顯界線。新近系上新統葡萄溝組(N2p)呈舌狀,分布於礦區西北部。巖性組合為粉砂質礫巖、泥質巖和粘土巖。
第四系全新統(Q4)分布在礦區中部的低窪地帶。主要是風積砂和礫石,覆蓋地表,厚度30 ~ 50 cm,礦區圖上沒有填寫。
(2)結構
對卓木巴斯陶組第二亞組的凝灰巖進行了取樣分析,三個樣品的二氧化矽含量較低,在48.28 ~ 52.82之間。中等堿度,K2O+Na2O為4.24 ~ 4.72;K2O/Na2O < 1,範圍為0.024 ~ 0.24(表5-11)。礦區構造形態以斷層為主,其中以NW-NWW組最為突出,其次為NE-NNE組和NNW組。三組斷裂奠定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局,周圍的三角區控制了礦區、礦化及礦區內的異常分布。容礦斷層走向復雜多樣,空間分布密集,大多表現為拉剪復合性質。本書第三章已經討論了本區主要斷裂和容礦構造的具體特征,在此不再贅述(圖5-10)。
(3)巖漿巖
礦區巖漿巖均為華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的產物。巖石類型復雜,主要為閃長巖(玢巖)、輝綠巖(玢巖)(見圖版VII-1)、斜長石細粒巖,其次為石英閃長巖、花崗巖和安山巖(玢巖)。據巖石化學分析,堿度適中,Rietmann指數為61.68 ~ 3.30,壹般為鈣堿性,K2O/Na2O比值為0.099 ~ 0.32。本區巖漿巖具有特征性的演化規律,從早到晚,從基性到中酸性和酸性,SiO2 _ 2、K2O+Na2O、K2O/Na2O、Rb/Ba、LREE/HREE和Au的豐度均明顯增加(表5-11),表明金礦化和晚期淺成中酸性-酸性侵入。
表5-11北山礦區各類巖石化學分析結果(wB/%)
四。礦床地質學
(壹)礦帶的特征
礦帶是指由地表工程控制的包含1至數個礦體的長條形帶。本區共有11礦帶,礦帶走向不壹,壹般延伸150 ~ 220m,最長400m,最短40m,最寬2 ~ 8m,最寬19.6m,最窄0.8m,其中1號、2號、3號、4號、5號礦帶最窄。v、6號礦帶規模較大,沿礦帶溫石棉絹雲母化發育,表面呈特征性黃色。各礦帶的基本特征見表5-12。
表5-12金帶特征列表
(2)礦體特征
區內圈定的礦體有26個(> 1g/t),大部分產於金礦帶,容礦巖石為黃鐵礦絹雲母(見圖3-9)。4個產於F1斷裂帶內或其旁的次級破碎帶中,含礦巖石為碎裂巖或應時碳酸鹽脈。某金礦長度壹般為40 ~ 80m,最長160m,最短30m,表觀厚度壹般為1 ~ 3m,最厚8m,最薄1m,品位壹般為1.10 ~ 3.50g/t,最高7.00g/t
(3)礦石類型、結構和物質成分
根據礦石的礦物組成,礦石可分為五種自然類型,即黃鐵礦絹雲母型、應時脈型、多金屬硫化物型、矽化碳酸鹽脈型和斜長石細粒巖型。其中,黃玉絹雲母型最為重要;應時礦脈由黃鐵礦絹雲母矽化而成,主要分布在礦脈中心。多金屬硫化物類型常產於礦體的深鉆孔或豎井中;矽化碳酸鹽脈型主要賦存於F1斷層中,斜長石細粒巖型僅分布於斜長石細粒巖脈中。
礦石結構以自型-同型粒狀結構為主,其次為乳滴結構、侵蝕骨架結構、包裹體結構和碎裂結構。
礦石構造以星狀浸染狀構造為主,其次為細脈狀、網狀浸染狀構造和塊狀構造。
主要礦石礦物為自然金和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毒砂、褐鐵礦、天藍色、黝銅礦、黃鉀鐵礬、孔雀石、白鈦礦、白鐵礦、自然銅、鈦鐵礦、黃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應時、絹雲母和方解石,其次為黑雲母、綠簾石、壹水硬鋁石、金紅石、綠泥石、斜長石、高嶺石、玉髓、黝簾石、電氣石、石膏、沸石、磷灰石、葉綠酸和榍石。
