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張愛玲的壹生

張愛玲的壹生

1920年9月,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他有壹個抽鴉片討小老婆的父親和壹個崇尚西方生活,追求自由獨立的母親,家庭生活談不到溫暖,但是他那位名叫李鴻章的外曾祖父以及名叫張佩倫的祖父,卻成為日後張迷們認定其出生不平凡的鐵證,擁有貴族血統,已經成為張愛玲身上壹個扯不掉的標簽。

初中的時候父母離異,十二三歲的張愛玲跟了父親,然而很快就因為繼母的來到而陷入困窘的生活,此後她不再是可以穿漂亮衣服,放言要周遊世界的小姐,取而代之的是繼母的舊棉袍以及無休止的折磨。再壹次被繼母誣陷,被父親毒打之後,他終於還是踏上了離家出走的道路,並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壹生,母親的接納僅僅讓他學會了獨立而已,而選擇繼續讀書,也只是壹場還未開始便已經結束的美夢。

1938年壹位17歲的教會中學的女學生寫下了這樣壹句話“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但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壹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沒有人意識到說出這句話的人將改變多少人的壹生。

1942年張愛玲來到上海,與姑姑同住在靜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在這裏度過了壹段少有的安逸愉快的時光,並且開始了她“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麽痛快”的痛快之旅。年僅20多歲的張愛玲文思如湧,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小說,壹時名聲大噪,更令人稱奇的是,她在盡情的享受成功的快樂的時候,仍舊不忘說:“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蒼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裏有這種惘惘的威脅。”

不久他便開始了與胡蘭成的傳奇愛情,卻也只是壹場終歸要醒來的春夢,因為這壹點她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更是離開了大部分中國人的視野,遊離於熱鬧的文學界之外。

1949年抗戰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使張愛玲陷入政治上的困境,隨後她不得不選擇再次逃離到香港,繼續完成學業,1955年她輾轉來到美國,開始了那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異鄉之旅,這段時間對於張愛玲來說大概是幸福的吧,因為他遇見了自己的人生導師般的胡適先生,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先生,並度過了壹段安逸的日子,然而生活總是折磨人的,不久之後他與胡適先生失去聯絡,後來胡適先生與賴雅先後去世。

隨後又是壹次逃離,張愛玲選擇定居洛杉磯,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裏,張愛玲沒有固定的居所,過著不斷搬家的日子,而在這段顛沛流離的日子裏,也是她在國內文壇再次崛起的時光。

20世紀80年代,張愛玲的作品逐漸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甚至引起壹場張愛玲風潮,然而張愛玲的晚年壹如既往的不希望被人打擾,沒有人能主動聯系到他,除了請人幫忙找房,她不會主動聯系別人,也許是性格使然,只是讓他的日子顯得那麽淒苦。

到了晚年張愛玲顯得更加孤僻,平時不愛說話,壹關就在家裏十幾天不出門,常常在公寓裏以速凍食品來充。

1994年《對照記》出版,隨後聯合報為她頒發了終身成就特別獎,1995年9月8日這壹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的前壹天,所有人都準備或已經回到家裏,準備和家人壹起在中秋節團圓賞月,而在美國洛杉磯當警察打開邏集伊斯特街公寓壹間房間的大門時,映入眼簾的是壹幅安詳的黑白畫面,赫紅色的旗袍,白色的稿紙,藍色的寫字筆以及旗袍包裹下的仍舊安詳,沈靜的張愛玲。沒有人知道,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風靡世界的華人作家——才女張愛玲。

張愛玲的壹生是傳奇的,她經歷了眾多波折,也與許多是非糾纏不清,張愛玲的壹生又是很世俗的,像壹部爛俗的愛情小說,同時張愛玲的壹生還是淒涼的,不論是小時候還是年輕的時候,或是晚年,都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最後張愛玲的壹生是幸福的,她活得自在,活得真實,從來沒有被現實所拘束,像壹只美麗的蝴蝶飛舞在天地之間,壹代民國奇女子最終落幕,而有關它的故事傳說,還將久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供後人品評、回味,而張愛玲的文字才是最精美的盛宴,是她留給世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