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老年人肺炎後如何進補

老年人肺炎後如何進補

營養學家認為,有以下癥狀的人適合在春季選擇適當的食補方法來防治疾病。1.早衰的中老年人。2.患有各種慢性疾病且較瘦的人。3.那些經常頭暈、臉色蒼白、無精打采的人。4.經常反復感冒的人。5.春天可能會哮喘發作的人。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您都可以利用這個季節並註意您的飲食。有療效的食物有:薏米、紅豆、豆漿、橘子、蘋果、核桃等。,可以長期食用。如果老年人陰虛內熱,可以選擇清補的方法。如蓮藕、百合、甲魚、田螺等。,這類食物性寒,食後有清熱去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不良體質,註意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相應地”,根據中醫理論,此時人體的陽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傳播。明代名醫張景嶽說:“春以肝為本,夏以心為本,長夏以脾為本,秋以肺為本,冬以腎為本。”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季陰陽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和諧平衡。如今,人們的飲食追求滋補健康,與四季相對應的食物養護方式也備受關註。那麽春季進補吃什麽好呢?如何根據自身條件和健康狀況合理科學地吃營養?記者采訪了中華養生菜責任創始人、國際養生調理師、中日藥膳研討會金獎獲得者尚啟誠先生。尚先生說,根據中醫理論,壹年有四季:春、夏、長夏、秋冬和五補。比如春天萬物復蘇,適合“升補”;夏天天空炎熱,適合“放晴”;秋天天幹物燥(長夏潮濕),適合“練級”;冬天天冷,適合“滋補”。除了四季五補之外,還需要人工食用,即不同年齡和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菜肴進行調理和滋補。在選材上,以五谷為養,以五果為助,以五畜為益,以五菜為餡,以氣味相結合,以補精華,講究同味。說到春天的飲食,我們首先要遵守《黃帝內經》中提出的“春夏養陽”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我們應該多吃壹些能夠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自地方誌,聲稱“蔥、蒜、韭菜、辣蓼、青蒿、芥菜等鮮嫩蔬菜混合食用”。除了辣蓼、黃花蒿等野菜現在很少食用外,蔥、蒜、韭菜可謂補陽良藥。其次,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天宜存酸增甜,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天來臨時,人們應該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這對脾胃有益。因此,春季飲食宜多甜少酸。然後就是春季飲食中需要多吃蔬菜。尚先生還建議,補藥是溫補的補品,因此應多選擇滋陰清熱的產品,如山雞、野菜、食用菌、山藥、白果和鹿肉等。他列舉了幾道中國養生菜:麻仁鹿肉串,主要成分是鹿通雞、五味子、枸杞、菟絲子等。其滋補功能為壯陽填精、滋腎益力;玄駒大蝦,主要食材有新鮮大蝦、玄駒(食用螞蟻)等。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抗乙肝的功效;幼龜杯、小龜、靈芝、人參、枸杞為主料,能滋陰清熱、養元補肝腎。中國歷來藥食同源。許多菜肴使用中藥來提高其營養或食療價值。例如,中國第壹道專利菜——金三元烤豬臉,據說經過了12道工序,如噴烤、泡洗和制醬,並與中草藥壹起煮了5或6個小時,因此除了美味之外,它還具有健腦、美容和抗癌的功效。但養生菜不等於藥膳嗎?尚啟成認為,保健食品不同於藥膳,它是在傳統中醫、中藥、烹飪、藥膳和現代營養學的基礎上,結合傳統藥膳、禦膳和烹飪技術制成的。其選用的中藥性味溫和,更適合人群,更受歡迎。中醫專家指出,春季進補宜“甘”,冬季不能用壯陽、溫補之品作為補品,否則人體會內熱外迫,導致藥物滯留體內而難以排泄。出現頭暈、煩躁、胸悶、口幹舌燥等癥狀,甚至流鼻血。根據春藥“甘”的原則。氣虛者,宜選用扶正固本之藥。應季可用西洋參,每次3克,切片,沸水浸泡,每日3-4次,最後壹次連渣食用。或用黨參、太子參、炙黃芪、炒白術、山藥等。單用或合用,煎湯代茶飲。血虛者,用熟地黃、當歸、枸杞、桂圓、大棗等。或者它們的組合可以用來煎湯而不是煮茶。津液虧損、口幹、口苦者,可用風鬥、麥冬、花粉、沙參中的壹種或幾種代茶飲用。治療氣虛的中成藥四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每日兩次,每次6克,用開水送服。血虛用養血歸脾丸治療,每次1粒,每日2次,開水送服。烏雞白鳳丸,每次6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春季食補,選擇紅棗、瘦肉、蜂蜜、牛奶、銀耳、雞蛋、豆漿、谷類、黃豆、黃花菜、芹菜、胡蘿蔔、芝麻、核桃等食物,單獨食用,或煮湯、煮飯隨餐食用。以上藥食同源,味甘,能清肝補腎,平衡內分泌,調節下丘腦,提高免疫力,使身體獲得持久充沛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