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系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 周代對東北地區的開發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93;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93;(前十壹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93;(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壹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93;於燕”。召公名?#93;,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麗和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余人(東北古代漢人壹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歷705年),統治最盛時壹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余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裏。 唐武後聖歷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滿洲先祖)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裏,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遊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壹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壹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壹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陜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壹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明朝前期東北方向疆域圖
明代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余,數千裏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壹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另壹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壹百三十八所,二州,壹盟[70]。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壹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壹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大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大多集結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壹帶。經常襲掠朝鮮境內,明成祖即位後為了扼制其向北發展,騷掠朝鮮,於永樂元年十壹月詔設建洲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並遣千戶王可仁等至朝鮮招撫女真。 永樂二年置奴兒幹衛、七年四月又置奴兒幹指揮使司,先後置衛所壹百八十四,凡來降者均加官,授印綬,賜耕地。 1406年(永樂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鮮慶源界抄掠”,遊牧於半島北部女真人傳統聚居地區,迫於朝鮮蠶食女真故地,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裏部領袖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壹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裏部人世與胡裏改部為婚,兩部關系密切。所以當因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朝鮮地名)”,畏朝鮮卷土來攻,亦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故元鯨海千戶所速哥帖木兒、木達哈千戶所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戶所皂化自女直來歸”開始,明政府對這些民族除了壹些被留在遼東,編入遼東都司所屬衛所之外,大部分安置在北京或南京。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幹衛地方官員忽刺冬奴等人來朝,奏稱奴兒幹“其地沖要,宜立元帥府。”明廷接受了這個建議,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任命內地官員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80]。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壹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開設奴兒幹都司”[81],專管衛所事務。奴兒幹都司管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幹北海”[82]。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時,前後在上述地區***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83]。今天,明代設置的衛所早已廢圮,但是永樂十壹年(1413年),明朝官員在奴兒幹都司治所,修建永寧寺時刻的石碑《永寧寺記》,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寧寺時又刻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詳細記載了奴兒幹都司和衛所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東北疆域的歷史見證。另外還有《昭勇將軍崔源墓誌》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幹等處招諭,……正統元年,奉敕撫安忽(刺)溫野人”[84],以及《明威將軍宋國忠墓誌銘》記載,宋國忠的高祖宋蔔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諭奴兒幹的事跡[85]。這兩塊墓誌反映的事實和永寧寺兩塊石碑記載是完全壹致的,有力說明明代在奴兒幹設官建置,這裏是我國疆域的壹部分。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86],“看守地方”[87]。“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88]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準。如果要求晉升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幹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89]、《木答裏山衛指揮使司印》[90]、《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91]、《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92]、《塔山左衛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來往更為頻繁。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誌》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有六條交通幹線,開原城是六條幹線的起點[115]。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裏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壹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幹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遊,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116]。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117],擔負“造船運糧”[118]和運送軍隊[119]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區的聯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爾幹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清朝對東北的統治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入關,統壹全國。“白山黑水”是滿洲族發祥地。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清朝極盛時期,號稱“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疆域之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此時東北號稱滿洲本部,清初是東北歷史上疆域最大時期。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壹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洲人傾族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匯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壹千多公裏名為“柳條邊”的籬笆墻,也稱柳條邊墻、柳墻、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墻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墻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采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淩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水繞山環、沃野千裏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征,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裏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占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占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幹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巖、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壹帶的鐵礦,儲量約占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壹。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占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巖儲量占全國第壹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裏。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以沈陽附近為核心地帶的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壹度占有中國90%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粱,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農分異,幹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東北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吉林黃金玉米帶,玉米產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在數量上居首,就是在產量上全國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