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灣的建村,有兩種傳說。壹個說法是,它是由文天祥或者南宋小朝廷官員的後裔建立的。另壹種說法認為,當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後,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隨王室南遷,在元朝大軍的窮追下,10萬南宋軍退至新會崖門,與元軍決壹死戰,南宋軍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年紀尚幼的宋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覆滅。傳說趙昺的遺體漂至赤灣,群鳥保護於其上,被岸上廟中的老和尚發現,撈起安葬,而趙姓的守陵人後裔則形成了赤灣村。
雖是不可考的傳說,但這兩種說法都與南宋末年的君臣有關,或許,正為了表示他們對將要或已經滅亡的朝廷的赤子忠心,才為村落命名為“赤灣”? 赤灣古跡甚多,有天後廟、宋少帝陵、左右炮臺,是有名的“新安八景”之壹,還新立了林則徐銅像、新建了觀海亭。榮達賢先生介紹,其中東西兩側的左右炮臺為清康熙年間所建,各有20名駐軍,1984年考古挖掘出大量槍彈、鐵炮子、油燈等清軍用品,包括壹套用紅色、灰色瓦片磨制的象棋,棋子上的毛筆字還清晰可認。還有營房、彈藥庫等。如今右炮臺已毀,左炮臺保存較完好。赤灣村西面沙丘,曾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和石器。
天後宮創建於宋代,氣勢宏偉,當時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擁有99個門的天後宮廟,原址占地達900余畝。當年鄭和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在這裏留下“鄭和下西洋,天後顯靈”的傳說。入赤灣天後宮的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40余塊歷代名人與天後有關的墨寶,記錄著這位中國聖母的傳奇故事。天後原名林默,宋元年人,又稱天妃、天上聖母,歷朝歷代對她有過27次加封。千年間天後的香火經久不衰,從早期的祈求救難扶危、保佑海上平安到後期的藉以倡導同舟***濟、見義勇為、忘我無私的精神,均代表了民眾對善力的崇敬,也可見天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赤灣左炮臺。赤灣半島歷來是中國海防重地,又稱“粵省前哨”,明王朝在該處設墩臺。清康熙年間楊琳任廣東巡撫,主持修建沿海炮臺、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26處炮臺中,就有赤灣左、右炮臺。在赤灣村中壹處綠蔭下安睡著南宋最後壹個皇帝的宋少帝陵。宋少帝陵始建年代已無可考,只是康熙年間的《新安縣誌》記載,明代在南山建墓立碑以紀念。但也有壹些專家認為,現在的宋少帝陵是明代修築的衣冠冢。
天後,亦稱媽祖,又稱天後聖母、天妃、海神娘娘等。相傳媽祖是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檢林願第六女,原名林默娘,生前做了大量善事。卒後屢次顯靈海上,營救遇險漁民。元時敕封為天妃神,清康熙時加封為天後,先後敕封達28次之多。沿海居民奉為護海女神。 傳說農歷三月廿三日是天後的生日,因而民間把此日定為天後誕。天後誕期間,凡有天後廟的地方,必大事慶祝,特別是水上人家,至為隆重,視為壹年中的大節,迎神出遊,請宴擺席等。有的地方雖無天後廟,但有天後像,也要禮拜祭祖,如廣州河南沙園村壹帶,頗為熱鬧。誕前壹天必向神占卦問蔔,至誕日,人們把神像送到某祠堂或公***場所去供奉,迎送神像或遊神之時,各街坊均出儀仗、八音等,舞獅舞龍助興。家家戶戶擺出香花祭品,燒香燃燭禮拜,神像過時燃放炮竹。各村口、街口、洞堂門口,亦要備祭迎駕。鄉村中凡有天後廟的,均要張燈結彩,打釀慶賀,演戲酬神,有的壹連演三天。 天後誕不獨廣府地區所有,潮汕、雷州半島等瀕海地區也很興盛,福建、臺灣更甚。而歷史上天後誕的活動,在廣東乃至東南亞壹帶以深圳赤灣為最。要了解沿海獨特的天後文化,壹定要去深圳赤灣天後宮。
求人民橋的建造時間,結構,長度和相關歷史
廣州人民橋 人民橋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壹座橋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壹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其中行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各3米。
南北引橋長519.2米,寬12米,但引橋不設人行道,由4座步梯連接主橋供行人、自行車上下。 民國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築西堤鐵橋。
民國24年(1935年),工務局亦進行籌劃並選取橋式,但橋未築成。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珠江南岸工業發展迅速,海珠橋難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設新橋。
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準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於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1984年在人民橋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橋疏導車流。
1988年在人民橋北端,建成東、北、西3條匝道,分別連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舊東橋。2000年在人民橋東側建內環路,及拆除橋北三條匝道。
[編輯本段]深圳人民橋 東門老街解放路和電影大廈旁邊有座人民橋。 人民橋就是古時的惠民橋。
清康熙年間重修的《新安縣誌.地理》記載:“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海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檢廖膺龐建造古橋,名曰‘惠民’。” 惠民橋下,是源自布吉筆架山的深圳河,流經漁民村、赤尾村、沙頭村,入深圳灣大海。
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羅湖、香港壹帶轄區清朝為官富司)巡檢司廖大人,在這條河上建了這座惠民橋,著實惠及鄉民,為子孫後代造了福,遺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橋,那時只能過人,過不了八人大轎,更過不了馬車,後人把石橋拓寬兩邊成木橋。再後來木橋過得了縣太爺的轎,過得了馬車,但載重不成,仍然過不了汽車,後人的後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鋼筋橋。
