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八鮮”指地產的8種水生植物,每到過年的時候, 吃“水八鮮”為南京人的傳統習俗。 小時候就常聽我媽說:“三天不吃青,兩眼冒火星”、“南京壹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家裏的晚飯總是免不了有拌野菜,搭白粥喝。乖乖,那叫壹個香!
吃野菜的習俗全國各地都有,但人數之多、 歷史 之久,以及所食野菜品種之繁,卻以金陵為最。南京人吃素的 歷史 要追溯到到南朝梁武帝時,佛教盛行,寺院、宮廷和民間普遍素食的風氣,到此南京被稱為我國的“素菜之鄉”。
南京產的“八鮮”,頗有名氣,僅以菜蔬而言,就有水八鮮、旱八鮮之分,而水八鮮又有葷素之別。
(圖為南京六合區農民收割水芹菜)
南京湖泊、池塘還是蠻多的,很適合水生植物的生長。其中,水芹、茭兒菜、蓮藕、紅菱、芡實(雞頭果)、茭白、茨菇、荸薺8種水生植物,就是人稱的“水八鮮”。記得外婆所在的村莊(沙洲圩),這些植物很常見,出產十分豐富,家裏常吃的就是水芹炒香幹,茨菇燒肉,茭白炒肉絲,水煮荸薺,每壹道菜都有很深的印象!
(圖為南京養荷大師在莫愁湖公園采藕)
“旱八鮮”是指長在田野間的野菜,分別名為:蘆蒿、香椿頭、馬蘭頭、豌豆葉、薺菜、枸杞頭、苜蓿頭和菊花腦。小時候家裏常吃的就是“旱八鮮”的醬菜,有壹家“早晚小菜”連鎖店,就專門賣這個醬菜(牌子的原產地是揚州的,但南京當地人也很喜歡吃),現在做的規模還蠻大的,江蘇地區的很多超市都有售賣。
後來上了大學,認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很多朋友表示不知道水芹是什麽,也沒有吃過茨菇, 我才發覺平常吃的 茨菇燒肉,茭白炒肉絲竟然是南京地區的民俗特色呀!而且 早在2007年,水八鮮的飲食習俗,就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壹瞬間頓感自豪~哈哈哈(驕傲臉 jpg)
南京“水八鮮”指的是沙洲圩“水八鮮”,所以又叫“圩八鮮”。
由來和種類
沙洲“水八鮮”興於明朝、盛於清代,當時沙洲圩壹帶成土母質為長江沖積物,適宜“水八鮮”的生長。明清時,沿秦淮河的三山門(今水西門)、漢西門、中華門開辦魚藕圩貨商行,春、秋季“水八鮮”上市,有“擔子壓斷街”之盛況。“水八鮮”雅稱就是根據當時“八鮮”行收購圩貨而得名。
歷史 上各個時期“水八鮮”的種類略有不同,沙洲圩地區水生作物有10多種,“八鮮”是泛指。根據常年種植產量和大眾喜愛程度,逐漸統壹成:藕、菱、芡實、芋艿、慈姑、荸薺、茭白,茭兒菜這八種。
20世紀50年代 60年,“水八鮮”種植面積較大。後來因為發展糧食種植和水產養殖,面積逐年減少。
茭白
茭白又稱茭瓜,做蔬菜吃叫茭白。沙洲地區茭白栽種 歷史 悠久,品種有黃草頭、箭桿白、芝草茭,均為單季茭。1952年從無錫引進雙季茭“小臘臺”。1979年,又從無錫引進廣益“中介茭”。現僅存晚熟種箭桿白。茭兒菜即野生茭草,經數年培育後為茭白。
茭兒菜
沙洲圩所產茭兒菜色白質佳,被視為上品,春天3月上市,三四十根紮成“壹把”,上部碧青,下端牙白,十分搶眼,賣菜人不斷地灑水保鮮。南京人喜吃茭兒菜,特別講究新鮮。民間有:“茭兒菜,9點鐘前滿街賣,10點鐘後無人睬”。
蓮藕
花香藕藕栽培 歷史 悠久,成熟時間分早中晚三熟。早藕6月份上市,因其伴著荷花成熟,也稱“花下藕”。後人叫白了,諧音“花香藕”,宜生食;晚藕秋冬之際成熟,澱粉含量高,宜煮食。沙洲藕特別之處在於切開後呈“九孔十三絲”,為優良品種,整枝藕4節 6節,重2公斤 3.5公斤。傳統品種有喜鵲頭(又稱獅子頭)、白把、蕉把。1984年,從淮安引進美人蕉、壹點紅,大紫紅等品種。
