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心理學》,孫老師從演說的吸引力、說服力、影響力這三個面,結合心理學,闡述了演說成功的奧秘。3個塊面,21條規則,隱藏的21個心理學知識,讓我們更加明了演說要如何去做,才能直達聽眾的內心。
吸引力部分,孫老師講了7條規則。 利益 規則,關註聽眾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滿足演說者自己釋放自我的需求。 有趣 規則,讓聽眾感到有趣,快樂積極情緒讓人更容易接受知識。 熟悉 規則,講發生在聽眾身邊的事情。 新鮮 規則,註意力總是被特別的東西吸引。 故事 規則,聽眾喜歡聽故事。 互動 規則,聽眾喜歡參與其中。 視覺化 規則,聽眾喜歡看圖像。
說服力部分,孫老師談到了壹個核心的點: 想要說服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試圖去說服別人。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被說服,而喜歡自己控制局面,哪怕是自己以為自己在控制。 孫老師從成長為 權威 ,讓自己變得更 專業 , 言行壹致 (言傳身教),有力的 證據 ,豐富的 情感 和 真誠 的態度,這5個方面闡述了如何讓演說者更有說服力。
同時他提到了說服的兩條途徑:中心途徑與外圍途徑。中心途徑說服的對象,認知要求更高,更專業;對於普通聽眾,不了解主題專業知識的時候,用外圍途徑說服,效果更好。就像廣告壹樣,利用美女美食美景圖片,激發幻想、制造歡喜的感覺,又簡單易懂,自然就被收服了。
影響力:孫老師系統的講解了“影響力”的構成,影響力的構建絕對是個系統工程。外在因素,要註意 場景 上的設置, 時間 上的選擇,這便是天時地利;內在因素,個人既要註重外在的形象,特別是關註好 第壹印象 ,註重 表達方式 的豐富,既要把話說到聽眾心裏去,還要有自己的 風格 ,同時內在需要壹個 成長 的豐富性,來支撐起所有的表現。天時地利人和,影響力自然就光芒四射,怎麽擋也擋不住了。
最初抱著提升溝通能力的目的,參加了頭馬。1年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10篇備稿演講,十幾次角色扮演。很欣慰的看到自己的成長,從壹個看大咖演講會情不自禁流口水的小白,初步成長為擁有自己風格的小蝦,學會了表達自己,學會了講故事,學會了與聽眾互動,溝通互動能力都有提高。
如何備稿?CC的每級演講,都會設定壹個考核大主題,比如切入重點、表達方式、肢體語言等等。在事先了解10篇演講稿對應的要求後,我就初步的制定了10篇演講稿的主題,並初步給自己定了個完成的時間段,比如壹年時間。雖然計劃不如變化,但有目標和無目標,是決定最終能否完成的關鍵因素。
演講主題來源於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看過的書或電影,因為親身經歷,有感受,有體會,稿子自然切合孫老師說的熟悉的規則、言行壹致的規則,以及真誠而又豐富的情感規則。在平時帶著這樣的意識,註重積累主題,同時因為這份意識,又能讓自己更好地感受生活,真的是壹舉兩得。
用總分總+3個事例的結構,更方便聽眾在短短7分鐘內獲取到有用的信息。而事例最好以故事的形式展現,更生動,也更易讓觀眾接受。初稿完成後,壹邊練習壹邊打磨,所有的語言在壹次次練習中轉成自己熟悉的、聽眾更容易接受的語言體系,既方便演講,又方便溝通交流。稿子是需要壹遍遍打磨的,演講大咖們還特別擅長即興打磨,輪到自己上臺時,他能將前壹位演講者的主要話語即興加到自己的演講稿中,來突出主題,又新鮮有趣,這種即興打磨的方式是非常提升人的。
在正式演講前,盡可能的熟悉演講稿,真正演講時遇到緊張忘詞,才能自動化地過渡。同時為了避免過度的緊張,平時練習時,可以講給家人聽,講給朋友聽,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增加對稿件的熟悉度,也能化解緊張。同時平時保持良好的運動,也有助於更好的臨場發揮。
如何發揮?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真的上臺了,對於小白來說,腦子真的是單線思維的,就是我要順利把稿子備好。它是無法去思考太多,我這麽做有吸引力麽?有影響力麽?有說服力麽?沒有腦容量去思考這些。所以臺上要做的就是享受,不管出現什麽狀況,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就是安然享受每壹個時刻。平和的心態更容易讓人能良好的發揮。
