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有什麽特色美食?
1、雞屎藤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壹種傳統習俗,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壹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_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2、薺菜煮雞蛋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3、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願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5、春餅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壹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三月三由來
1、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壹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2、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壹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壹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壹些誌怪的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三月三習俗
我國在魏晉以後,漢族時興的上巳節就是三月三了,壹直沿襲下來。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每到三月三,各地會舉辦拜軒轅活動,這些年鄭州新鄭每年都會舉辦拜軒轅祭祖大典。“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也是不少地方的習俗。農歷三月三還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廣西,壯族有對歌談情、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習俗。三月三是瑤族的“幹巴節”,每年到了這壹天,貴州、湖南、雲南等地的瑤族都會休息壹天,年長的喝酒、娛樂,青年男女則相約到野外對歌、踏青、談情說愛。三月三還是侗族的“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雲南、湖南、貴族等地的侗族在這壹天會舉行鬥牛、鬥馬、對歌、踩堂、搶花炮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