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安近代史
椒江南岸辟為通商口岸後,海門港開始活躍,成為交通經濟中心,章安延續了經濟中心的地位。清代至民國,長安經濟繁榮,各行各業店鋪壹應俱全,有西藥、當鋪、南北貨、百貨、釀造、染坊、竹木炭、米業、銅錫鐵匠、蔬菜、瓜果、水產、酒樓、客棧等。其間隱約露出老式牌匾,人丁興旺,商賈雲集。古街東西向長約660米,寬僅約3米。街上有三廟(葉、陸、林祠堂)、兩亭(文昌閣)、兩廟(東嶽廟、磁山寺)、壹橋(張安橋)。先有洪、童、林,後有陸、葉、喬、張等姓氏。從清朝到民國,店鋪眾多,有張鼎豐南北貨、葉儀大染坊、復興醫院、公基醫院、萬通德南貨、永成百貨、五洲藥房經銷處等。橋東街有方龍生、方萬生、丁春生、同仁春、方以仁,南北貨黨鼎盛;糕點有張、陸菊元、壹生、葉、陸福記;百貨有葉在登、池錦春、葉鶴立;雜貨店離開元亨;卒有黃裕泰;染坊不止有永豐和於永生;酒莊有、陸聚源、等,還有陸的時尚珠寶、崔元豐等商家的店號和百年老字號,也保留著當年的繁華氣息。在這條老街上,有清嘉慶十壹年“方萬生”的藥號(1806),“於永生”染坊舊址。乾隆十二年(1747),紅石小街門廣場;鹹豐二年(1852),秦山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葉書歸浦閘;同治十年(1871)進入蔡殿魁故居蔡嘉利;道光二十壹年(1841),葉氏宗祠;光緒二十六年鰲峰門(1906);乾隆五十四年(1789),張安橋等古跡。走進張安老街,可以在喧囂中親身體會寧靜,感受城市的繁華與衰敗,漫長的歷史歲月匆匆而過。當年的張安風光早已不在,但走在街上,壹些殘存的建築和文字,仍能讓人深深感受到老街的魅力,但張安的古文物和人文景觀,無不展現著古縣輝煌歷史的壹頁。張安街位於臺州市椒江區北岸,東、南與前所街相鄰。全街道轄40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地理面積62.9平方公裏,人口7.8萬。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椒江大橋橫跨南北,省道“83”穿境而過,75省道復線即將開工建設。規劃中的馬泰高速公路東延段入口是椒江區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張安歷史悠久。東漢時由惠普改為章安,東漢至唐代壹直是臺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改為寶樂鄉。清代建張溥鎮,民國時稱章安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4年改為椒江市章安區,1年紫林、楊司兩鎮合並為章安鎮,以古縣文化為代表的豐富的土地資源、人文資源和特色旅遊資源充分顯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