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制度出現的動因之壹,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經濟,促進國內旅遊而做出的舉措。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為,消費作為衡量社會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標誌,既與社會群體收入水平息息相關,也與民眾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時間充裕與否密不可分。通過給予充足的休息時間,刺激中國老百姓經濟思維從簡單的“積累型”向“積累——消費型”轉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中國人閑暇時間的增多,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與此同時,百姓的休閑消費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用於餐飲、購物、旅遊、健身、娛樂等的消費與以前相比大幅度增加。這標誌著人們從滿足現實的基本生活需要轉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從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逐漸轉向消費——生產模式,人們開始從有限發展自己階段進入到全面發展自己的新階段。 ■主題詞:刺激消費井噴壓力假日經濟暴利
黃金周從1999年“十壹”正式開始。當時國務院專門出臺了文件,其主旨還在於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由於國慶大慶以及天氣等原因,1999年“十壹”期間的旅遊並不火爆。
春天是出遊的好時光,2000年“五壹”黃金周,人們利用長假,紛紛出遊。大部分傳統旅遊景區人如潮湧。當時媒體紛紛用“井噴”來形容這種突如其來的旅遊大潮。當年我省
泰山景區創下壹天接待5萬人以上的最高紀錄,這個紀錄至今沒有打破。在車站和景區,人們排隊等車等索道,壹等就是幾個小時。票難買,房難訂,車難行……這種情景,很多人至今歷歷在目。
摩肩接踵的旅遊人群,讓所有的旅遊熱點地區的景區、賓館、交通、餐飲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以致出現了暴利宰客的行為,住宿、餐飲的價格成倍上漲。
從那時起,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黃金周蘊藏著這麽多的“黃金”,媒體用“缽滿盆滿”來形容商家的收獲,用“假日經濟”形容黃金周的新動力。從那時起,旅遊包機、旅遊專列等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手持護照出境遊的人也開始多起來。也就是從那時起,真正的大眾旅遊熱潮開始了。 ■主題詞:溫冷線分流旅遊預報假日辦景區容量黑馬
初期黃金周客流的集中爆發,讓人看到旅遊業潛力的同時,也大面積暴露了旅遊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供需瓶頸,盲目的出遊人群在傳統人文景區的大量聚集,給景區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人擠人的遊覽過程,給很多人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受罪般的感受。這,就是旅遊嗎?
政府出手了。壹方面,開始大力推介壹些非主流的溫冷線路,另壹方面開始成立假日辦,推出旅遊預報系統,將各地的熱點景區納入監測範圍,通過媒體發布動態的旅遊信息,宏觀上調控客流的走向,引導遊客避開旅遊高峰和旅遊熱點。同時,開始公布壹些景區的最佳容量,在這個容量之下,人們的遊覽是舒適的,景區的壓力也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壹些新興的旅遊目的地,特別是容量較大的山嶽型的旅遊景區迅速崛起,成為市場的“黑馬”。例如蒙陰蒙山的走紅就是壹例,在眾多森林公園中,率先打出“天然氧吧”的品牌,黃金周的遊客接待量甚至超過泰山。這種“黑馬”案例,在黃金周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每年都有發生。比如後來的江北水城聊城、沂水地下奇觀旅遊區、青島海底世界等,都借黃金周的天時地利人和,迅速“躥紅”。黃金周,也因此成為景區的“試金石”。
隨著黃金周的發展以及社會各界對於假日旅遊的關註,遊客的信息渠道也在增加,在旅遊消費上也逐漸理智。這有力地緩解了黃金周旅遊的供求矛盾。
■主題詞:取消帶薪休假爭議
政府的
宏觀調控,客觀上起到了引導客流和市場的作用。但是伴隨黃金周的爭議或者說質疑卻壹直沒有斷過。對於這種7天長假舉國出遊的消費方式和制度安排,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壹是黃金周制度要保留,壹是取消黃金周,用帶薪休假取代。部分社會輿論還相繼給出了“分散假期”、“分區制宜”等建議。
但人們面臨的現實是,盡管“帶薪休假”在法律上早已做了原則規定,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真正能夠落實的單位卻不多。對於大多數的人群來說,“有薪”又“有假”的休閑方式還只是理論上的構想。
而全國假日辦日前也充分肯定了黃金周的合理性,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帶薪休假”覆蓋面小且實施不充分、周末雙休日短暫無法長途旅行等眾多因素制約下,以覆蓋全體公民為基本特征的公眾假期,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又符合中國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為舉家出遊創造了條件。
來自旅遊部門的統計數字也提供了佐證,如2000年“十壹”我省接待遊客509.2萬人次,到2004年“十壹”則達到1077.8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從20.78億元,增長到56.07億元。自實行黃金周以來,全國累計出遊人數達到10.7億人次,每年的三個黃金周同比均呈快速增長態勢;2000年“十壹”至2005年“五壹”的十幾個黃金周中,全國累計實現旅遊收入4292億元。
對於廣大遊客而言,黃金周已經成為壹個期待性的節日。而帶薪休假和黃金周也完全可是互補的關系,而不是對立。 ■主題詞:休閑均衡理性自駕車生活方式尊重市場
黃金周進入第7個年頭,關於黃金周“七年之癢”的議論傳播開來。支持這種觀點的事實是,旅行社的黃金周接待開始遭遇滑鐵盧,大不如前。