礦石的化學成分因礦石類型而異。黃鐵礦絹雲母型礦石相對富集金、銀、砷、銻、錫、鈦等。應時碳酸鹽礦相對富集金、鉛、錳、鎳等。(表5-14)。
表5-13礦體特征壹覽表
繼續的
(四)圍巖蝕變及找礦指標
礦區圍巖蝕變的主要類型有矽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其中矽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與金關系密切,高嶺土是近礦標誌。
從表5-11可以看出,與凝灰巖圍巖相比,黃鐵礦絹雲母化帶入的主要元素為SiO2和K20,帶出的主要元素為Fe2O3、CaO、MgO、Na2O和P2O5。在強矽化後期,唯壹帶入的常量元素是SiO2 _ 2,其他大部分常量元素被帶出。
為考察圍巖蝕變過程中微量元素的遷移和遷移變化,對IV號脈及圍巖進行了剖面取樣,結果見表5-15和圖5-11。
表5-14礦物化學成分表
表5-15溫石棉及圍巖中微量元素含量表
圖5-11ⅳ-1礦脈微量元素含量曲線
從表5-15和圖5-11可以看出,大部分元素呈特征雙峰分布。但在具體細節上存在差異,其中Au、Ag、As、Sb的峰最為尖銳,反映出含量變化劇烈。含量最高的在黃鐵礦絹雲母中,含量最低的在凝灰巖圍巖中,高於應時礦脈中的凝灰巖,表明該組元素來自成礦熱液,壹直被帶入。Fe族元素Cr、V、Ti、Co、Mn的峰值最平緩,反映出含量變化較小,其最高含量在纖蛇紋石絹雲母邊緣,對應於纖蛇紋石絹雲母與凝灰巖之間頻繁的粘土化現象,其在應時脈中的含量低於凝灰巖,表明該族元素在纖蛇紋石絹雲母化階段可能變化不大或增加,但在矽化階段明顯帶出。嗜硫元素Cu、Pb、Zn、Mo、Sn的含量曲線介於前兩者之間,但不同的是除Pb外,嗜硫元素的含量與應時脈凝灰巖圍巖相當,只有Pb在應時脈最高。上述特征表明該組元素是在纖蛇紋石絹雲母化早期帶入的,在矽化後期變化不大。與同組元素相比,Pb相對滯後,往往在矽化後期富集。
該區的找礦標誌主要有與次火山雜巖形成有關的中酸性晚期巖體、多期活動的構造蝕變破碎帶、黃鐵礦的絹雲母化、矽化、高嶺石化和褐鐵礦化、金砷銻和銅鉛鋅元素組合、大功率激電高相異常等。
動詞 (verb的縮寫)潛在客戶評論
通過對礦區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礦區具有重要的找礦前景,值得進壹步開展工作。
(1)已知礦化區的深部(礦區東部)
礦區東部地表巖脈類型復雜,礦化蝕變普遍,構造條件有利。已發現ⅰ-ⅶ礦帶。已知礦帶產狀壹般較陡,走向不遠,但向下延伸深度較大,品位也有向下變富的趨勢。脈體在剖面上部分叉,下部復合,反映地表侵蝕較淺,風化破壞不大。根據704隊的鉆探資料,深部發現了花崗閃長斑巖,因此向下可能出現新的礦化類型。
(2)礦區西部
礦區西部發育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斷層,地表多為閃長巖(玢巖)、輝綠巖(玢巖)、斜長石細粒巖。ⅵ、ⅷ礦帶探槽取樣的金品位均大於1g/t,應專項組要求,“305”項目辦在1999對該區進行了綜合地球物理掃描,發現壹條近南北走向,長2km,寬1km,近環狀高相電性異常。由於該段沒有碳質頁巖,因此推斷該異常是硫化物的反映。高精度磁測對應弱磁背景區,推測深部可能是中酸性巖石侵入體。金、砷、銻等元素有高值異常。原地礦部遙感中心也通過彩色紅外遙感工作,斷定為金礦找礦靶區。根據以上資料分析,我們認為礦區西部尋找深部大型次火山斑巖型金礦的前景很大,應果斷決策,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立即投入進壹步的深入工作和深部鉆探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