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三月三是壯族的壹個大日子,那麽壯族三月三吃什麽呢?壯族三月三有其獨特的飲食習俗,就像漢族中秋吃月餅壹樣重要,具體壯族三月三吃什麽呢?下面我為您介紹。
壯族三月三吃什麽?
壯族,多在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飯。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酒是廣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今天我特別為您介紹壯族三月三的美食——五色飯。
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籐、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裏,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
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壹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壯家人常常以糯米飯的顏色是否鮮艷,味道是否香甜來評定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巧婦。每到三月初三或清明,天還沒亮,各家的主婦們遍紛紛起床,把泡好的五色糯米放入蒸籠裏用文火蒸煮。早晨,孩子們個個拿著彩色的糯米團邊走邊吃,比誰家的飯更黑、更黃、更紫、更香。
五色糯米飯不僅美觀美味,而且具有壹定的藥用價值。用來染紅顏色的“紅蘭草”具有生血作用,染黃顏色的“黃花飯”或梔子具有清熱涼血等作用,而染黑顏色用的則是楓葉,李時珍在《》裏說:楓葉“止泄益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還說用楓葉煮成的青精飯,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髓”。
壯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飯的傳說
壯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飯,民間有很多傳說,下面我為您介紹其中三則。
傳說壹:祭祀特桂
傳說,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韋特桂,在土皇帝手下為臣。壹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親往壯鄉視察,用計使皇帝免去皇糧。土皇帝後來發覺上了當,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捉拿他歸案。壯鄉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那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
皇兵走後,鄉親們在壹棵大楓樹洞裏找到特桂屍體,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顏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傳說二:三聖母與沈香
傳說仙女三聖母因思凡下嫁人間,觸犯了天條,於是被玉皇大帝關進了地獄,還不給她東西吃。三聖母的兒子沈香為了不讓母親餓著,就把飯給母親送到地獄,哪知每次路過獄門時都讓看門鬼給吃光了。
沈香想出了壹個辦法:用楓葉汁把糯米浸黑後煮成青精飯,看門鬼從沒吃過黑米飯,以為有毒便不敢再吃。從此,沈香的母親就是依靠這青精飯得以維持生命。沈香的孝心感動了上天,玉皇大帝便將三聖母釋放了。
五色糯米飯的來歷還另有壹個有趣的傳說,下面我為您介紹。
傳說三:特儂與猴子
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從小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很孝順母親,出門幹活也背著母親同去。並且隨身帶著母親最愛吃的糯米飯。
但是,山上的猴子會搶走糯米飯。當特儂想著怎樣不讓猴子搶走糯米飯時,無意中發現扯著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頓時靈機壹動,就做出了黑色的糯米飯。
從此,特儂和母親上山砍柴,都帶著黑色糯飯,也用不著擔心猴子把糯米飯搶走了。後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家家戶戶學做黑色糯米,後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飯,逐步演變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飯。它成為壯家人最愛吃的風味食品之壹。
五色糯米飯的做法
糯米飯的做法比較講究,因為有黑、紅、黃、白、紫五種顏色,所以人們也常叫“五色糯米飯”。
黑色糯米飯,即用楓葉及其嫩莖之皮,放在臼中搗爛,稍為風幹後浸入壹定量的水中,浸泡壹天壹夜後,把葉渣撈出濾凈,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鍋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黃染料,可用黃花汁(壯語叫“花邁”)、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塊莖提取。將黃花汁煮沸,或將梔子搗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黃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黃羌搗爛後與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黃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
紅染料、紫染料是用同壹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藍草(壯語叫gogyaemq)經水煮而成。葉片稍長,顏色稍深,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色。
提取四種液汁出來後,分別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等其上色後放入蒸籠中蒸約壹個鐘頭,便可蒸出黑、紅、黃、紫、白(糯米本色)五種顏色的糯米飯。
糯米飯好吃,但糯米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所以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所以不宜多吃,尤其是小朋友,吃糯米要。壹次吃上壹碗,既健康又暖身,足矣。
、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