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法制日報》記者在現場聆聽浙江代表團小組審議兩高報告發現,舌尖安全成了代表們的審議熱點。同時,保健食品的制售安全也是壹個很受關註的話題。 美食美器固然引人註目,可近年來病死豬、毒豆芽、問題奶粉等也不斷湧現,刺激了公眾神經,舌尖上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覷。“越來越多的小孩早熟,做家長的很揪心。我有壹個困惑,兩高報告的數據,表明司法機關捍衛舌尖安全的力度,不過在我們身邊,食品違法犯罪活動仍時有發生。”有代表表示。
最高檢報告顯示,過去五年,檢察機關起訴制售假藥劣藥、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6.3萬人,是前五年的5.7倍;辦理食品藥品領域公益訴訟731件。 最高法報告也指出,過去五年,人民法院加大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懲治力度,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4.2萬件,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和“舌尖上的安全”。
在審議兩高報告過程中,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介紹說,食品安全是壹個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道德、誠信及政府的公信力,而且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活質量、生命延續以及民族未來。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現狀堪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有鑒於此,高子程提出了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首先是健全食品質量安全執法體系,加強執法監督,嚴格執法人員準入資格。同時建立食品質量安全瀆職問責和責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導致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和突發事件,要追究領導責任。
2017年9月4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召開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依法嚴格落實刑法、食品安全法中與食品、保健食品欺詐、虛假宣傳的相關規定,嚴厲懲處各類違法犯罪分子”。“這體現了國家對於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的決心和力度。”柯建華向記者舉例說,2017年,溫州市鹿城區市場監管局破獲的浙江康瑞祥生物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虛假宣傳和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案件,以銷售之名行詐騙之實,很有代表性。
在“康瑞祥”虛假宣傳、欺詐銷售案件中,名為納豆紫蘇籽油軟膠囊的產品,成分為納豆粉、紫蘇籽油和姜黃素等幾種常見的食品原料,成本低廉,只有幾百元,其售價卻達到每盒8280元,利潤高達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在當前形勢下,保健品虛假宣傳、欺詐銷售類案件日益猖獗,主要原因無外乎違法成本較低,懲罰力度較小。”柯建華補充說,應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