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順德端午節有什麽風俗習慣?順德端午節民俗活動

順德端午節有什麽風俗習慣?順德端午節民俗活動

順德端午節風俗如下: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順德各鎮街村居鼓聲四起。各大小河湧之上都會出現細長又五彩斑斕的“蛟龍”。端午節對於順德人來說,可以說是全員出動的家族盛會,起龍舟、扒龍舟、包粽子、吃龍舟飯到處都是壹派熱鬧喜慶的景象。

端午習俗

“龍舟之鄉”——順德,無龍舟不端午,在順德人心中,端午節離不開龍舟。

起龍

“四月八,龍船挖”,“起龍舟”是傳統習俗之壹,即把沈睡在河湧底的龍船挖起來,人們便將船身泥苔刮凈,以木油塗身,令其光亮如新,更輕快便捷。流傳至今約300年歷史。坊間起龍日壹般選在農歷四月二十前。當天,焚香燭、上酒果、燃鞭炮,隨著隆隆的龍舟鼓鑼聲,壯丁們爭先躍入河湧,鋤去雜草挖開淤泥,舀卻積水。船身浮出水面,拭擦幹凈,再經數天至壹周,抹豬油、補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擇時日采青、安上龍頭龍尾,即可拜祭出船。

扒龍舟

順德的端午節各村居都有扒龍船的習俗,有文獻記載的龍舟競渡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成為明代長盛不衰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

“扒龍船”分為兩大類:“遊龍”和“賽龍”。“遊龍”的龍船裝飾華麗,插上色彩鮮艷的高標、彩旗、羅傘和龍頭、龍尾;在船中配備銅鑼、大鼓、嗩吶手和神龕或神樓。龍船按鑼鼓節拍壹邊慢扒遊弋,壹邊吹奏樂曲,還有人在龍船頭、尾部揮舞彩旗吸引觀眾。“賽龍”分為賽龍船和賽龍艇。龍船的體積較大,船身也很重,大的長30多米,可坐40-60人,小的十幾、二十米,也能坐二、三十人。賽龍的龍船裝上龍頭、龍尾,船中間配備銅鑼、大鼓、嗩吶和神龕,劃手都是身壯力健的男性青年。而龍艇形體輕巧窄小,壹般沒有裝飾,因賽程遠,賽事持續的時間也就比較長,所以賽龍艇更考驗選手的技巧和耐力。

轉龍頭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順德坊間依然有村落保留轉龍頭的儀式,大良大門社區就是其中的壹個代表。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都要舉辦隆重的轉龍頭儀式,龍舟隊成員擡著龍頭、龍尾和神樓,到康帥府拜祭祈福。大家擡著龍頭龍尾和神樓穿街過巷來到康帥府,隨著奏樂聲,參拜神靈,祈求國泰民安、出入平安,熱鬧非凡。

采青

在順德壹些村落,每壹年起龍後,必須先采青。擇好吉日,拜祭完畢,將龍頭龍尾神樓等安裝到船上,把黃皮葉和龍眼葉插在龍頭,再扒到壹個有草地的地方采青。落船前,必須煮好姜醋,把姜醋放到缽上,放上龍船,這稱之為“姜醋缽”,意為丁才兩旺。采青,其實就是把龍頭龍尾拆除擡上岸,燒香拜祭,拜祭完畢,把飯團塞到龍口裏,稱為“餵龍”。然後把龍頭龍尾再安裝到龍船上,回去後隨時都可以出船。龍口裏的飯團和龍眼葉、黃皮葉,至端午過後不再扒龍船方可拿出。

藏龍

端午節後,龍船必須埋到水底的泥土裏。以前,龍舟多是用松木制作,因松木具有彈性和透氣性強的特點,若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松木水分蒸發,引起龍舟變形。因此,端午節過後,松木龍船就要沈下水保養,龍舟浸在水中會越發結實,若用坤甸木制成的龍船也為同理,所謂“千年坤甸萬年松”。同時,也象征龍歸故裏,本地稱“藏龍”。龍潛水中,靜等來年再度喧鬧。

洗龍舟水

每年端午,小孩最喜洗龍舟水。順德河湧密布,每到端午時分,天降密雨,細細洗刷著人間的塵埃和積淤,也為萬物帶來滋潤,此為“龍舟水”。龍舟競渡前後,家長都帶小孩嬉戲河湧,稱“洗龍舟水”,據說,洗過龍舟水的孩子健康伶俐,這自然有著人們對龍舟降福惠祥的寄托。

端午美食

“美食之都”——順德,端午節的應節美食,也是別具壹格。

欒樨糕

進入農歷四月——五月,順德人會制作端午應節糕點——欒樨糕的習俗。欒樨又名闊苞菊,是順德本地產植物。將欒樨鮮葉與米***磨爛,做成糕點,稱欒樨糕,有暖胃去積效能。當地老人說,農歷四月還有寒氣,吃此糕點有驅寒功效,同時有辟邪作用。

粽子

順德包粽子多用大蕉葉或_葉。順德的桑基魚塘遍布各村,蕉樹為盛產農作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順德人包粽子就地取材,以大蕉葉包裹。蕉葉具清熱、利尿、解毒功效。_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爽神。粽子裏放的糯米,可謂非常有順德特色,用紅豆、綠豆、花生、糯米、兌入壹點兒堿水和鹽,讓糯米吃起來的口感更為香糯。

龍船飯

每年端午,龍船飯是順德人壹年壹度最熱鬧的美食盛宴,人們以龍船飯維系情誼,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順德傳統習俗中,龍船飯被視為神聖之物。據民俗學者分析,吃龍船飯的習俗,是祈求身體強壯。舊時,壹般家庭讓孩子持壹封“利是”(紅包去“討”壹碗龍船飯全家分而吃之,希冀壹家大小吃後能像龍壹樣威猛矯健,這壹願望體現了吃龍船飯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