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潮陽區官埠鎮田東村簡介(地理、文化、人口)
本文概述官埠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28公裏處,東北與榕江、揭陽市接壤,南與西樵鎮相連,西與皂浦鎮相連。全鎮總面積57平方公裏,2005年人口119800。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1801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500萬元,農業總產值15513萬元。官埠鎮是廣東省知名產糧大鎮、汕頭市“三高”農業科技示範鎮。初步形成了糧食生產、優質果蔬種植、淡水養殖、畜牧養殖四大科技含量高的基地。官埠鎮還是著名的“建築之鄉”,150多支建築隊伍遍布中國各大城市。官埠鎮水陸交通便利。官埠鎮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有壹個3000噸級的貨運碼頭和壹個汽車輪渡碼頭連接榕江兩岸。規劃中的潮汕國際機場僅壹河之隔。官埠鎮是朝陽市三個副中心城市之壹。其工業和副業主要包括刺繡、建築、席織、工藝美術、木制品等。省內外有65,438+050多支施工隊伍進駐承接施工項目。農產品主要是大米和紅薯,以及生橙、香蕉、荔枝、龍眼等水果。建國後興修水利,修建堤防、涵洞、水庫,實現了農田自流灌溉。官埠尾是榕江中下遊農副產品集散地。官埠豬苗在朝陽、普寧、惠來三縣頗有名氣。【2】【編輯本段】行政規劃官埠鎮轄4個居民委員會、26個村民委員會。居委會:官埠、橋東、富倉、崗底。村民委員會:余壹、漁兒、玉山、吉德、洪欣、洋北、田東、東湖、橋頭、上地、西溪歐、浦上、塘後、夏迪、三村、西平、何瑤、巷、巷、莊厝、寨美、上倉、越野、內道、【編輯此段】歷史沿革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有壹座大門。公元1532年(嘉靖十壹年),觀前作為圩港,附近村民在此趕集,稱為觀前港。從1912到1951,稱為朝陽縣第八區,1952更名為第十六區,1958成立紅星公社,1958更名為關埠公社,1968更名為關埠公社。【編輯本段】交通路網緊鄰潮汕三大河流之壹的榕江中遊。這條河又深又寬。早在明朝時期,這裏的商船就可以直達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來自榕江南岸、練江以北的谷饒、通榆、西嶼、金嶼、河西等數十個鄉鎮的農產品、山貨、土特產通過封關口岸銷往潮汕各地。公元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潮陽人蕭在官埠港創辦了壹家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官埠港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突破654.38+萬人次,官埠港壹派繁榮景象。民國初,實業家陳修建並加固了官埠港碼頭,又購置了24輛電動輪。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至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銷往廉江平原城鎮和鄉村的工業產品和建築材料大多在官埠港供水,並在港口的市場上進行交易。關埠已成為成千上萬商人聚集的鄉鎮商埠。【編輯本段】基礎設施在鄉,作為榕江通信樞紐的郵電大樓拔地而起。2000年開通程控電話1萬門。35千伏和110千伏輸電變電站把“光”送到家家戶戶。共有4座自來水廠,通過榕江片區供水工程封閉供水管網,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教育方面,部分官埠中學即市第四中學是榕江區唯壹壹所完全中學,招收五鎮及其他地區學生。【編輯本段】經濟情況是常用耕地面積2.74萬畝,種植水稻、小麥、紅薯、豆類、生橙和水生植物,是水稻高產區之壹。山林面積1.23萬畝,營造薪炭林,種植楊桃、葡萄、柿子、香蕉、芒果、龍眼、竹子等。有傳統刺繡、席織、鑄造、塑料、貝殼灰、磚瓦、建築等。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為4195萬元,其中農業2500萬元,工業1695萬元;1995的工農業總產值為3.3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7億元,工業總產值2.2億元,分別是1988的7.03倍、3.68倍和11.98倍。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為654.38+0.5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654.38+0.654.38+0.5億元,工業總產值為4209萬元,分別比654.38+0.995增長了-53.4%、-654.38+0。7 %和-80。87 %。推廣良種良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盡管受到臺風“尤特”和“百合”的襲擊,水稻生產仍然獲得了豐收,畝產達886公斤。水稻免耕法的首次建立獲得成功。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種養業,優質水果、蔬菜、優質水稻、水產養殖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抓好農田水利和堤防建設,投資16余萬元完成浮頭灣至景美堤達標建設,啟動高標準石井堤建設。該項目於2002年4月底完成。加快高標準防滲渠道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災能力。註重因勢利導,推動優勢產業發展。著力發展建築業,通過抓好朝陽第五建築公司內部管理,有效提升公司管理服務水平和競爭力,並率先通過ISO國際質量認證,成為全市建築業的佼佼者,完成建築安裝量9992萬元,增長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