芋艿
芋艿亦稱芋頭,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橢圓形或卵形,葉子略呈卵形,有長柄,花黃綠色,塊莖含澱粉多,附著塊莖而生的小芋艿,南京老百姓俗稱芋苗、芋苗籽。芋艿為沙洲圩地方特產之壹,有水芋和旱芋之分,水芋的產量比旱芋高20% 30%。芋籽去皮後做成的“糖芋苗”,是南京人喜愛的風味小吃。
芡實
芡實又稱“雞頭”,與蓮同壹種屬的水生植物,與藕不壹樣,沙洲圩無主的“野”塘,多生長有芡實,通體生滿利刺。夏開花秋結實,花呈紫色,果實大體呈圓球狀,頂部有個開口的突起,外觀極象雞頭,由此得名“雞頭”。雞頭有壹層韌性極強的皮囊,表面有利刺,不用工具很難抓上手,更別說剝食了。剝開雞頭堅韌的皮囊,內裏擠滿了“彈子”壹樣的果實,南京人稱為“雞頭果”(也叫雞頭米),果肉奇香。農民將雞頭收割回來,在草木灰中用木棒敲去皮囊,取出雞頭果,曬幹磨粉,就成了燒菜勾芡用的芡粉或充作糧食。也有農婦將雞頭果上市沿街叫賣,出售方式是用喝酒的小酒盅來量雞頭果,價格也以小盅為單位來定,相沿成習,形成通行的規矩。品種有鐵果和粉果兩種,現沙洲圩地區已絕跡。
茨菇
茨菇也叫慈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葉子像箭頭,開白花,地下有球莖,黃白色或青白色。沙洲地區慈姑為晚熟品種。1956年從江蘇寶應引進紫菇,從杭州引進白菇,溝塘水田多有種植。1987年從寶應引進高腳黃、侉老烏(又稱“三道箍”),延用至今。
荸薺
荸薺又稱馬蹄,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栽培在水田裏,地下莖扁圓形,皮紅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沙洲地區荸薺栽種 歷史 悠久,品種有紫紅皮、黑皮、黃皮3種,現僅存紫紅皮1種。
紅菱
菱俗稱菱角、老菱,栽培 歷史 悠久。沙洲地區菱在春末栽種,9月初開始采摘,多為兩角紅鮮菱和白菱。因土質關系,該品種離開沙洲圩就退化變為四角菱。沙洲地區栽培的主要品種有大叉角、小白板、紅香菱。
現在的沙洲圩地區高樓林立,再也不是當年的河灘,“水八鮮”也難覓蹤影,成為壹些“老南京“才知道的存在。
作為南京的水八仙,其實在當地還是蠻有名氣的,水八仙的話就是我們最常見到的藕、菱、芡實、芋艿、慈姑、荸薺、茭白,茭兒菜,整個江南都有,菜市場都在賣,很多南方地區的話還是蠻常見的,而且也是經常會吃到的 美食 。
茭兒菜與茭白是兩種菜吧?有人會把茭兒菜與茭白混成壹個菜,茭兒菜和蒲菜有點相近,茭兒菜圓梗,蒲菜扁梗,茭兒菜比蒲菜還要好吃。茭兒菜燒蠶豆,茭兒菜雞蛋湯都是美味。還有壹種茭兒菜炒五毒,是名菜,現在大概失傳了吧。
南京的正宗。當時水八鮮在南京均有署名的產地,記得的是‘’南湖紅菱‘’。只是現在南湖已變成小區了,南京的 歷史 上是個水沼遍地的地方,南塘野生蓮藕壹斤45元,平常沒有野生蓮藕到過年的時候才有,去年壹斤70元,都快吃不起了。
水八仙是蘇南、浙北地區的傳統食物,又稱水八鮮,包括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茨菇(慈菇)、荸薺、蒓菜、菱八種水生植物的可食部分。大多在秋天上市。上市時,口感好,營養價值觀,是老百姓喜歡的食品。