這只是壹個小的側面。據了解,雖然省城的旅行社黃金周期間的遊客接待量呈下滑趨勢,但這並不足以說明黃金周失去了魅力,而這恰恰是市場更為理性、均衡的表現。
據悉,在1999年前後,我省的旅遊景區只有500家左右,而目前據省旅遊局掌握的數據,賣門票的收費景點數量在800家以上,隨著生態、人文、健身、休閑、遊樂等各種旅遊產品的豐富,使得全省旅遊景區的市場容量大大增加了。以濟南為例,在短短幾年內,除了市區的三大名勝,濟南近郊地區已經有大大小小的景區40余家,種類不壹,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環城遊憩帶,如果再加上不收費的景區,市場容量就更是今非昔比了。
此外,人們出遊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從觀光到休閑的發展趨勢已經開始顯現,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再滿足於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式的觀光之旅,而是更加註重休閑的質量,更願意壹家人或者幾個朋友在景區多住幾天。而自駕車群體的壯大,使得這部分遊客的選擇更加靈活,不必像隨團遊客那樣受制於交通條件,而我省交通條件又非常便利,這在壹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市場的容量。
山東省旅遊局假日辦有關人士認為,黃金周的發展歷程,使得旅遊真正成為人們的壹種生活方式,盡管它伴隨爭議,但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黃金周從無序到均衡理性的發展過程中,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不可忽視。只要尊重市場規律,以遊客為本,黃金周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2015年“十壹”黃金周,全國消費市場繁榮穩定,銷售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傳統消費提質升級,新興消費蓬勃發展,大眾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旅遊休閑、文體娛樂等成為節日消費亮點,消費正加快從註重量的滿足到追求質的提升、從物質商品消費向更多服務消費轉變。
商品銷售亮點紛呈。應季服裝鞋帽、金銀珠寶、家用電器、信息產品、新能源汽車等商品熱銷,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新款秋冬服飾陸續上市、銷售較快增長;國慶“結婚季”引領家電銷售熱潮,智能、節能型產品更受歡迎;新的汽車消費政策效應開始顯現,新能源汽車、小排量汽車尤受青睞,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兩成以上,部分新能源汽車銷售壹空。
大眾餐飲持續紅火。美食團購、網上訂餐、半成品訂制等新型餐飲消費模式頗受歡迎,壹些傳統餐飲企業攜手外賣平臺,推出送餐服務,讓市民足不出戶享受美食。江蘇、內蒙古、湖北、河南、新疆等地重點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6%、15.7%、14.5%、14.3%、14.1%。
文化休閑廣受青睞。旅遊、觀影、看展、讀書、運動等過節方式越來越受到民眾青睞。健康休閑活動深受大眾喜愛。各地影院人氣爆棚,許多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專門為黃金周設立了專題展、特展等,受到廣大參觀者的歡迎。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布 根據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壹次修訂 根據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第壹條 為統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的假期,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壹)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節,放假3天(農歷除夕、正月初壹、初二);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
(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條 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
(壹)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1天;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第四條 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
第五條 二七紀念日、五卅紀念日、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壹八紀念日、教師節、護士節、記者節、植樹節等其他節日、紀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條 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則不補假。
第七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7年11月9日, 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新的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方案。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1.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2.對國家法定節假日時間安排進行調整:元旦放假1天不變;春節放假3天不變,但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壹調整為除夕;“五壹”國際勞動節由3天調整為1天,減少2天;“十壹”國慶節放假3天不變;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農歷節日如遇閏月,以第壹個月為休假日)。
3.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 主持人:取消“五壹”只是黃金周改革的第壹步是嗎?
