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服務業賺不了大錢?別怪行業,是妳太低效

服務業賺不了大錢?別怪行業,是妳太低效

前幾天,我在後臺看到了壹個粉絲發給我的問題,他的大意是這樣的:

“我是做美發行業的,也看了妳不少文章,但妳講的很多營銷策略,比如占據壹個細分市場、成本收益分析、類比已知信息等等,對我來說好像並不適用,這是怎麽回事?”。

為什麽有些營銷方法,到了美發行業就好像失靈,派不上用場了?

在這裏,我們首先要知道,美發這些行業和其他行業的本質區別。

美發是壹個邊際交付時間較高的行業( 邊際交付時間:每多增加壹個客人,妳為此需要多付出的時間 )。每個理發師的時間都是剛性的,即使TA的技藝全國壹流,壹天也只能服務於有限的顧客,其他顧客,就只能讓給競爭對手。

這種邊際交付時間相對較高的行業,被統稱為服務業。類似的還有餐飲、咨詢、修理、線下培訓等行業。

說到服務,自然就引出了產品。產品的壹大特點與服務正好相反:邊際交付時間較短。

比如,在飲料行業,由於規模效應的存在,使得每多售出壹瓶飲料,工廠不必再單獨花費時間生產——工廠壹次性生產足夠多的飲料,生產總時間已經被分攤。

甚至,有的產品因為被極度標準化、虛擬化,使得邊際交付時間趨近於零。

比如,對滴滴來說,每多增加壹個乘客,滴滴公司本身為此多付出的時間趨近於零——源於私家車司機們替它承擔了接客、載客的時間成本。

再比如,得到APP裏的虛擬知識,每多售出壹份,作者不用為此再付出時間,邊際交付時間趨近於零。相反,若是線下教育機構,同樣的課程,每撥學生都需要老師重新講壹遍,就讓邊際交付時間變得非常之高。

所謂市場集中度,就是在壹個行業中,是“少數公司坐擁海量用戶賺取超高額利潤,剩下的公司艱難生存”,還是“做的最好的與最不好的公司之間差距不大,多數公司賺取平均利潤”。

前者,我們稱之為集中式市場(比如外賣平臺只有美團、餓了麽),後者,稱之為分散式市場(全國的餐廳數量多如牛毛)。

而決定壹個行業,是處於集中式市場或是分散式市場的關鍵因素,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邊際交付時間。

邊際交付時間較短的“產品”,往往能被快速復制,建立更廣泛的使用或認知(比如賣到全世界的可口可樂、推廣到全國的滴滴專車);而邊際交付時間較長的“服務”,向外輻射的能力往往非常有限(比如,妳家附近出了名的餐館,換個城市,也許就沒人知道了)

基於上面的邏輯,也許妳已經明白,為什麽有些方法根本不適用於傳統服務業——因為很多營銷策略,是為了解決“能快速建立廣泛認知”的產品推廣問題的,而非服務。

(傳統服務業往往更多需要的是銷售、地推、渠道、定價調整、吸引眼球或促進消費的活動開發等具體的方法,而非更多的營銷策略)

那麽,有人該問了——我確實在做服務業的生意,照妳說的,現在只能賺取平均利潤,那有沒有什麽方法,可以在行業中更出色呢?

當然有。如果能 在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服務的邊際交付時間,就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

所以,問題就又回到了,如何降低服務的邊際交付時間?

很簡單, 提高服務的標準化程度。

把服務本身進行模塊化制作,從而降低邊際交付時間,提升效率。

比如,外婆家三塊錢壹份的“麻婆豆腐”,就是把產品的制作流拆解成壹個個模塊(比如豆腐的切塊、蘸料、烹飪等),然後再在每個模塊上進行優化,最終得以讓“麻婆豆腐”的質量不再依賴於廚師,而是工具和流程,最終大幅地提升了上菜速度。

(ps: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流程下做出壹盤美味的麻婆豆腐,這就是模塊化的結果)

再比如,傳統的西裝定制公司,類似於作坊式經營。根據身體數據,幾個裁剪師壹般負責從布料裁剪到縫制的全部流程。西服的交付周期壹般為壹個月左右。

而紅領集團的大規模反向定制,則實現了7天內完成西裝制作的奇跡。這是因為紅領把西服的制作流程分解成了N個模塊(比如紐扣、衣兜、衣袖、肩寬、燕尾等等),在每個模塊下,都有專業器械的標準化控制,在各模塊制作並優化完畢之後,最終將其進行拼接而成。這種模式極大的提升了西服的制作速度——因為這也把西服的品質,從依賴於工人,轉向了流程和工具。

如果妳也想把服務進行模塊化分解,至少需要在以下的問題上得到肯定的答案:

1.我提供的服務能否被拆解成多個模塊?

