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宗浚最出名的不是他的功名而是他的廚藝。譚家菜烹制方法以燒、燉、煨、蒸為主,尤其是擅長於幹貨發制,精於高湯老火烹飪海八珍,尤以燕窩和魚翅的烹制最為出名。
譚宗浚身為翰林院編修,為什麽轉而經營餐飲呢?其實譚宗浚的父親是清朝壹位有名學者,壹生鐘愛珍饈美味,在家宴請同僚時,總是親自安排,精美適口的家中佳肴常贏得同僚們壹致贊揚。在當時北京官圈子中,譚家菜已頗具名聲。清朝末年,官宦人家大都熱衷廣置田地,而唯獨譚家父子仍專註飲食,為不斷提高烹飪技藝,常不惜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在烹調過程中,將技術學到手,這樣隨請隨辭,譚家不斷地吸收各派各廚之長,將南方菜同北方菜結合起來,久而久之獨創壹派譚家風味菜肴。由於譚家菜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尤其火功和調味的工藝持點深受各界食家贊賞與推崇,當時作為壹種家庭菜肴已聞名京城。後來由於譚家官運不佳,家道中落,譚宗浚幹脆辭官,以經營譚家菜為主,從而使譚家菜得以進壹步發展。
以往飲食界有南甜北鹹之說,譚家菜在烹調中往往是糖、鹽各半,以甜提鮮,以鹹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適中,鮮味可口,無論南方人、北方人都愛吃。譚家菜的另壹個特點,是講究原汁原味,烹制譚家菜很少用花椒壹類的香料熗鍋,也很少在菜做好後,再撒放胡椒粉壹類的調料。吃譚家菜講究的是吃雞就要品雞味,吃魚就要嘗美鮮,絕不能用其他異味、怪味幹擾菜肴的本味。在燜菜時絕對不能續湯或兌汁,否則便說不上原汁原味。
譚家菜是家庭菜肴,講究慢火細做,不像壹般菜館裏的菜出於經營的需要多是急火速成,而譚家菜中采用較多的烹飪方法是燒、燴、燜、蒸、扒、煎、烤以及羹湯等,而很少有爆炒類的菜肴,亦不講究抖勺、翻勺等技術,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想吃譚家菜還得事先預定為理想,給廚師留出充足的備料和制作時間,如用雞熬取雞汁,濃縮之後用來做菜或湯底。
譚家菜以燕窩和魚翅的烹制最為出名,在譚家菜中,魚翅的烹制方法就有十幾種之多。
譚家菜的清湯燕窩更有獨到之處,它不采用化學堿發燕窩的辦法,雖然用堿發出的燕窩顏色雪白,量也顯得多,但是營養受到很大損失,這個菜的做法是用溫水將燕窩浸泡三個小時,再用清水反復沖漂,非常細心地取盡燕毛等雜質,待燕窩泡發好後,放在壹個大湯碗內,註入雞湯,上蘢蒸二十至三十分鐘,取出裝在小碗內,再把雞鴨、肘子、幹貝、火腿等材料熬成的清湯燒開,加入適量的白糖、鹽,調好味盛入小碗內,每碗撒上幾條切得很細的火腿絲即可上桌。此菜湯清如水,略帶米黃色,味道鮮美,燕窩軟滑不碎,營養高,是譚家菜代表作。
相傳吃譚家菜還有壹條不成文的規矩,那便是無論食客有多大的權位,都必需走進譚家門來吃,當時曾有許多達官貴人、名流清客,希望譚家師傅出“外會”,均遭拒絕。
另外譚家菜還講究美食美器,而多數菜品都是按位上的,壹人壹份的分餐很講究衛生,品嘗譚家菜也常常註重環境,讓顧客在古樸典雅的氛圍裏慢慢品嘗,正因為譚家菜與眾不同,曾有人發出“人類飲食文明到此為壹頂峰”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