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商埠規劃中,確定在經三路與經四路、緯四路與小緯六路之間8公頃的範圍內設公園。這是當時國內在商埠區最早設立的公園,稱“商埠公園”。
公園特色
中山公園北門初建時,園內植花種樹,建亭鑿池,假山、曲徑等較為完善,生籬花圃、動物籠舍參雜期間,具有"雖系人造之景,實具自然之勢"的特點,為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提供了娛樂休閑的勝地。公園北門內建有六角形水池,池中立高石,頂部為園盤,內置石蛙,口鼻噴水、終日不止。水池南部的石砌方臺上建有"四照亭",青瓦屋頂,環廊明柱,玻璃門窗,周圍建臺階,是遊人賞景、品茗的好去處。西部的假山名曰"雲洞嶺",嶺上建有"登嘯亭",嶺北有石刻,題為"峰回路轉"。嶺東側建月牙形水池,池中植荷花,夏日盛開,芳香四溢。東部的船亭(也稱石擊舟),與董鳳閣南北對峙,方亭、圓亭、六角亭點綴園中美不勝收,園內花卉茂盛,樹木繁多,有"松柏青翠而滿園、花卉爭艷以溢香"、"景多不雜,人眾不擾"之譽。
公園歷史
民國時期
上世紀30年代的中山公園民國時期,公園是社會各界和0山東早期黨組織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據歷史記載:壹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由王盡美組織發起的"勵新學會"(黨的外圍組織)成立大會在公園"四照亭"召開,為山東黨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壹九二四年九月八日,王盡美等領導的理發、印刷工會聯合會等十三團體參加的反帝大同盟在公園舉行萬人大會,這次大會充分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並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把濟南的反帝-推向新熱潮。壹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魯伯俊領導新城兵工廠、鐵路津浦大廠、魯豐紗廠的工人-於公園,聲援上海的"五卅"慘案,又於六月十五日,由濟南總商會、商埠商會、商業工會、銀行工會等五團體,在公園"四照亭"成立商界滬案後援會,商埠各商號也於六月二十五日罷市,門首多貼"同胞慘死,休業致哀"字樣。六月二十九日,又在公園舉行追悼大會,悼念在"五卅"慘案中死難的同胞,到會者達壹百多團體,20多萬人次;壹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不幸逝世,濟南人民無不悲痛,於四月四日在公園召開追悼大會,大會籌委會及-員護送孫中山遺像至公園安放,各機關、團體、學校、商號贈送的挽聯掛滿了公園,挽聯上寫著:"五洲***仰移山填海革命家,舉國同悼盡瘁為國開路人",會上還散發了贊揚孫中山先生豐功偉績的宣傳品十萬余份,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把"商埠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抗戰時期
文化宣傳陣地抗戰前,公園管理有序,市公署對入園遊覽、經營攤點、愛護公物、宴請賓客等有較詳細、嚴格的管理辦法,並委任管理員為公園管理者,負責處理公園壹切公務。日本軍隊占領濟南後,在公園建電臺、蓋神社、築炮樓、挖戰壕,致使公園面積急劇減小,風景減色,不復舊觀,呈現壹片雕零景象。壹九四八年九月濟南解放,公園隸屬建設局管理,壹九四九年至壹九五三年又劃歸市文教局作為濟南市的文化宣傳陣地。在此期間,新建了市圖書館、閱覽室、滑冰場,改建了電影院,為解放後的濟南人民提供了工余飯後遊覽、娛樂、學習的地方,因此,又將"中山公園"改稱"人民公園"。
公園改建
園容整潔壹九五三年八月,公園重歸建設局,由市園林管理所具體管理公園各項工作,並進行了多年的整修改建,於壹九五八年六月正式售票管理。壹九八壹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洲大地,園林事業迅猛發展,市委、市府非常重視公園建設,撥出專款對公園實施全面改建,在歷時二年的時間內,針對公園位置優越、面積狹小的特點,本著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原則,采用小中見大的手法並結合我國傳統造園藝術,力求在有限的空間設置更多的風景遊覽點,達到四季有花、步移景升的觀賞效果。改建後的中山公園古樸典雅,花木茂盛,園容整潔,內容豐富,是我市唯壹的壹處集遊覽、休息、娛樂、住宿、餐飲為壹體的綜合性公園。壹九八六年十壹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又恢復"中山公園"名稱。近百年來為城市綠化、美化和旅遊事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園導遊
古樹名木
山石配植、用於點綴小空間中山公園現有樹木63種、4198株,綠籬1140米,覆蓋率75%。其中竹類2949株,各松樹180株,視為公園的基調樹種。除在中部疏林廣場、用小路分隔的成片竹林構成的"竹徑通幽"和在花壇中栽植高大雪松組成的"松塔高聳"等植物景觀外,其他都分布在中部和東部景區的墻邊、建築物旁和風景點上,並山石配植、用於點綴小空間。古書名目和稀有樹種也占有壹定比例,現有清未時期遺留下來的柏樹53株,主要分布在中部和雲洞嶺周圍,其中遊藝廳前就有22株聚生成林。這些柏樹是濟南市區內少有的古樹群。珊瑚樸是濟南市稀有樹種,市區內僅有二株,"夕紅軒"前就有壹株,幹高11.7米、胸圍0.64米,長勢旺盛。苦楝、杜梨、銀杏、皂角為數很少,為植物中的精品。
中心遊覽區
石徑環繞,山水相映位於公園中部,面積18000平方米。西側以假山、水池為主體,以雲洞嶺為基礎,嶺上樹茂花繁,生機盎然,峭壁峽谷,山道盤旋,嶺東建有900平方米的水池,水清碧透,石徑環繞,山水相映,渾為壹體。臨池建有"流音水榭"、"神遊亭"、"揖風亭"、"汀步橋"、"登雲石"等風景建築和園林小品;東部以半壁廊、花架廊、宣傳廊連為壹體的長廊為主線,設有"夕紅軒"等形態各異的四個休息亭,隨廊裝有條石坐凳供遊人休息。長廊兩側以青松翠竹為主的疏林廣場及各種植物構成的園林景觀,"塔松高聳"、"竹林通幽"、"楓蔭對奕"、"藤柏錦簇"、"雄峰矗立"等景物聚集區內,是公園主要的風景遊覽區。
花卉盆景區
露地花卉位於公園東部,面積6000平方米,為花卉生產、觀賞、銷售區,有占地800平方米的溫室、冷室和2000多平方米的盆景園,陳列各種樹木、山石盆景和時令花卉供遊人觀賞、選購。南側是露地花卉,在高大松柏、銀杏、苦楝等樹木間種植梅花、月季、菊花等不同季相的觀賞花木,並建有扇面亭、枕虹石、水池、噴泉等建築。
乘車路線
濟南市經三緯五路,乘車路線:乘101、13、77、K59路公交車到濟南賓館站下車西行200米
景點位置
濟南市市中區經三路132號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孫中山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