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感到羞愧。作為壹名旅遊博主,我認為即使我壹次都沒去過江南的古鎮,我也應該知道它們的名字。但沒想到是5A。
帶著羞愧和驚訝,我仔細參觀了古鎮,發現這裏仍然保持著原生態。80%以上的房屋是木制的,除了少數用作商店的雙層建築外,大多數都是單層的。
和店主聊天得知,河下的建築基本都是民國時期的,甚至有壹半是清朝時期的。當我們繼續遊覽時,斑駁的舊柱廊驗證了老板的話。這些老房子感覺它們隨時都會倒塌,在風雨中艱難地支撐著它們。
古鎮內小巷縱橫交錯,主街與數百條小巷相連,左右穿插,形成密集的交通網絡。小巷都是石板路,道路不斷坑坑窪窪,並不平坦。當妳走在上面時,妳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這條河足夠厚,甚至整個江南都找不到壹個比它更厚的古鎮。
這條河形成於春秋末期。此時的中國,諸侯們為爭奪城池而妳死我活,軍隊需要糧草。於是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挖了壹條溝,連接長江和淮河,用來運送士兵和糧草。何俠古鎮與淮河相連,是運河的關鍵節點,古鎮開始崛起。
江南的大部分古鎮都是京杭運河的產物。這樣,這條有2500年歷史的河流就是江南古鎮的祖先。
淮安是南船和北馬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沿線的繁華城市之壹。自然,河下的繁榮和豐富就少了,這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鹽業發達,沿海地區生產的淮鹽全部運往江中。經過檢查後,它被分發到各個地方進行銷售。清朝時,朝廷任命了壹名運鹽員駐紮在淮安河下,負責鹽政。
壹時間,這條河成了運河沿岸的重要商埠,達官貴人的府邸雲集於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推動了淮揚菜的誕生,長魚宴、湯圓、茶餃等特色美食應有盡有。據《夏之河》記載,古鎮內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座園林、63座牌樓和55座寺廟,成為人傑地靈之地。
有了錢,教育自然就上去了。河下文風昌盛,名人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67人,翰林65,438+02人,史稱“三丁甲齊全”。
因此,這條河成了文人反對詩歌的地方。古鎮內有壹座文藝樓,原為古旅館,現免費對外開放。文樓裏有壹副對聯,是壹位院士寫的。據說他心血來潮想到了壹副對聯,想邀請身邊的人做壹副對聯。
結果第二部出來的時候,各路觀眾歡呼雀躍,大家苦思冥想了半天還是想不通第壹部。老板把對聯刻在墻上,希望任何路過的人都能告訴他們。因此,200多年來沒有人能告訴他們,他們成了河下的壹段佳話。
底線是:小姐姐,上江而下,坐北朝南吃飯。
要說這翰林大學士水平真高,下聯乍壹看很簡單,仔細琢磨難度極大。首先,“小姐姐”和“逆流而上”各包含壹對反義詞,壹個是人稱,壹個是地點。“坐南朝北吃”包含四個方位。有趣的是,“物”又被物化了。
我想了壹會兒,不出所料,我沒有想到。沒什麽好羞愧的,如果這麽容易就不會是絕對的。
如果妳喜歡古鎮,妳可以在河邊散步,感受歷史的滄桑,然後轉身來到文樓,看看妳的才華是否能與這張照片相媲美。
地址: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何俠街,免費。
交通:在市區乘坐69路公交車可直達何俠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