江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可口的蔬菜趕上適時的溫度和季節,讓南京人得以四季饗用。“春初喜雨滋,冬冷宜雪壓,經霜食更甘,帶泥洗覺滑”,清末民初,龔乃保客居南方五年,很難吃到好的肉食,至於蔬菜,更是惡劣。他想念家鄉金陵的蔬菜之美,不覺垂涎,於是在冶城山麓自己的家中,寫了壹本《冶城蔬譜》,以表達對家鄉江南蔬菜的眷念。
水八仙又稱水八鮮,包括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菇、荸薺、蒓菜、菱八種水生植物的可食部分。
茭白 ,南京人俗稱“茭兒菜”,它是壹種水澤野生的植物,多數在蘆葦邊上,季節性比較強,是南京人最喜愛的蔬菜之壹。茭兒菜的外形像芹菜,但是商販不會連著葉子壹起賣,他們會剝離外面裹著的葉子,取內裏兩三寸的嫩心,尤為鮮美。
蓮藕 是江南和湖北的特產,它是蓮肥大的地下莖。到了挖藕的季節,安徽、江蘇的人們趕到河裏或者湖裏,藕難挖,在於它長在汙泥裏。藕清脆香甜,最適宜燉排骨湯。
水芹 只在江南甚至蘇南地區見過。和普通芹菜的區別,大致是它的顏色呈白色。水芹適合炒肉絲,也適合清炒,江南許多小鎮的飯館裏都常見這道菜。
芡實 就是我們常說的雞頭米,蘇州常見。曾經隨朋友壹起逛蘇州老字號“裕興記”面館的老街,壹間間店鋪門口都坐著剝芡實的阿姨,剝芡實是個苦活,需要細心且費力,芡實的價格自然不會低。
茨菇 也叫慈姑,味道嘗起來像白薯或紅薯。茨菇的最佳伴侶是豬肉,南京常做的壹道菜是茨菇燒肉,既有肉的鮮香濃膩,也有茨菇的軟糯厚重。
荸薺 風幹之後最好吃,香脆且甜。小時候在菜場,常見蔬菜攤上賣荸薺,削了皮之後呈乳白色,也可以煮,吃下去清甜爽口。
蒓菜 有著滑膩膩的莖和葉子,富含膠質。有意思的是,吃蒓菜的時候要小心,壹不當心,蒓菜就會滑進喉嚨鉆進肚子,根本來不及品嘗它的味道。
菱角 可以生吃和熟吃,生吃有“水紅菱”,熟吃有“餛飩菱”。江南水鄉常見漁家劃壹葉扁舟,季節正當時去采菱角,那個記憶裏的場景,像壹幅水墨畫。
我所知道的南京水八鮮是:4大品種8個樣。茭瓜分為茭兒菜和茭白,茭白又有黃草頭、尖桿白、喜雀頭等;菱角分為紅鮮菱和菱角母;雞頭果特指的是南芡品種,分為雞頭米和雞頭梗;蓮藕特指本地產9孔13絲開白色蓮花的花香藕,分別是蓮蓬和蓮藕。另外,除了旱八鮮,應該還有洲八樣。
其實,在江南,這樣的“水八鮮”並不稀奇,可以說各處都有。但是,南京因為文人多,善於總結歸納,弄出個“水八鮮”來。壹來,對於民間民俗來說,八是壹個吉利的數字,記得小時候總聽外婆說:“想要發,不遢八(遢字在這裏作缺少解)”,所以很有可能她給我們什麽東西的時候,都會湊成八個或者十八個之類的。
南京人把那些水生的植物蔬菜,稱作“水八鮮”,為什麽不是七鮮或者是九鮮,也當是由此而來。
我們常說的“水八鮮”是指蓮藕、紅菱、茭白、芡實(雞頭果)、荸薺、水芹、蒓菜、慈姑,這些植物都要生長在有水的地方,或是水塘裏,小河中,至少也得是水潤豐澤的地方,如沼澤地或者低窪地溝等有水的地方。如果沒有水,是長不起來的。而且要始終保持有水的狀態。
“水八鮮”在江浙壹帶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常用的食材,不獨南京獨有。比如說蒓菜,以前南京就很少見,杭州西湖蒓菜更有名。再比如說紅菱,其實在江南更多。南京的菱角多半不是紅菱,青色為多。蓮藕是全國各地都有,大概是為了湊成“水八鮮”特意加進來的。而且“水八鮮”都有各自生長的季節,秋天收獲者為多,但是慈菇壹般是冬天收獲的比較多。
