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素菜是潮菜的名菜之壹。說起護國菜便有壹段歷史典故。相傳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少帝趙_兵敗,從福州逃到了廣東潮汕,和陸秀夫等人前往壹座荒山古廟寄宿。廟中和尚慌忙迎接。可是這古廟由於戰亂,平時香客甚少,不但沒有齋菜款待,連壹般青菜也找不到。方丈-見皇帝還是個孩子,可憐兮兮的,動了側隱之心,於是叫小和尚悄悄摘些野菜來,用開水焯過,除去苦澀味,再剁碎,以免讓人看出是野菜。因為野菜是餵豬的。少帝此時饑不擇食,見這湯肴碧綠清香,軟滑味美,小皇帝食得津津有味。食畢,問方丈這湯肴是叫什麽名稱。方丈答道:“阿彌陀佛,貧僧不知此湯菜叫何名,但願能解皇上之困,重振軍威,以保大宋江山安然無恙。”小皇帝壹聽此言,萬分感動,於是金口壹開,封為:“護國菜”。後來此菜漸漸傳開,經歷代廚師的精心改良,泡制加工,並使用較好的原材料制作而成,久而久之便成為潮汕名菜之壹。
現在護國菜從原來使用野菜葉,發展到用番薯葉、通心菜葉、君達菜(厚合菜)葉、莧菜葉、波菜葉;從純齋菜的做法,發展到素菜葷做。
主要做法有兩種。壹種是用老傳統,使用番薯葉或以上說的其它菜葉,經泡制後加入上湯、火腿、幹草菇等,但菜葉是用刀剁碎的,其風味特色是色碧綠,口感嫩滑,味道鮮香,飽含肉味。另壹種做法是新改良的,番薯葉經泡制後,使用食品攪拌器進行攪拌,攪爛成泥,再加入上湯、雞油而成。其風味特色為色澤碧綠晶瑩,口感潤滑,味道鮮香,見菜不見肉,飽含肉味。
制作護國菜還是很費工夫的。首先是在泡制番薯葉時,要先把薯葉莖絲抽掉,再經放有純堿的開水灼過。然後用冷水漂過幾次,使薯葉更呈現碧綠,並且沒有苦澀味。再經壹下序就是人味,這,入味就是用上湯。上湯是什麽?上湯是用0雞、排骨、豬腳、火腿、羅漢果等加清水,經過十幾個鐘頭,用慢火熬出來的,湯色清醇,味道鮮香。這上湯在制作潮菜中用途廣泛,如魚翅、鮑魚等高檔菜肴必用此湯。
潮菜的素菜最大的特點是,所使用的原材料壹般是帶有苦澀味的,也有無味的蔬菜類,但為了使菜肴達到最佳效果,便在烹制過程中使原料達到“有味使其出,無味使其人”的境地。所謂“有味使其出”就是在讓蔬菜所藏的苦澀味和雜質經泡制後使之不存在。“無味使其人”是在烹制過程中,加入了飽含肉味的上湯或老雞、排骨、瘦肉、豬腳等動物性原料,滲入到蔬菜中,讓這壹葷素料的清醇和香濃糅合成壹種復合美味,使之更為完美。
1962年,-賀龍元帥到汕頭作國防視察時,在汕頭大廈用餐,品嘗到護國素菜後大加贊賞。但是在0期間把護國菜作為封資修進行批判,把它-掉。
改革開放後,潮菜的傳統名菜得到,陜復和發揚,護國菜在東南亞等國也廣受歡迎,如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舉辦潮汕美食節時,護國菜是潮人、華人及外國人必點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