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河隨筆

清河隨筆

在西安著名的大明宮遺址公園東側,有壹條南北走向的馬路,稱為太華路。這條馬路曾因鼎盛壹時的大華紗廠而得名。

歲月流轉,時過境遷,曾經作為西北棉紡行業龍頭的大華紗廠早已風光不再,其赫赫聲名不復存在,唯有這條太華路依然車來車往,日夜繁忙,仿佛像人們訴說大華紗廠曾經的輝煌過往。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大肆占領中國市場,輸出產品,尤其是日本,將其國內以機器大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大量傾銷到中國。我國國內以手工作坊方式制造的產品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失去國內市場份額,大量資本流失國外,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在此背景下,中國民族資本家紛紛開辦工業企業,實施實業報國。相較於南方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工業發展相對較晚,而第壹個登上西北地區工業發展舞臺的正是西安大華紗廠。

1935年,愛國的民族資本家石鳳翔為了抵制日本棉紗在中國傾銷,創建了大華紗廠。石鳳翔不僅是壹位卓越的民族資本家,不僅學識淵博,親自參與大華紗廠的廠房、LOGO設計,而且也是壹位優秀的教育教,編寫教材,並於1941年創辦了大華紡織專科學校。該校是陜西近代教育史上第壹所紡織工業專科學校,為陜西、西北、乃至全國輸送了大批放置工業專門人才。

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起,日本侵略者對大華紡織廠多次進行轟炸,對工廠造成了巨大損失,主要生產單元也曾遷往四川廣元,但他們還是想盡方法保衛著主廠區的安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大華紡織廠的生產雖然時斷時續,但廠內職工積極參加革命,成立黨小組,建設地下組織和糾察隊,保衛廠區,保衛廠內職工的生命安全。"西安事變"期間,大華職工救國會是西安救國運動的主要力量之壹。黨組織在解放後大華紗廠很快復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大華紡織廠門前曾經為壹條土路,因為廠名而得名為大華路,後來在1954年城市改造中拓寬硬化,更名為太華路。

解放後,大華紡織廠多次重組,後來成為西北紡織行業的著名企業,所創建的“雁塔牌”“燎原牌”細布暢銷西北、西南地區,成為西北地區最為著名的紡織品牌。

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由於計劃經濟運營模式無法適應多元市場的要求,大華紡織廠生產狀況每況愈下。最終在2018年10月,大華紡織廠無法維持運營,宣布政策性破產。

雖然大華紡織廠破產了,但廠區作為工業遺址得以保留,和隔著太華路相望的大明宮遺址相輝映。為了讓老廠房煥發生機活力,曲江公司將其參照紡織城老廠區模式改造為了藝術街區。

而今,大華紡織廠被打造成了融合時尚、美食、文化、休閑、娛樂、購物等城市綜合消費的壹個跨界文化商業社區,被命名為“大華·1935”,既尊重了歷史,又面向未來。

而今,在閑暇時刻,徜徉在“大華·1935”社區裏,讓人有壹種穿越歷史的感覺。參觀舊廠房改建的博物館,品味著大華紡織廠的前世今生,讓人不禁會想起她曾經輝煌的過往,紡織機唧唧聲仿佛就在昨日。同時,博物館還陳列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壹些舊物件,比如“三轉壹響壹哢嚓”(“三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壹響”:收音機;“壹哢嚓”:照相機)等,讓人不禁感悟經濟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出得門來,走在由廠房改建成的文化、商業街區裏,給人壹種閑適的感覺。在快節奏生活之余,穿越時空走在期間,在幽靜的書店看看書、在有歷史感的商店逛壹逛、在特色的小吃店裏悠閑地吃點東西,讓人仿佛可以暫時遺忘塵世的喧囂,悠閑地度過這壹刻。

願大華紡織廠能如鳳凰涅槃,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