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註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班語言幼兒園的壹天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班語言幼兒園的壹天教案1活動目標:
學習用“我喜歡……”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意與同伴大膽交流。
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課件,CD音樂
活動過程:
壹、 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老師:“今天天氣不錯,老師帶妳們去個好地方吧!”播放音樂,壹起出發。
二、播放課件,教師引導提問:
1.這是什麽地方?妳們來過嗎?在公園裏有什麽好玩的呢?妳喜歡玩什麽?
2.播放圖片,說壹說都有哪些玩的項目。例如:劃船、放風箏、餵鴿子、蕩秋千、坐過山車、開碰碰車……
3.請幼兒說壹說,妳都玩過哪些?最喜歡玩的是什麽?
學習句式:“我喜歡玩……”,並嘗試用形容詞來充實語言或用身體動作來表現。例如:我喜歡劃船時搖搖 晃晃的感覺;我喜歡蕩秋千蕩得高高的;我喜歡開碰碰車和別人碰在壹起的感覺……
三、休息片刻,欣賞音樂。
1.老師:公園逛累了,我們休息壹會兒吧!來聽兩段好聽的音樂。
2.播放音樂,幼兒欣賞。
3.提問:兩段音樂有什麽不同?(壹段優美,壹段歡快)妳喜歡什麽樣的音樂?
4.啟發幼兒說出:“我喜歡聽……的音樂”。
四、老師帶孩子繼續出發,播放課件。
1.老師:看,我們這是到哪了?妳去過嗎?裏面都有什麽好吃的呢?請幼兒先說壹說。
2.播放圖片,請幼兒說說這些食品的名稱。
3.老師:妳最喜歡吃哪些?妳喜歡吃的是什麽味道呢?引導幼兒說出:“我喜歡吃……”。例如:我喜歡吃薯條,我喜歡薯條香香脆脆的味道。
4.品嘗金和坊美食,品嘗前要求幼兒說出:“我喜歡吃……”。
例如:我喜歡吃香香脆脆的薯條。
我喜歡吃甜甜的蛋蛋糕。
我喜歡喝冰冰的酸奶。
五、活動結束
今天老師帶妳們逛了公園,還吃了美味的金和坊美食,妳們高興嗎?請小朋友回去把今天妳喜歡做的事情講給爸爸媽媽聽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目標是讓幼兒用簡單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重點放在語言表達、交流方面,凸顯了語言領域目標的核心價值,同時也註重了情緒情感的滲透,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
活動中,我給幼兒創設了寬松的語言氛圍,巧妙地運用逛公園、吃金和坊美食等情境,使幼兒始終處於壹種身心愉悅的狀態,對活動表現出了極其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幼兒的表達欲也被很強地激發了出來。如第壹環節“逛公園”時不是直接讓幼兒表達出自己喜歡的事物,而是先通過課件把公園的背景、各種娛樂項目展現給幼兒,讓幼兒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之後幼兒很自然地和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時再讓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喜歡玩的娛樂項目就非常容易了,並且初步學習了句式的使用方法。第二個環節是通過聽音樂之後選擇進而鞏固練習按句式說話,難度較第壹環節稍有提高。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把活動難點提到最高,讓幼兒不僅能按句式表述出自己喜歡的食物,還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所喜歡食物的味道。這三個環節都服務於教學目標,並且層層遞進、過渡自然,較好地完成了目標。
小班語言幼兒園的壹天教案2《小班優秀語言公開課教案《寶寶的壹天》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小班語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小班優秀語言公開課教案《寶寶的壹天》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用較完整的語言說說幼兒園的壹日生活,體驗在幼兒園與老師同伴相處的快樂。
2、樂意與同伴交流,學習壹些簡單的交往技巧。
3、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掛圖
活動過程:
壹、談話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妳們每壹天都要做些什麽事情嗎?
2、幼兒討論後請個別幼兒說壹說。
二、逐壹出示掛圖。
1、教師:老師這裏也有壹個寶寶,我們壹起來看看這個寶寶壹天裏都要做什麽事情。
2、教師逐壹出示掛圖,讓幼兒根據圖片說壹說寶寶的壹天,要求幼兒用完整的話回答。
早上起床後寶寶在幹什麽?
來到幼兒園見到老師寶寶怎麽樣?
和同伴玩具怎麽樣?
上課了他表現怎麽樣?
他是怎麽洗手的?洗完手幹什麽?吃飯時是怎麽樣做的?
睡午覺時表現怎麽樣?
回家了寶寶是怎麽做的?
三、教育幼兒做壹個好寶寶 。
教師:小朋友們,妳們要像圖上的寶寶學習嗎?