盡管人民橋只有長30米,寬20米,但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創辦初期,深南大道沒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較大的壹座橋,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頭、蛇口、西鄉、松崗、東莞、廣州;往東,它連接沙灣、鹽田、龍崗、惠州、汕頭。
那時,廣深鐵路從廣州過來,貼著地面馳向羅湖橋,延伸至香港紅磡,像把馬刀,把深圳老城分作兩半。鐵路和馬路平面交叉。
鐵路兩側的和平路與建設路,每天成百成千的汽車,要在解放路鐵路閘口上擁擠,爭相通過人民橋。適逢上下班,人車高峰,火車又要通過,極其認真負責的閘口道班早早把道口閘桿放下,瞬間,人民橋便擠著長長的車隊、黑壓壓壹片自行車流和人群。
深圳人形容這個小小的鐵路閘口和連著這閘口小小的人民橋,是交通“油瓶頸”。性子好的人,這時也會被憋出火來。
《深圳市地名誌》記載著人民橋,在1980年擴建成長30米、寬20米鋼架水泥結構橋。那次擴建有段“古”。
記得1979年深圳市剛由寶安縣升格為市,就遭遇壹場罕見的狂風暴雨襲擊,兇猛的洪水直瀉深圳河,人民橋下河水暴漲,偏偏遇上深圳灣潮水頂托,體育場(今嘉賓路航運大廈附近)側的河閘,不知怎麽搞的,電動絞索就是絞不動,提不上閘,加上深圳水庫溢洪。瞬間,洪水漫出河堤,吞噬桂木園、工人文化宮、僑社、漁民村和羅湖村壹帶低窪地。
東門老街頓變澤國,人民橋受淹,交通壹度中斷。最“驚險”的是市委在新園四幢臨時辦公的鐵皮房,被風雨吹倒,倒下的門縫裏滲出血壹般的雨水,工作人員大吃壹驚,撬門沖進去發現沒人,原來是打翻了壹瓶紅墨水…… 人民橋受了這次“創傷”,引起剛成立的市 *** 高度重視,馬上把橋兩側臨時用鋼板加寬加固,鋪上瀝青,拉上簡易欄桿,權作單車和人行道。
以後把鐵路和公路交通分隔開來,將筍崗至羅湖火車站段的鐵路建成高架橋,火車、汽車不用爭道了;深南大道拉直建好通車,筍崗路、泥崗路、沿河濱海路陸續建成投入使用,把人民橋的車流量壓力分擔了。再後來,深南大道上供電大廈那截橋,被公汽集團公司設立“人民橋站”,深南路的“人民橋”就被人們叫開了。
而解放路電影大廈前那座正宗的“人民橋”,卻為許多外地人所不知。 [編輯本段]海口人民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海口海甸溪兩岸的老海口人還是隔江相望,靠渡船擺渡來往兩岸,1952年溪面上建起了木板橋,可惜不久被洪水沖垮。
1970年為國慶二十周年獻禮,海口市 *** 決定投資建起了當時椰城規模最大的壹座橋梁———海口人民橋。 人民橋被拆除重建 經過了近壹年的施工,1970年國慶節,海口人民橋如期通車,當時海口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海甸溪兩岸的許多居民以及住在老城區壹帶的許多海口人都趕來興奮地圍在岸邊看著新建好的橋,而林松等工程技術人員也因為貢獻突出被評為當時的優秀工作者。
這座當時的大橋後來確實也改變了海甸溪兩岸居民的生活方式,海甸溪兩岸的渡船、碼頭也漸漸地消逝。 此後,1986年,為了實行橋上的人車分離,海口市 *** 再次投資140多萬元將原來僅9米寬的橋面拓寬到22.2米,中間為機動車道,還設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而其原來設計的汽—13噸載重標準則沒有改變,橋身的構造也沒有太大改變。
。
深圳東門老街有多少年歷史東門商業街又稱東門老街,真實地記錄著深圳城市發展的壹段歷史,東門商業街是現代化深圳的歷史階段見證,是深圳市歷史文化積澱的壹個組成部分,是深圳人的根。
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壹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名為“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壹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壹直是方圓數十裏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 根據清康熙勒文謨《新安縣誌》,“深圳墟”是對深圳最早的歷史記載,19l3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
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鐘、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街街成市、家家有店,最高峰時,日客流量達到了幾十萬人次,品種齊全、價廉物美的商品使“不逛老街等於沒來深圳”成了市民的***識
深圳歷史大事記改革開放前,深圳只是寶安縣下的壹個小漁村,沒有什麽古代歷史。它的輝煌開始於1980年深圳特區。寶安縣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
2010年深圳GDP總量位居全國第四,人均GDP位列全國第壹(不包括港澳臺),從經濟意義上說,深圳是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的第四大城市。根據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0年深圳城區城市人口1035萬人(不包括各區農村人口,也不包括下轄縣人口)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居中國第四,2010年深圳建成區面積(城區面積)813平方公裏,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居中國第四。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湧”。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壹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壹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鹹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範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戶所及大鵬守禦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 *** 擴建東莞守禦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 *** 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裏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裏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 *** 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裏外的深圳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