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粉在2004年佛山市高明美食節中入選名小吃,並且每年的10月13日將被定為“高明瀨粉節”。每天不少食堂來批發瀨粉,只因這裏的瀨粉好吃。還有這裏便宜,每碗3元,還有多種搭配。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了,高明人餐桌上少不了瀨粉。品種以傳統為主,用手工做的瀨粉,加入豬骨湯,配上鵝湯、姜、榨菜、花生等。多少年來,高明瀨粉作為傳統食品成為高明人飲食習慣不可劃缺的壹部份。在高明區荷城街道有很多瀨粉店,多是小店經營,以早餐為主。
品種以用工制作為主,加入豬骨湯,配料壹般用蔥、姜、蒜、花生、頭菜絲、雞蛋絲,再配以肉絲或煎香的魚餅絲。賣相普通,但樸實有內涵。 日前,中山瀨粉是廣東出口米粉的五大皇牌之壹,獲得國家外貿部頒發的"品質優良榮譽證書",極受食客和中外客商的歡迎。
粉,是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壹碗上好的瀨粉,吃過後令人難忘。
上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的瀨粉,算得上是糧食中的珍品。在糧食豐收後,許多農戶會把部分口糧杵成粉,然後曬上七天,儲藏好。等到喜慶的日子,將它取出來做“瀨粉”。
據說在開平馬岡鎮,過去村民串門分別時,總會說:“等有瀨粉吃的時候,我再來。”這自然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名句。馬岡瀨粉的外形很長,成為代表喜慶的食品,取其意為長長久久。當地人結婚、做壽,都會吃瀨粉。時光流逝,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如今的開平,賣馬岡瀨粉的店鋪隨處可見。
馬岡瀨粉從選料到制作,工藝頗為復雜。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幹備用。制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米粉與水的比例因粉質不同而異,壹般以使米粉濕透為宜),拌以生粉,面粉幾經捶打,幾經拌攪。再將擰成巨柱狀,搓好的粉團,以手指按之,按處下陷而四周不現裂痕,放手後隨即彈起復原為合格。
待水煮沸後,將粉槽架於鍋上,兩頭墊以長凳。把搓好的粉團置於槽孔,塞上木塞,再將木杠壹端穿入粉槽的榨孔中,壹端數人用力往下擠壓,粉條便從粉槽底部的小孔“瀨”出,下至鍋裏。煮熟後撈起,再用冷水沖洗幹凈備用。吃時再用開水燙過,兌進上湯,就成為別具風味的瀨粉了。瀨粉是大米制品,壹定要有好湯搭配。開平人吃瀨粉,首選的是鵝湯瀨粉,次之是雞湯瀨粉。鵝湯中,又以馳名的馬岡鵝湯為最佳,它以馬岡鵝加上老雞、排骨等慢火熬制十幾個小時而成,再經調兌後,粉質松軟且不易斷,達到通透爽口、滑而不斷的“境界” 口感極佳。其味之鮮美難以用言語形容。 在深圳人眼裏,要說正宗的瀨粉,還得屬光明新區的公明瀨粉。無論制作、配料還是口感,公明瀨粉與桂林米粉、雲南米線等同類知名小吃不相上下。
以前,公明人就有以瀨粉為主食的習俗。壹到晚上,主婦們就把幹瀨粉放到水桶泡軟,然後撈起備用。第二天壹大早,各家各戶就殺雞宰鵝,再加上陳皮、枸杞、羅漢果等各種滋補的藥材,做成美味的藥材湯,想吃瀨粉時,就舀起壹碗滾熱的藥材湯,再把瀨粉放進湯裏就可以了。公明的這壹習俗是怎麽來的呢?據74歲的樓村老人陳冠華介紹,相傳很早以前,公明有壹對母子在山上開荒種地,由於路途遙遠,加上天氣炎熱,待母親把米飯送到兒子手中時,米飯已經變味。有壹次,母親把米做成粉,再做成細細的粉條送給兒子,米粉就再也不變味了,這就是最初的瀨粉。母子倆還把瀨粉分給壹同開荒的窮人吃,瀨粉的做法就這樣傳開了,吃瀨粉也在公明代代相傳。
公明 瀨粉從選料到制作,工序頗為復雜。過去,在農村必須合數戶之力才能制作。過去制作瀨粉的工具十分“落伍”,制成米粉末所用的工具要有礁、篩子(俗稱籮鬥)和瀨粉筒。傳統的瀨粉筒用木制做,筒底穿幾十個小圓孔,用同樣剪穿小圓孔的薄布封筒底,紮緊。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用清水浸泡,待米浸軟後撈出晾幹,用少量大米、冷飯拌入浸泡的米中用礁把米舂成極細的粉末,放入篩子裏篩,壹人踏礁,壹人篩粉。然後用壹只大盆或砵,將粉末放進盆裏,再將適量的熱水倒進粉末,拌以生粉,用力搓勻,搓成團(不宜過硬、過軟),然後把搓成團或條狀的粉末團放進瀨粉筒裏(傳統的方法要用薄布做成壹只口布袋,把粉團放進布袋裏,袋口向下),用手去扭擰擠壓,按時下陷而四周不顯裂痕,放手後隨即彈起復原的即為合格。合格粉團做成的粉條,無斷粉,入口軟、韌、爽、滑。不合格的粉團入口則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故搓粉是工序的關鍵。搓好的粉團,用手指去按,待水煮沸後,再將粉槽架到鍋上,兩頭墊上長凳,把搓好的粉團放到槽孔,塞上木塞,然後將木杠的壹端穿入粉槽的榨孔中,壹端數人往下擠逼,讓瀨粉條順著瀨筒的圓孔源源不斷地從粉槽底部的小孔鉆出來了,放到鍋裏煮沸。當把瀨粉條放進鍋裏時,要加大火力讓沸水滾開,這樣粉條不會互相粘在壹起。把粉團擠壓完蓋上鍋蓋,小煮壹會,然後準備好壹大盆冷開水,把瀨粉條撈出來倒進冷水裏泡。把瀨粉條撈出來晾幹,把瀨粉條倒進配料湯禮攪拌均勻,這就成為了瀨粉的成品了。吃瀨粉必須與公明燒鵝搭配才美味可口,這也是公明瀨粉與其他地方瀨粉的不同之處。 屬於蒸粉類,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榕江縣,人民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壹向對菜肴味道、食材鮮美挑剔的榕江人民,於是在原有的米粉制作方法上略微調動,就形成了今日的榕江瀨粉。因榕江方言將“燙”字說成“瀨”所以故稱為瀨粉。
榕江瀨粉原是制作米粉加工的米粉商店裏流傳出來,作為晚上宵夜而食之,但由於其味道香糯,極大力度的保留了榕江貢米的營養和甘甜,再加上蒸煮出來的綿軟,使之成為今日榕江縣城的夜宵主流。
由榕江特產的貢米加上壹點糯米混合在石磨上碾壓成米漿,再將米漿按量倒入大鐵碗當中用大火蒸。2分鐘後米漿在蒸汽的作用下由液體變成了固體,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米粉原形。將米粉原形按著大鐵碗的輪廓,由上往下卷起來,再用筷子將其分割成3—5CM壹小塊壹小塊的瀨粉。在碗內添加已烹飪好的榕江特色黃燜牛肉、狗肉、鴨肉……等等壹些佐料,再將小塊瀨粉加入調味碗裏,壹碗地道的榕江瀨粉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