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晚和明天,“中國好聲音-2005著名音樂音樂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隨後將於10月3日和5日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走進劇院有多久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勾魂之美在哪裏?如何讓古代藝術的精髓再次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演出前,記者采訪了參加廣州演出的京、昆、粵、越、川、浜、豫、黃八代表。在名家眼中,戲曲之美無處不在:“聽他的話使我汗流浹背”的唱詞和悲壯緊張的長串快板很美;彈指壹揮間,黑臉、白臉、彩繪臉、紅臉的“換臉”絕技美不勝收;越劇《五姑娘過生日》裏的姑娘都很漂亮。在黃梅戲《繁花》中,“郎的花妹妹的花,田埂下壹對對”的戲謔之情依然美好...
專家們感嘆道,與歌劇《卡門》中激烈的激情相比,歸根結底,中國人還是喜歡昆曲《牡丹亭》中“袖子那麽勾人,眼神那麽柔和,20分鐘只是打情罵俏”的愛情。多少歲月的巨變,古老的戲劇在江湖間飄蕩,伴隨著絲竹的串串,歌聲和歌聲,伴隨著票友的著名壹角,讓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壹下子“嘗遍了人生的九味。”然而,今天,老戲的處境正如昆曲誌願者白先勇所說,就像角落裏積滿灰塵的瓷器,無人知曉它的美麗。
如何認真擦戲,讓它重新發光?無論是聲稱“川劇生存不成問題”的川劇劇院院長陳智林,還是認為“戲曲的曙光就在前方”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抑或是低調承認“戲曲被邊緣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毛,所有著名藝術家的共同願望是:夾縫中的戲曲之美註定會蓬勃發展。 雖然它暫時陷入了低潮,因為它植根於人民和中國人民幾千年的世俗生活。 只有最低級的東西才能達到極大的寬容。正如黃梅戲代表馬蘭所說:“它們是從中國654.38+0.3億人口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聲音”。著名藝術家由衷地贊嘆,這場音樂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1
傳統戲曲的美在哪裏?
尚:歌詞以詩歌為主,演唱節奏很感人。
京劇的美既有陽剛之美,也有陰柔之美。其表現魅力是多樣化的,具有深刻的美學內涵。既能演帝王將相,又能演《西廂記》中的紅樓。既有金哥鐵馬又有才子佳人。詩詞是京劇唱詞的核心,唱功隨節奏而動,音準很講究。
朱世慧和王立軍:京劇之所以能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的美在於寫意。
京劇之所以能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的美在於寫意。京劇可以用簡單而藝術的形式再現復雜的世界,並用舞蹈和身影展現不同的場景。舞臺布景極其簡單,只有壹張桌子和兩把椅子。演員可以通過表演展現門、船、馬,甚至千軍萬馬,再加上鞭子、船槳等簡單道具,展現時空的轉換。如果舞臺上的演員拿著鞭子,這可以表明他正在騎馬;手持木槳可以代表劃船;在四個跑龍套的平臺上轉壹圈,可以說是“走了十萬八千裏”,也可以說是“領了八百萬大軍”。然而,京劇演員的“戲服”紛繁復雜。從妝容到服裝,從頭臉到刺繡長袍,壹切都不是藝術品,用簡單來襯托復雜是非常合適的。這種寫意的表達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張:不同顏色的臉譜體現了京劇的美。
臉譜是京劇之美的重要體現。在壹個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來象征他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簡單來說,紅臉包含贊美,代表著勇敢;黑臉是中性的,代表著壹個勇猛而睿智的人;藍臉和綠臉也是中性的,代表叛逆英雄;黃臉和白臉是貶義,代表兇狠和詭詐的人;金臉和銀臉是神秘的,代表神和魔鬼。除了色彩之外,臉書的素描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征意義。例如,象征兇猛的粉紅色面孔,白色面孔的粉紅色面孔,以及只畫了鼻梁和眼窩的粉紅色面孔,表明了不同程度的陰險狡猾。壹般來說,面積越大越惡毒。總之,顏色代表個性,不同的繪制規則表明個性的程度。
張靜嫻:三聲嘆息唱出了昆曲的獨特魅力。