水中生長的植物,壹是其生長的特殊環境讓它更加鮮潤,另外也因為長在水中不容易生蟲害,不太需要噴灑農藥什麽的,相對來說更屬於 健康 食品,深受人們的歡迎。
現在,有些館子店專門做水八鮮宴,確實做出風味來。尤其是對素食者來說,不失為壹個很好的選擇。
我是蘇小妮,喜歡請點擊關註和分享!八種水中生長的菜,稱為“水八鮮“分別是:水芹、茭兒菜、藕、菱、芡實、茭白、慈茹、茡薺。其實水裏生的菜有很多,還有:蒓菜、蒲菜、水芋、水蕹、豆瓣菜等都是餐桌上的常見水生菜。
“水八仙”又稱“水八鮮 ”,分別是 茭白、蓮藕、水芹、茨菇、荸薺、芡實、蒓菜和紅菱 ,前五種是南京人常吃的。
南京郊區河溝縱橫,池塘密布,是水八鮮生長的良好場所。玄武湖、莫愁湖,沙洲圩等地出產豐富,頗有名氣,連《儒林外史》都說:玄武湖“是寬闊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那湖中菱、藕、蓮、芡,每年出幾千石。”
1.水芹,新春季節上市,嬌白嫩碧,沸水燙之,拌以醬醋麻油,不但生脆可口,而且色香也佳。明代把它作為土特產品進貢。《正德江寧縣誌》記載:“水芹生水澤旁,潔白有節,其氣芬芳,安德等鄉皆有之。
2..茭兒菜,生在洲渚,每年春暖花開的農歷四月,正是采摘季節,洲渚之民,總是剝其外裹之葉,只取嫩心二三寸,沿街叫賣。茭兒菜粗如小指,肥白嬌嫩不勝齒牙,以其炒肉絲、打蛋湯,包餃子,其味鮮美。當年地處夫子廟的奇芳閣和奎光閣茶社善制燙面餃,尤以茭兒菜燙面餃,香甜淡雅,別具風味。
3.藕,是南京的壹個大宗農產品。莫愁湖有“半湖煙水,十頃荷花”之稱。南京湖藕,“巨如壯夫之臂而甘脆無渣滓,即江南所出,形味盡居其下”。太平門外的玄武湖及水西門外的沙洲圩等處都有種植。
4.菱。南朝樂府民歌有“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之詩句,說明當時種菱采菱之盛。南京紅菱品種絕佳。明《客座贅語》就說:“大板紅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唼而化。”南京紅菱聲譽海內外,據江蘇農科院壹位研究水生蔬菜的專家講:曾有位日本朋友,專程來江蘇調查“水八鮮”中的紅菱品種,請求中國朋友幫助調查產地及其形狀特征。
5.芡實,葉似荷而大,皺皮有刺,果似雞頭,故俗稱雞頭果。南朝秣陵人陶弘景說: “仙方取此(芡實)合蓮實餌之甚益人,”據民國《首都誌》記載;玄武湖、莫愁湖芡實年產值6000元,相當於600石魚的價值。
6.茭白,壹名蔣,又名菇,南京人則稱為茭瓜。梁代沈約有詠菇詩曰: “結根布洲渚,垂葉滿臯澤,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詩句雖短,但對茭白的生長環境,自然形態以及食用價值都做了生動的描繪。
7.慈菇,《群芳譜》說:壹歲根生十二子,有閏則生十三子。南京近郊各處陂塘多有種植,冬天慈菇應市,細膩香滑,以之蒸鴨煮肉,味殊雋別。
8.荸薺,又叫地梨,馬蹄,烏芋。既可當蔬菜,也可當水果。南京人對荸薺還壹妙廚,就是在守歲時為了吉祥負京,取紅棗、福建蓮子,荸薺,天生野菱煮羹食之,謂之福齊天湯。
由於水八鮮深受人們喜愛,為適應需要,當年水西門:外,中華門外,就有13爿“八鮮行”,其中“馬記八鮮行”最有名,這些行專營八鮮以及其他蔬菜。直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還曾繁榮壹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