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老北京芝麻醬燒餅,家庭制作的詳細方法和竅門,焦香酥脆越嚼越香

老北京芝麻醬燒餅,家庭制作的詳細方法和竅門,焦香酥脆越嚼越香

提到老北京芝麻醬燒餅,我便會想到壹個長的大笸籮裏,放滿了巴掌大的燒餅,餅面上的芝麻焦香酥脆,咬壹口,滿口掉渣,裏面則是千層夾著的芝麻醬和椒鹽餡,外焦裏軟,酥脆可口。吃燒餅講究壹手拿捏著燒餅,壹手在下面托接著掉落的芝麻和燒餅渣,那可都是精華…燒餅的濃郁香氣能充斥著整個小店甚至是門外路邊,熟悉這種味道的路過的吃貨們無理由地會被吸引過來。

在北京,好吃的芝麻醬燒餅大都來自回民的清真飯館:比如牛街輸入胡同的清真燒餅,排大隊是日常壹景;後海李記醬肉爆肚店,燒餅要就著羊肚湯吃;東五環外常營回民區的李小老燒餅也是在方圓幾公裏都聞名的,甚至家住燕郊的人也有好他這壹口的,他家每天早上都是人滿為患,燒餅就雜碎湯/豆泡湯吃最是火爆。燒餅除了直接吃、就羊湯吃、就烤肉吃、作為涮完火鍋之後的主食吃、還可以把燒餅從中間切開,裏邊塞上幾塊肘子肉或是醬羊肉、醬牛肉,便是壹個“燒餅夾肉,吃起沒夠”的中式漢堡。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寫道:“祥子攢了三年的錢,買了第壹輛車;過於快樂,遂將買車日定為自己的生日。為了過這個大日子,頭壹個買賣必須拉個穿得體面的人,然後,應當在最好的飯攤上吃頓飯:比如熱燒餅夾爆羊肉。”在舊時普通平民祥子的眼中,熱燒餅夾爆羊肉可以做為生日的大餐來享用。

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同西域時傳來的。〈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據〈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鹹陽集賢宮,無所裹腹,任宰相的楊忠國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壹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白居易賦詩壹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饑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清油、堿面、糖等為原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因而白居易說“面脆油香”了。此做法與現代燒餅差不多。

清廷禦廚趙永壽潛心研究燒餅制作技藝,研制出了獨特的多層麻醬燒餅制作工藝。普通燒餅15層左右,趙永壽的麻醬燒餅可以達到21層,且冷後加熱和剛剛出爐的燒餅沒有絲毫差別。清朝滅亡後(民國初期),趙永壽流落民間,開始做起了燒餅作坊,專營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1925年,趙仁齋與趙永壽等原禦膳房廚師合夥在北海公園開設仿膳,經營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肴。1955年,仿膳改為國營,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莊。

田德忠在仿膳飯莊拜趙永壽為師,學得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技藝,成為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第二代傳人。後田德忠調到隆福寺小吃店做廚師,王福玉拜田德忠為師,成為第三代傳人。後來馮懷申拜王福玉為師,成為了第四代傳承人,馮懷申擔心老北京燒餅可能失傳,為了不讓這門手藝丟了,他先後收了兩次弟子,***二十人。2017年,馮懷申在房山區為老北京燒餅制作技藝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傳承人。 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的手藝和文化得以流傳至今。

或許妳已經習慣了去老字號排隊買壹兜子的燒餅回家慢慢吃,不過閑時也可以在家裏試做壹把。記得在春節前後的疫情期間,有不少人在家學會了發面,成功地做出了饅頭和包子。做燒餅也壹樣,不試不知道,試了便知,原來做美食也可以很有趣、上手便成癮…今天我就來和妳分享壹下老北京芝麻醬燒餅的家常做法,感興趣的妳不妨壹起來試試吧~

壹、老北京芝麻醬燒餅的制作方法:

原料:面粉250克,小蘇打2克,食用油10克,芝麻醬50克,水140克,花椒面2克,小茴香面2克,鹽3克,芝麻適量,醬油、白糖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