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的傑出代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之美首先在於劇本。昆曲劇本文藝嚴謹,大量運用古典詩詞,意境優美深遠,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於歌唱,歌唱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昆曲的唱腔往往充滿唏噓,委婉纏綿,別有壹番韻味。昆曲的舞臺融唱、舞、詩、畫於壹體,情景交融。唱腔上少字多腔,繁復精密,表現人物豐富;舞臺畫面感很強,全方位體現了傳統藝術的古典美,演員就像畫中人壹樣。
許荷英:河北梆子聲音洪亮,尤其擅長表演悲劇。
河北梆子鏗鏘、悲壯、委婉,既勢不可擋,又汩汩作響。河北梆子的獨特美在於其高亢悲壯的音調。俗話說:趙巖自古以來慷慨悲切。河北梆子擅長表演悲劇,其悲傷的腔和高音調範圍,可以生動地表現出把戲中人物的悲傷和憤慨,使觀眾盡情聆聽。
陳智林:川劇很幽默,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川劇是中國非常罕見的戲曲劇種,它融合了五種聲腔,即昆曲、高腔、部落虎戲、氣球戲和鄧光戲。可謂中國戲曲聲腔的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它與四川方言、各地移民的風土人情、民間歌舞、說唱和民間曲調等融合在壹起,最終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戲曲。川劇體現了四川人幽默的性格。該劇劇本文學功底深厚,表現手法多樣,就像川菜壹樣,色彩豐富,技法豐富。比如托舉、變臉、鉆火圈、藏刀等特技,都融入了人們生活的紮實體驗,既神秘又親切。
2
妳能適應現代生活嗎?
尚:有人說京劇的節奏很慢。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時間觀念來表達古人的閑適和優雅。快則快,慢則慢。應該說,戲劇藝術的“慢”在網絡時代的“快”節奏中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
毛:現代人不是壹成不變的,也不是壹概而論的,他們並不總是追求快節奏。現代文化精神是多元化的,個人對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總會有人喜歡戲劇,戲劇具有魅力和感染力。我想喜歡越劇的人可能更難喜歡搖滾樂。戲劇藝術起源於希臘,具有壹定的宗教氣質。現代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壹定會尋求壹種精神媒介。而“慢”的古裝劇恰恰能引起壹些人的精神共鳴。
冼女紅和陳小漢:現在年輕壹代認為傳統戲曲的節奏太慢,這是壹種誤解。就像粵劇壹樣,所有節目中所有唱段的節奏都不慢。我們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和人物內心的沖突來決定什麽時候快什麽時候慢。在表達人物內心的激烈鬥爭時,節奏相對加快甚至緊張。因此,歌劇的內容決定了節目。粵劇根據自身特點與時俱進,並不是壹味地加快節奏和速度而是不斷創新。談創新,不能脫離“傳統”的“源頭”,也不能從源頭上切斷,否則,我們的傳統戲曲就失去了根基。
三
如何吸引年輕觀眾?
於魁智:“人各有所愛”。傳統戲曲的改革不壹定要取悅觀眾。作為京劇藝術家,我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把我們的藝術作品打磨成精品。隨著年輕觀眾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將真正體會到傳統戲曲的美。中國傳統戲曲是壹個長流的行業,與追求轟動效應和巨大成功的流行文化不同,流行文化最終將是短暫的,而京劇是永恒的。
王立軍:前不久,天津市組織了兩組“京劇藝術進高校”活動,學生和觀眾反響非常強烈,甚至到了“偶像化”的地步。可見,只要我們的傳統戲曲主動走近觀眾和年輕人,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坐下來欣賞的。
張靜嫻:不同的歌劇有不同的觀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壹直在做昆曲的普及工作,主要針對文化人物和大學生。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我們努力的結果。我們上海昆劇團每年定期到高校講學,舉辦“昆曲走近年輕人”、免費開班教唱、提供低票價優惠等活動,並向年輕人介紹昆曲的表演、行當和選角,邀請他們上臺表演,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昆曲的獨特魅力。
