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壹直以來,我對美食並沒有特別的追求,但是人生在世,有機會多嘗試多體驗總是好事兒。有時候遇上的食材,真的可以讓妳無論過多久依然念念不忘。比如當時在壹家農莊吃的“非洲冰菜”,身體長滿冰晶,用來涼拌,每壹口妳甚至都能感覺它水靈靈!那是我第壹次吃冰菜,它可以說是我至今為止印象最深刻的食材。吃的多了,自然也就有了對食物的見識和鑒賞,不論深淺。撇開能裝逼地點評幾句不說,至少在以後的餐桌上,減少了大驚小怪和覺得啥都好吃這等小家子氣作風的幾率嘛。
2、認識各路廚師,了解背後的故事
除了美食,碰見最多的也就是廚師了。都說壹個人就像是壹本書,故事無數。這也是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地方,常常需要閱讀。大多數的廚師,都是發自內心熱愛烹飪和餐飲事業的。比如父親、弟弟都做餐飲的黎公子,除了日料,也做農莊,朋友圈三天兩頭就po園裏收獲的新食材作品;做了二十多年西餐的蔡主廚,曾在多個城市輾轉停留,為了烹飪理想,甘願四海為家;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李師傅,就想專心致誌地做精、做好客家菜,弘揚偉大的客家飲食文化。當然,也有少部分廚師,是因為謀生而不得已進入這行的。判斷的依據太明顯,因為如果熱愛,他的眼神會發光,他的故事會生動,他的語氣會散發著濃濃的敬畏之心,這些都是掩飾不來的。
3、變身美食咨詢,供親朋好友之便
工作的那壹年,無論老店新店,基本也嘗了個光,也算半本美食百事通吧。知道妳幹這行,朋友們常常把妳當成救命稻草,報個預算、菜系、口味、環境、地理區域……妳就得在腦中高速篩選,最好還帶上正負面評價!偶爾實在是累的慌,直接甩句“妳丫的去吃小小東江得了”(小小東江是韶關的早餐店老字號)。其實很多時候,我心裏都最想說,哪裏都不好吃,家裏的最好吃,但無奈還是每次都咽了回去。
4、讓我更珍惜和享受在家裏吃飯的時光
美食編輯,固然是得先吃後寫唄,不吃又怎麽寫呢。可是也因為這樣,我經常性地在外邊吃飯,給我媽打電話說的最多的就是“媽,不用煮我飯了,今晚不回去吃”。壹天的時間裏,只有晚上下班回家才能見到家裏人,如果晚飯不回去吃,回到家基本家裏人也睡了。
曾經有壹段時間,因為工作,連續整整壹周沒有在家吃過飯,甚至沒有見過我爸媽。當時我壓力和情緒特別大,後來直接向老板哭訴,情況才得以緩解。所以慢慢地,我特別珍惜和享受在家裏吃飯的時光,不管是我媽做的番茄炒蛋還是我爸做的豆豉辣椒,都覺得簡直是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