註意臨場發揮的經驗積累,比如我這次緊張到忘詞了,下次我用轉移方位來緩解下我忘詞的尷尬,或者直接跳過進入下壹段;比如我直視聽眾會很緊張,那我就看他頭頂三寸的地方;比如我聲音不夠大,下次我要放大壹點。每壹個發現的問題,都是下壹步成長的課題。
如何總結?頭馬就是這麽好,每次演講結束後,有妳的前輩為妳作出點評,有聽眾的反饋,有後期視頻可以回顧,只要妳夠勇敢,妳可以將自己的視頻,正過來倒過去,放慢32X,去尋找出自己已經擁有的演說能力,和還需要改善的地方。找個小本本,壹條條記下來,選取幾個切入點,作為下壹次備稿的突破,循序漸進,自己的演說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備稿鍛煉人,角色扮演更鍛煉人。三官:時間官、哼哈官、語法官,讓我明白開頭中間結尾如何分配時間,適宜的時間安排,才讓聽眾更舒服;去掉不必要的話語,讓演講更精煉;好詞好句的運用可以為演講錦上添花。即興主持和主持人的角色,每壹個串詞本身就是壹篇即興的演講,同時,時刻註意臺下的聽眾,搜尋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感受,又是在鍛煉自己的***情和臨場應變能力。個評,學會換位思考,點評他人的演講稿,以他人為鏡,照自己的問題。總評官,對整場會議做出評價,這個最厲害,最考驗個人能力的壹個角色。
對於角色扮演,好好珍惜每壹次上臺的機會,用備稿的要求,用吸引力、說服力、影響力的要求去嚴格要求自己,不斷跳出舒適圈,尋找突破點,是快速成長的壹個點。
天下頭馬壹大家,盡可能多地參加些俱樂部,看看各個俱樂部的氛圍,各路大咖的演講,壹定能收獲到更多。
下壹步的突破點是幽默,讓自己的演說更有趣,同時在場上能夠更好的放開自我,讓內心豐富的情緒自然的流淌,鍛煉更豐富的表達方式,以及加強現場控場和臨機應變能力。
5月計劃:1、尋找出已經掌握的演說能力;2、找到新的演說突破點,完善自己的演說能力。
1、人的自戀的。所以會關註自身的利益,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是重要的。
——演說者自戀,聽眾也是自戀的。所以聽眾要的不是演說,是對他們的好處。
2、釣魚原理:用魚愛吃的釣魚,而不是妳愛吃的。
3、人類的天性——追求快樂。在諸多情感中,人們最渴望體驗的就是快樂。
4、人們認為好笑的笑話能讓聽眾產生壹種優越感。人的潛意識裏覺得自己很聰明,並通過我們的笑聲向tarnish宣布:看他多愚蠢,我可不會那樣,我是智慧的。
5、熟悉引發喜好,人們喜歡與自己有關系的事物,渴望與權威的親近(戀母情節)。
6、大腦不關註無聊的事情。
7、權威更能說服他人,服從權威的根源,來自於對父母感情的遷移。
8、廣泛傳播的心理學研究,認為信息的效果55%受到肢體語言的影響,38%受到聲音的影響,只有7%受到文字的影響。其實這壹結論來自20世紀60、7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Albert Mehrabian對關於情感方面溝通的研究,如果人們正在討論自己關於喜好或厭惡的時候,這個結論才成立。
所以,在演說中不能忽視語言文字信息的效果。另壹位人類學家RayBirdwhistell倒是提出,面對面的交流中,語言信息的效果在35%以內,剩下的 65%都和非語言信息相關。
純粹從化學角度出發,人類獲得任何壹種愉悅的體驗,無論是聽壹段音樂,與愛人擁抱,或是品嘗美味的巧克力,都是多巴胺瞬間大量釋放的結果,就像壹場焰火,絢麗而短暫。——《時代》雜誌。
我們做培訓,究竟是為了幫助別人,還是為了獲得“高興、喜悅和成就感”呢?
小心落入這個陷進——利用演說實現自己內心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我們在成功的演說後,當然可以體驗和享受由此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卻要避免把這種體驗變成我們追求的目標。
對專業知識、對聽眾心懷壹份感激和敬畏,也許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些。
情感永遠是演說中說服並影響聽眾的強大力量。
否定,會讓對方甚至其他聽眾都不再願意與妳交流。
請忘記“缺點”這個詞,關註妳的“特點”。把特點強化、放大,讓它成為妳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