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獨壹無二的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過去,壹位農民辛勤勞作壹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裏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雖小,卻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土窯洞是早些人的住所,現在人們住的窯洞大多是磚石結構的。從遠處看,壹排排的窯洞依山而建。掩映在壹片片的棗樹、梨樹和壹些不知名的果樹叢中,成了我們家鄉壹道獨特的風景線。它的頂部鑿成弧形,這種結構經久耐用,住在裏面冬暖夏涼、非常舒適。
走到近處,我看到它的窗戶是半圓形的,卻用雕工精致的木條隔成壹個個小方格。貼上窗紙,裱上窗花,十分漂亮。
壹走進去,裏面別有壹番景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個方形的大床,幾乎占了房子的三分之壹,這裏的人把它叫做炕。旁邊還有壹個小竈臺,爐火正旺,想必坐到炕上壹定很暖和吧!炕是陜北人晚上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女人們閑暇時聊天、做針線活的地方。試想:兩三個婦女坐在溫暖的炕上飛針走線,說著、笑著,好是溫馨!因為這裏是她們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對炕的裝飾也是最講究的。炕四周的墻上圍了壹圈顏色鮮艷的紙,有兩尺左右高,叫炕圍子,這是窯洞裏最重要的裝飾,還帶有花邊哩!墻上貼著傳統的年畫,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偶爾還會有獸類的剪紙,據說可以辟邪呢!
聽外婆說以前地板是土夯的,壹掃壹堆的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都換成了瓷磚,閃閃發光。屋裏原來每家每戶都有的水缸也不見了,因為引進了自來水,據說以前,水缸可是窯洞裏不可缺少的陳設,因為水源很遠,必須存有足夠的水,但是現在,伸手壹擰,就有優質的飲用水流出來,又方便,又快捷,所以水缸也已淡出了陜北人的生活。
以前壹到天黑就只能睡覺的人們,現在也有文藝晚會看了。壹到晚上,便會有美妙的音樂和人們的歡笑聲從窯洞飄出。就連用來糊窗戶的紙也換成了晶瑩剔透的玻璃,在陽光下閃爍著透亮的光澤。雖然從紙換成了玻璃,但貼窗花的習慣還是傳承了下來,只是貼在了玻璃上,也別有壹番風味。
這就是家鄉的窯洞。祖國在改變,我的家鄉也在改變!我愛我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