馬蘭:我不會刻意迎合年輕觀眾。我認為好東西壹定是好的。尋求刺激的觀眾不應該去劇院。去劇院是為了給人壹種美的熏陶。我相信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對傳統事物壹定會有記憶,壹定會有某個時刻會被觸動的密碼。他不需要每天都來劇院,每年只需要來幾天就可以了,他的心就會被喚醒。
李勝素:我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走進劇院。如果他們在家看電視和播歌劇,他們根本不會感受到審美氛圍。近年來,我們經常給大學送戲曲,壹些學生看後感嘆:京劇太美了。當然,我們還需要包裝傳統戲曲。這需要我們的視覺效果如舞臺設計、美麗的燈光和服裝讓觀眾眼前壹亮。比如我們新排演的《梅蘭芳》,在形式上就吸收了戲劇的優點。俗話說:“越守越少。”傳統戲曲要在保留原有內容的基礎上,迎合年輕人的口味,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
著名藝術家介紹
尚(京劇)
京劇大師尚小雲的第三個兒子,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五歲時,他登臺演出,師從侯、陳和蘇連漢。她的聲音洪亮大方,結合了“架子”和“青銅錘”,追求“個性”的表演。塑造的人物或大氣磅礴,或古樸蒼勁,邊演邊唱邊讀,輕松而富有激情,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代表作:《曹操與楊修》、《貞觀之變》、《清官於成龍》等。
於魁智(京劇)
、伍子胥、楊派名劇《響馬傳》、《野豬林》等。先後上演,以其清新的演唱魅力和舞臺風格贏得了老、中、青年觀眾的喜愛,並先後獲得梅花獎和梅蘭芳金獎。
朱世慧(京劇)
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京劇第壹醜”。據說他出演了《徐九經升職記》、《膏藥章》和《法門傳》等劇,是壹個不可或缺的演員。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
張(京劇)
青衣,中國京劇院著名的程派演員,擅長唱歌、表演、閱讀和舞蹈。演出突出了程派藝術的壯美、純潔、深邃、莊嚴、悠遠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在歌唱中,它被稱為“程強·張赟”。《鎖麟囊》、《荒山之淚》、《春夢》等代表劇目,以及《秋江》、《尋天記》、《白蛇傳》、《江姐》等程派劇目的創新首演。獲得了戲劇梅花獎。
王力軍(京劇)
天津青年京劇團演員,工人,武術家,老學生。從65438年到0992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親自出演了《大江大河》和《晴塔》等劇目。他長相英俊,技術紮實,演技大方,唱功了得。他的代表作有《拉壹塊》《英雄義舉》等。曾獲梅花獎和“首屆京劇之星”稱號。
張靜嫻(昆曲)
他主要以貴族家庭和正直家庭為主題,表演範圍廣泛,表演細膩生動,唱腔豐富,塑造了許多性格各異的舞臺形象,如《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司馬相如》中的卓文君。兩次獲得梅花獎。
許荷英(河北梆子)
20多年來,他借鑒姊妹藝術的演唱優勢,形成了既有戲劇特色又有時代美感的新演唱風格。他是當今河北梆子的領軍人物,代表作有《杜十娘》和《竇娥元》,並獲梅花獎。
新女紅(粵劇)
60多年來,她創辦了紅派藝術,主演了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100多部電影,塑造了壹系列女性藝術形象。創造的紅腔、紅派表演藝術代表了粵劇的最高成就。曾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傑出藝術家獎、聯合國交響樂協會表演藝術獎。
陳小漢(粵劇)
表演藝術優雅溫和,瀟灑自如,作品精美,身段優美,特別是袖子,扇子和羽毛。擅長用傳統節目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其唱腔發展了粵劇的聲樂藝術,並形成了個人風格——以情、以情、以情、以情、以情,變化靈活,富有魅力,細膩生動,創造了獨特的流派聲樂“B調”。
李勝素(京劇)
龔清儀外形優雅,聲線迷人清甜,表演規範自然,文武雙全,是當今梅派藝術最光輝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獲得了梅花獎。
毛陶偉(越劇)
曾師從越劇尹派學習並實習。曾獲中宣部“五個壹工程獎”、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四次、梅花獎兩次。他是中國當代越劇創新進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他善於在舞臺上精準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賦予越劇“女性小生”全新的人文精神和職業魅力。
