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觀念的差異。中國人堅持“雜食主義”,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吃飯不僅是為了保持健康,而且是為了追求壹種良好的味覺享受。在許多情況下,中國人喜歡把許多事情與吃聯系起來。例如,當妳見面打招呼時,妳經常問:“妳吃飯了嗎?”?結婚、升職、搬家以及茶余飯後都會被邀請。在中國,吃是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食品加工的五種主要方式,十多種刀工,都反映了中國人追求美的飲食觀。除了以上兩種飲食觀,在中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中。例如,壹道菜上桌後,中國人會集體分享。吃完飯,他們還會搶著買單。
美國人認為吃飯只是為了維持生命。因此,他們對飲食有壹個理性的概念,即營養是衡量飲食的標準,而不是食物是否漂亮。所以他們的菜無論搭配多少種,基本上都只有壹種處理方法,比如牛肉。雖然這是剛性的,但也是壹種考慮營養和健康食物搭配的理性飲食觀念。此外,個人主義是美國的主要價值觀,這也反映在飲食文化中。在餐桌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壹份食物,而不是集體分享壹道菜。飯後,我們經常AA制付款。
2.飲食內容的差異。中國人主要吃素,因為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壹直是中國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飯和面食是他們的主要食物,蔬菜是常見食物,肉類壹般只出現在慶祝節日或生活水平高的家庭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飲食結構也在慢慢改變。除了素食主義,中國人還喜歡熟食和熱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美味。對於壹日三餐,中國人認為午餐是最重要的,所以午餐是壹日三餐中最豐富的。對於晚餐,他們認為吃或不吃都很好。
在美國人看來,素食只能填飽肚子,真正有營養價值的是肉類。因此,飲食結構以肉類為主,許多菜肴的配料來自牛、羊、雞、魚等。幾乎每年都吃牛肉喝牛奶,所以飲食很單壹。但是它們不喜歡吃動物的某些部位,比如皮、頭、腳、肝等等。
3.宴會禮儀的差異。
(1)晚餐時間。無論是正式宴會還是非正式宴會,中國人都習慣於比邀請時間晚半小時到達。主人並不認為這是不禮貌的,他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因此,在此期間,他們會安排壹些活動來自娛自樂,增進感情。比如打牌、喝茶、聊天。
在美國,各種活動都必須準時到達。遲到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行為。尤指正式宴會。客人應準時到達或在指定時間的十分鐘內到達。如果妳不能到達,妳應該提前道歉並說明原因。
②座位安排。中國人喜歡在圓桌上吃飯。年長和尊貴的客人應該坐在座位上,而其他人則依次就座。主人應該面向門,坐在座位上的人旁邊。然而,中國過去是壹個封建社會,所以在過去,婦女不允許在餐桌上吃飯,盡管她們必須坐在最不顯眼的地方。但是現在社會開放了,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不僅必須參加,而且有優先權。
在美國,主人和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兩邊,女主人和客人依次坐在主人和客人的右邊。沒有貴賓時,婦女和老人優先。吃飯前,男士應該主動為女士拉出椅子。然而,在大型宴會上,客人可以隨意走動和碰杯,他們的座位可以隨意選擇,以方便更好地交流。
③餐具。中國典型的餐具是筷子,這與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是壹致的。使用筷子時,應註意不要將筷子插入米飯或面食中,因為這類似於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碗、盤子和牙簽也是常見的餐具。碗是用來盛主食的。盤子的大小和用途各不相同。大盤子是用來放主菜的,每個人都會有壹個小盤子,可以用來讓人放從大盤子裏抓來的菜。
然而,美國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叉。這與它們的肉食性飲食結構有關。用餐前,刀叉應按照左叉右刀的順序擺放在餐盤兩側。吃飯時,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妳想在用餐時停下來,妳應該把刀叉交叉擺放,刀尖面向妳。吃完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勺子和甜勺以及各種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