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美人計的流傳,大抵是借助於三種途徑,壹是正史,二是野史,三是各類文學作品和民間軼聞傳說。
正史可能因為有許多避諱的緣故,所載美人計故事真鳳毛麟角。只有《史記》是個例外。歷史上較著名的美人計故事,如驪戎以女亂晉;荀息定計滅虢、虞二國;秦穆公用女樂計賺由余;黎向魯國獻美女寶馬,從而驅逐孔子;張儀巧用美人計,幾番愚弄楚懷王;呂不韋移花接木,使異人還歸鹹陽,拜他為相;匈奴冒頓單於以良馬愛妻迷惑麻痹胡王,最後壹舉破滅東胡;等等,《史記》都作了頗為生動詳細的記載。
野史系私家所撰,對史料的取舍較為自由,由此便可以記隸和保存許多正史不載的內容。像《左傳》、《國語》、《吳越春秋》等史書,歷來治史者多當正史來讀。壹些正史不載的美人計故事,幸賴得以保存。如鄭武公嫁女屠臣蒙蔽胡國,後輕易圖之;蔡侯獻舞痛恨息侯出賣自己,於楚宴上誘引楚文王,使其劫扭虧為持滅亡息圖;越王勾踐采文種滅吳九術,幾番運用美人計,從而起死回生,最終滅掉吳國;等等,今人多不懷疑這些情節的真實性。
文學作品(主要是歷史小說)綜采正史、野史軼聞和民間傳說,也記錄和保存了不少美人計故事。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重筆描寫了兩段美人計故事,即王允獻婢除董卓和孫權進妹賺劉備。貂嬋這個人物各類史書均不見載。她的命運是與王允、董卓、呂布聯系在壹起的,王允使布殺卓,見於史籍記載。問題的焦點是王允使布殺卓,是否借助了貂嬋為誘餌。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肯定說,羅貫中在撰著《三國演義》時所閱讀參考的資料,有些已經失傳,因此很難斷定《三國演義》中某個未見史載的人物或情節屬於虛構。譬如該書第九十六回寫了個大將張普,《三國誌》、裴松之註及其他史書均不見載。後清末光緒年間發掘出強普先君及先兄墓,才知張普並非虛構人物。目前尚未發掘出可以證明確有貂嬋其人的出土文物,但仔細研讀《後漢書》和《三國誌》中有關王允、呂布、董卓的偉記,仍能發現不少蛛絲馬跡。據《後漢書·呂布傳》載雲:“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時允與尚書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以告布,使為內應。”分析這段文字:卓與布誓為父子,又對布“甚愛信之”,如何因小小失意至暴怒到拔呂布手朝擲之?布與卓侍婢私通,這壹“侍婢”若非王允所獻,如何呂布轉而便將此羞於啟齒之事稟告王允?作為正史,《後漢書》、《三國誌》割舍貂蟬這壹角色和刪略王允行用美人計的細節似可理解。後世人們將貂蟬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壹,可見貂蟬的形象已為壹般群眾所接受。
美人計事例
孫權進妹賺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基本情節倒是本於《三國誌》。不過羅貫中在講授這壹歷史故事時,也虛構了不少情節。如小說中促成劉備招親的關鍵人物吳國太和喬國老,在建安十四年早已不在人世;再如“佛寺看新郎”的佛寺即甘露寺,當時也並不存在;小說對孫權之妹在這樁政治婚姻中的態度描寫也不真實,嫁與年近半百的劉備,而且是嫁到名為盟友實則勾心鬥角的去處,這種政治婚姻,對她來說是悲劇而絕非喜劇。
語出《六韜·文伐》:“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意 思是,對於用軍事行動難以征服的敵方,要使用“糖衣炮彈”,先從思想意誌上打敗敵方的將帥,使其內部喪失戰鬥力,然後再行攻取。就象本計正文所說,對兵力 強大的敵人,要制服它的將帥;對於足智多謀的將帥,要設法去腐蝕他,將帥鬥誌衰退,部隊肯定士氣消沈,就失去了作戰能力。利用多種手段,攻其弱點,己方就 能順勢保存實力,由弱變強。
春秋時吳越之戰,勾踐先敗於夫差。吳王夫差罰勾踐夫婦在吳王宮 裏服勞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面前插躬屈膝,百般逢迎,騙取了夫差的信任,終於放他回到越國。後來越國趁火打劫,終於消滅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樣燒起來的呢?原來勾踐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計”。 勾踐被釋回越國之後,臥薪嘗膽,不忘雪恥。吳國強大,靠武力,越國不能取 勝。越大夫文種向他獻上壹計:“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要想復國雪恥,應投其所好,衰其鬥誌,這樣,可置夫差於死地。”於是夫差挑選了 兩名絕代佳人:西施、鄭旦,送給夫差,並年年向吳王進獻珍奇珠寶。夫差認為勾踐已被他臣服,所以壹點也不加懷疑。夫差整日與美人飲酒作樂,連大臣伍子胥的 勸諫也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吳王進攻齊國,勾踐還出兵幫助吳王伐齊,借以表示忠心,麻痹夫差。吳國打勝之後,勾踐還親自到吳國祝賀。 夫差貪戀女色,壹天比壹天厲害,根本不想過問政事。伍子胥力諫無效,反被逼自盡。勾踐看在眼裏,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吳國大旱, 勾踐乘夫差北上會 盟之時,突出奇兵伐吳,吳國終於被越所滅,夫差也只能壹死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