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襄縣竟然現存壹座較為完整的甕城,可惜少有人知,現狀堪憂

襄縣竟然現存壹座較為完整的甕城,可惜少有人知,現狀堪憂

在河南許昌有壹座古城襄城縣,這個千年古縣 歷史 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獵農耕,襄城春秋時名“氾”,鄭地。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前636年)居於氾,周景王五年(前540年),襄城屬楚,楚靈王在氾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襄城縣,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稱。南距煤城平頂山20公裏,北距古都許昌40公裏、鄭州國際機場70公裏,東距內陸特區漯河45公裏。孟平、平禹鐵路貫穿境內,311國道和329、238、103三條省道交匯於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但說起襄城縣的古跡,襄縣人馬上就會告訴妳有3A級景區毛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2A級景區紫雲山景區、百寧崗五嶽廟景區、首山乾明寺景區。

實際上,上年齡的老襄縣人都知道,襄縣還有壹座甕城。

這座甕城,是襄城縣古城墻的壹部分。

甕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壹,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壹部分。

襄城縣古城墻是許昌市襄城縣古城遊覽區的重要人文景觀,最早建於春秋,成規模於漢代,魏、晉、唐、宋年間,屢加修建;明、清歷經修葺,最後形成垛口1944個,長5千米、高7米、寬5米,宏偉壯觀的城墻。現存古城墻全長2297米,高6.5米,寬5米。 [25]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00多年前,襄城縣為鄭國封地,名泛。東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鄭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帶之難出走,來到鄭國,居於泛。各國諸侯得知後,都前來朝拜,因此,泛就慢慢繁華起來。春秋時期,襄城是楚國的邊疆。楚國在周襄王避難的地方築起了壹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難,故名其城為"襄城"。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為周長六裏八十九步、高兩丈的四方城,後又擴建為朝靴樣。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磚甃築縣城南、西、北三面城墻,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溝,與北汝河水相通。後為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門外增修甕城,西南城墻下,挖建了水門水道,以備取北汝河之水,供城中民眾飲用。

襄城縣古城墻西門,現保存較完整,是壹座甕城門,呈橢圓形,由朝南和朝西兩個城門組成,周長約200米。據載,朝南的城門上曾有匾額"眺嵩,西扼陜川",其重要性可由此略窺壹二。

可惜的是,這座甕城所處位置非常隱蔽,不專門去觀察的話,即使妳站在甕城城墻上,妳都看不出來。

襄城古城墻早已是名聞瑕邇,其明代甕城被稱為“中國百關”之壹。

襄城縣甕城是古代通往荊襄與陜洛的重要關隘和驛站,因形狀似甕故得名。

甕城南北長58米,東西半徑32米,周長150米,紅石奠基,青磚覆面,甕城東、南各有壹道城門,形成墻外有墻, 門外有門的奇觀。東邊城門原為西城門,門上匾額:“眺嵩,西扼陜川”, 是通往楚長城的關隘之壹。

甕城始建於春秋,成規模於漢代,兩邊連接著長達2297米的古城墻,因此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慶祝活動中,襄城甕城入選國家郵電總局設計制作的“萬裏長城著名關隘紀念封”。

或許,大家看到這個現狀都非常惋惜,實際上,能保存下來壹段古城墻,對於這個和平年代的平原縣城而言,已經難能可貴了!

不知道大家去過這裏嗎?

希望襄縣人都能關註壹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