胡美玲(豫劇)
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成為昌派的傑出傳人。擅長彈少女旦、花旦、青衣和京劇藍調,形成了委婉、典雅、高遠的演唱特色和追求京昆風格的優美、含蓄、樸實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有《挑花橋》、《花木蘭》、《大祭樁》。新版《白蛇傳》獲得梅花獎。
陳智林(川劇)
第二次獲得梅花獎。曾主演《巴山書生》《托國入吳》等數十部劇。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鞏雯,吳,,相貌英俊。
馬蘭(黃梅戲)
主演浪漫杏花村、風塵女畫家、庸人自擾、紅樓夢、打牡丹等。他還拍攝了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和黃梅戲電視劇《嚴鳳英》、《驚蟄》、《西廂記》、《西遊記》等。英俊的外表,強大的基礎,美麗的身材,優美的歌聲,獲得了文華獎和梅花獎。
廣州演出劇目
於魁智《上屋頂》和《三家店》節選
李勝素的《霸王別姬》和穆的《桂英掛帥》。
於魁智和李勝素在合唱《東史郎探母》中演唱了《坐在皇宮裏》
王立軍《野豬林》節選《雪域漂流》
張的《春宮夢》
尚的《我的美人案》和《曹操與楊修》(清唱劇)
朱世慧的《徐九經升官》和《膏藥章》(京劇)
張靜嫻《牡丹亭》選段《如夢》和《像杭》(昆曲)
許荷英的《王寶釧》節選《大登殿》和《杜十娘》節選(河北梆子)《用手打開寶箱》
毛陶偉《陸遊與唐菀》節選《雲遊三年》(越劇)
胡美玲節選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和《花木蘭含羞拜月》(豫劇)
馬蘭《紅樓夢》(黃梅戲)中的“紅塵如此”
陳智林的《巴山書生》和《剪黃袍》(川劇)
冼女紅《昭君出塞》(粵劇)(五車二)
陳小漢的《範蠡求美》(粵劇)
重溫經典回歸傳統
陳至
作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中國的傳統戲曲幾千年來壹直令人陶醉。《趙氏孤兒》、《穆掛帥》、《我的美人案》等名篇佳作,抒寫了胸中的理想、時代的風雲、赤誠之心和人傑地靈。在“戲劇小世界”中,他們展示了“世界戲劇場”,那些感人至深的傳奇故事和不朽的浪漫人物。
今天揭幕的“中國好聲音-2005廣東名家音樂會”將為您帶來壹場中國傳統戲曲的盛宴。八大國產劇種、14位名家在廣東同臺演出,陣容強大、劇目精良,可謂國內多年難得壹見的戲劇“巔峰對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邀請俞成為這壹盛會,體現了廣東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刻意圖。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挑戰,不僅逐漸退出城市舞臺,農村地區的演出市場也日益萎縮,壹些劇種正在急劇消失。曾經有壹位年輕演員非常不敬地說:“如果梅蘭芳大師今天還活著,他不會像當時那樣受歡迎。”的確,與戲曲幾乎是“唯壹”娛樂活動的時代相比,今天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要豐富得多。如何讓中國傳統戲曲更貼近觀眾,像流行音樂壹樣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占據壹席之地?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這方面開了壹個成功的先例。他改編的昆曲《牡丹亭》已在北京、上海、臺北和香港連續演出50場,在北大和清華的年輕學生中掀起了壹陣旋風。《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並不缺乏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咿呀學語的孩子們驚嘆於戲曲頻道上華麗的舞臺造型時,當年輕的學生們被袖子的優美流動弄得眼花繚亂時,當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突然在長長的唱段中小憩時,我們會突然發現,傳統文化的根早已深深埋藏在中國每個人的心中。“中國好聲音-2005廣東名曲音樂會”為德才兼備的中國藝術家提供了壹個舞臺,也為廣東觀眾提供了壹個發現中國傳統戲曲之美的機會。它播下的種子,在壹個民族復興和對優秀傳統文化向往的陽光照耀下,將使我們再次尋找5000年文化寶庫中失落的寶藏。
專題撰稿:本報記者見習記者何(除署名外)
圖:
著名越劇演員毛。
著名京劇藝術家於魁智。
李勝素,著名京劇藝術家。
著名粵劇藝術家陳小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