蔡繼明:我個人是這樣認為,我們提出的方案是建議“十壹”黃金周也取消。
主持人:在您看來,以前已有的“五壹”、“十壹”、春節三個黃金周,是不是前兩個都是可以取消的?
蔡繼明:是的,只有春節保留的意義比較大,因為它是壹個民俗的節日,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春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文化內涵民族傳統也很多,它很有意義。妳像五壹、十壹,老百姓除了旅遊、買東西,沒有別的事可做,反而把節日本身的政治含義給淡化了。
主持人:這壹次首先取消“五壹”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為國慶節的緣故所以暫時還保留“十壹”嗎?
蔡繼明:這個我不知道發改委是出於什麽原因,按說這兩個節日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
主持人:課題組提的方案中點明了嗎?
蔡繼明:我們提的方案是取消兩個(“五壹”和“十壹”),同時取消,並沒有說先取消哪個後取消哪個。要說“十壹”也不是太合理,尤其是對於大中小學學生來說,暑假剛剛結束,有的學校甚至九月中旬才開學,剛上了兩個禮拜的課,馬上就又放假,學生的心就會浮躁起來,這對於學業是很不利的。
恢復傳統節日有助於恢復傳統文化
主持人:課題組的成員是不是都是經濟學的背景?有無其他學科背景?
蔡繼明:大部分是經濟學博士、教授,我們最近也吸收了壹位歷史學教授,他是搞民俗研究,傳統節日研究的,他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的劉曉峰教授。
主持人:黃金周存廢壹直以來都有爭議,課題組的成員主要是持廢除觀點較多的嗎?
蔡繼明:那當然,我們的觀點是完全壹致的,可以說都是不謀而合。並不是說我是導師,我是課題的負責人,我就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其他人,大家壹討論好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壹個***識。這個受我們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聽到的呼聲跟我們提出的方案也是基本上壹致的。
當然,不排除有少數人對取消黃金周有保留意見,甚至有壹些學者,他們認為把傳統節日變成法定假日就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有壹點期望過高,或者不切合實際,他們認為還得靠基礎教育。其實我們也並沒有說,恢復了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整個地也就恢復起來了,我們只是它“有助於”,而且作用非常大。
個人經歷:黃金周是個“遭罪周”
(觀點PK:王衍用:黃金周的負作用已經被降到最低了)
主持人:您平時壹般怎麽度過“黃金周”?
蔡繼明:我個人來說,不光是黃金周,任何壹個節假日,如果不是出公差,那都是在家裏作研究。
我第壹個黃金周的時候出行了,那時候去的是泰山,當時就感覺到了黃金周是個“遭罪周”,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出去。
有人就提醒我說,妳是教授,妳自己有寒暑假,好像“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可能是不了解情況,也不是所有教授都這樣。
實際上,“十壹”黃金周是 完全可以取消的,將十壹放假改為1天,並增加元宵節、重陽節放假。請大家註意,中秋節、重陽節不是固定某壹天,而是與十壹交叉的。完全可以連休,中秋節或重陽節1天,十壹1天,加2個周六周日,***6天。下面是2015-2030年國慶、中秋、重陽節放假情況列表:
2015年:中秋節9月27日,9月27日-10月2日放假;
2016年:重陽節10月9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17年:中秋節10月4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2018年:中秋節9月24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19年:重陽節10月7日,10月1日-10月7日放假;
2020年:中秋節10月1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2021年:中秋節9月21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22年:重陽節10月4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2023年:中秋節9月29日,9月29日-10月4日放假;
2024年:中秋節9月17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25年:中秋節10月6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2026年:中秋節9月25日,9月25日-10月1日放假;
2027年:重陽節10月8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28年:中秋節10月3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2029年:中秋節9月22日,10月1日-10月3日放假;
2030年:重陽節10月5日,10月1日-10月6日放假。
可以看出,這19年大部分年份都可以放6天假,2019、2026年可以放7天假,只有2013、2016、2018、2021、2024、2027、2029年由於中秋節、重陽節與國慶節相距較遠,放3天假。(2018、2027年也可以放8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