2.這些模塊,是否能被單獨控制品質?

3.所有模塊,最終是否能拼接成完整的服務?

很多情況下,雖然妳自認為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好,但它也許早已經超出了多數顧客的需求,也就是說,他們被“過度滿足”了。

這時,如果想降低交付時間,提高交易效率,那麽給服務做減法,刻不容緩。

最近兩年,在壹二線城市興起了壹股“快速剪發(簡稱快剪)“的風潮。

所謂的快剪就是說,不洗、不吹、不染、不燙、不推銷、不辦卡,專註提供剪發服務,剔除壹切低效環節,10分鐘之內搞定。

比如,傳統剪發壹般需要剪發前後各洗頭壹次,而快剪重構了這些步驟,變成“剪發前用噴壺打濕頭發,剪發後用洗發器清理碎發”。

不是都說消費升級嘛,為什麽降低體驗的“快剪”模式依然受到大眾的追捧呢?

因為它看到了那些“只有單壹剪發需求”的顧客。而傳統理發店提供的大量服務(比如高逼格的裝修、舒適的座椅、讓人心曠神怡的香味、高端洗發水、護發素、甚至理發師的顏值),對這群人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

所以,當剔除了這些多余服務,從而節約了時間和金錢的快剪出現時,就獲得了這群人的支持。

因此,如果妳也想通過去服務化,提升效率,就要問自己:

1.我的主流顧客群是誰?

2.我提供的哪些服務,是他們不太需要的?

3.我能不能剔除掉這些服務,從而提高效率?

如果說前兩種方法是“就服務業本身的非標準性給出解決方案”,那麽平臺化就相當於擺脫了服務業,通過“做平臺型產品,間接解決服務業非標準性的難題”。

如何平臺化?即剔除交易過程中的非標準環節(邊際交付成本高的環節),只保留標準環節。

餐飲行業本質上是服務業——每個人的用餐需求不同,極度依賴廚師的時間。

餐廳的交易流程壹般是這樣:點餐——制作——付款。

在這裏,點餐和付款幾乎不浪費時間,是非常標準化的。唯有美食制作過程依賴廚師的時間,是壹個低效的環節。

我們來想象,如果剔除了交易流程中美食制作這個非標準環節,只保留點餐、付款的標準化環節,會怎麽樣?

這就是做成外賣平臺的餓了麽。

在農村,有紅白喜事的人家,因為客人比較多,會請專業的廚師來家裏做飯。

在這裏,交易流程是這樣的:找廚師(通常來自於同村人的口碑推薦)——制作——付款。

這個流程中的低效環節依然是美食制作——每家點的菜單都不壹樣。

所以,有壹家公司剔除了制作環節,只保留了找廚師、交易。這家公司就是愛大廚。

同樣,出行行業也屬於服務業——每個人的出行地點不同,也極度依賴司機的時間。

那麽,如果把司機接客環節剔除,交給別人,只保留叫車、交易,會怎麽樣?

這就是滴滴出行。

同樣,在住宿行業,每個人的住宿需求不同,有人需要經濟型酒店,有人則要求五星級。

所以,後來攜程只提供找房、訂房,而不真正擁有哪怕壹套房。

因此,如果妳想拜托服務業,直接做平臺。妳就要問自己:

1.我提供的服務,交易流程是怎樣的?

2.在整個流程中,哪些環節是標準化的?哪些又是非標準的?

3.我是不是能把非標準化的低效環節剔除,只保留標準化環節,做成平臺型產品?

(ps:當然在這裏,平臺化只是提供的壹個方向,並沒有考慮難度)

邊際交付時間的長短是劃分“服務”與“產品”的關鍵。服務業的邊際交付時間較長,多處於分散式市場。而分散市場,也幾乎決定了行業內的絕大多數公司,盈利水平都差異不大,只能賺取平均利潤。

因此,在服務業這樣的分散市場,若想做的更出色,獲取更多的利潤,就要想辦法提升交易流程的效率。

而要提升效率,很明確,我們要降低服務的邊際交付時間。

為此,我提供了三個方向,可以提高服務的標準化程度,從而降低邊際交付時間,最終提升交易效率。他們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