教學反思
我根據本班幼兒年齡小、愛動這壹特點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體育活動。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壹起準備材料,制作青草、小路,還有路邊的小花,我還選用了幼兒能夠接受的高矮適中的平衡木,孩子們的.積極性特別高。
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這次體育課我采用了遊戲化的情景導入方式,再現小羊們快樂的壹天:從早上做早操到晚上太陽落山。在活動中,通過看望小候、割青草、躲避大老虎、學習本領等動靜交替的環節,鼓勵幼兒入境,積極投入,發展其平衡能力。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在角色的選擇上能夠不用小羊,而選用小花貓等走路很輕的小動物效果可能會更好的,因為小朋友聽到小羊的直接反映還是蹦蹦跳跳的,而小貓給人的感覺是靈活、輕巧,更適合走平衡木和後面的跑。還有,在活動的重點部分“過小橋,割青草”等環節,我準備的“青草”是用卡紙做的容易撕壞,後來改用布縫制成壹捆壹捆的,效果很好。
小班優秀語言公開課教案《寶寶的壹天》含反思
小班語言幼兒園的壹天教案3活動目標
1、熟悉幼兒園的壹日生活,體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2、了解幼兒園壹日生活的基本內容。
3、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壹說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活動準備
幼兒日常生活照片、小豬手偶、電子大書《幼兒園的壹天》、玩具電話或手機、音樂《幼兒園裏真快樂》。
活動過程
壹、激發興趣。
教師展示平常生活中給幼兒拍的照片,鼓勵幼兒說說在幼兒園的壹日生活。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在幼兒園喜歡做的事是什麽。
二、故事欣賞,了解幼兒園的壹日生活。
1、導入活動。
(出示小豬手偶)師:大家好,妳們還記得我是誰嗎?我可喜歡在幼兒園生活了,想不想知道我在幼兒園裏是怎樣生活的?來!大家壹起看看吧。
2、欣賞故事。
(出示電子大書《幼兒園的壹天》)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幼兒園的壹天》。(詳細內容見“相關鏈接”)
3、分享交流。
師:早上,小豬在幼兒園會做什麽?
師:中午,小豬在幼兒園會做什麽?
師:下午,小豬在幼兒園會做什麽?
三、情景遊戲:打電話。
出示電話,教師扮演小白兔媽媽,請壹位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小白兔,媽媽打電話問小白兔在幼兒園做什麽事。
教師與幾個幼兒玩“打電話”遊戲,鼓勵幼兒大膽地說說自己在幼兒園做了什麽,並引導幼兒將話講完整。
師:我們除了和媽媽打電話,我們還可以和好朋友打電話,現在就請妳們找壹個好朋友玩“打電話”的遊戲,互相說壹說妳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麽,開不開心,好嗎?
四、唱唱跳跳。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園裏真快樂》,請幼兒手拉手壹起唱唱跳跳。
活動應變
教師可以根據本園幼兒園壹日生活的情況改編故事《幼兒園的壹天》。
活動延伸
將幼兒在幼兒園壹日生活的照片按時間順序排列,自制成圖書,供幼兒閱讀,熟悉幼兒園生活。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投放教師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的照片自制的圖書,鼓勵幼兒閱讀,並樂於給同伴講述自己在幼兒園的心情。
環境創設
教師打印幼兒壹日生活的開心瞬間,張貼在主題墻內,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別人描述自己的壹日生活。
家園同步
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說壹說在幼兒園裏的開心生活,重點引導幼兒說喜歡做什麽、和誰壹起玩等開心的事。
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多說,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相關鏈接
《幼兒園的壹天》早上,媽媽把我送到幼兒園,開心的壹天開始了。吃完早餐,我和小猴玩搭積木。老師還帶我們到操場玩好玩的遊戲:例如滑滑梯、玩蹺蹺板、蕩秋千等,可開心啦。中午,吃午飯啦,飯菜香香真好吃。吃完午飯,我還要和小朋友壹起午睡,做壹個甜甜的美夢。下午,我自己起床、穿鞋、洗臉,還有美味的點心吃。老師還帶我們做操,鍛煉身體。放學了,我跟老師說“老師再見,明天我要笑咪咪地回幼兒園”。
附錄: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表現不壹樣家長應該怎麽辦?
第壹、正確地愛孩子,不要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從家長本意來說是愛孩子,可實際上卻害了孩子。由於溺愛,造成孩子的過分依賴,孩子本來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卻讓父母代替了,從而養成了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因此,當爸爸媽媽的既要愛孩子,也要懂得怎麽樣愛孩子,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把愛與教育結合起來。
第二、爸爸媽媽不要事事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容易認為自己的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壹切代勞;或者害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多麻煩,越幫越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就事事包辦。這樣做壹方面影響了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另壹方面滋長了孩子過分的依賴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爸爸媽媽們要註意,寶寶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包辦代替,壹定要做到信任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並且還要積極為寶寶創造動手動腦的條件,這樣才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和自覺性。
第三、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勵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對寶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第四、保證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壹致性。父母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密切聯系,是保證孩子教育壹慣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媽媽們要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規,孩子回到家以後,也不能放縱,應盡量按照幼兒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師、家長的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養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第五、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請老師幫助教育。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師和小夥伴的認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種表現客觀地反映給幼兒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