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葉澄衷的創業經歷

葉澄衷的創業經歷

1840年,葉澄衷出生在鎮海莊市壹個貧困農民家中。他6歲喪父,9歲讀私塾僅半年,11歲就傭於莊市橫河堰榨油坊當牧童。14歲那年,他到上海謀生,在法租界壹家雜貨店當學徒。17歲租舢舨船在黃浦江中擺渡,並向外輪兜售吃食百雜。 19世紀中葉,葉澄衷善察商情,認為投資火柴市場必有大利,於是計劃創辦火柴廠。時逢旅日歸國僑胞、鎮海同鄉張阿來向葉氏主動提議創辦火柴廠事宜,並介紹他認識了其日本籍妻子。張妻當過火柴廠的職員,懂得火柴制造的技術流程。葉氏當面聽取了張阿來夫婦的提議。

光緒十六年(1890)葉澄衷出資5萬銀兩,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橋(今唐山路)創建了當時上海最大的燮昌自來火公司。工人800名,日產火柴36萬盒。其產品優良,勝過英商燧昌自來火局。燧昌廠因競爭失敗而倒閉。(《上海通誌》1825頁)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廠倒閉,想乘機而入,把大批日貨火柴傾銷上海,想壓倒燮昌廠,而葉氏就此降低每盒火柴價格,葉氏以漢口、蕪湖、宜昌、鎮海等地企業為依托,與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價,節節敗退。在溫州迫使日商火柴價降到每籮2角6分,幾乎虧本到無法再虧的地步。日商既無奈又佩服,稱葉澄衷是“生意精”。

葉澄衷莊市故居(清光緒十四年建造)

1896年,葉澄衷又集資42萬銀兩,委派同鄉宋煒臣去漢口創辦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廠。為此,葉氏特備信與奏折由宋煒臣稟報兩江總督張之洞。張之洞見報非常支持,並給予很多優惠條件。 1882年,葉澄衷向兩江總督李鴻章稟報,“稟請置造輪船,設立廣運局”,卻被李鴻章以“已有招商局,不必另樹壹幟”為由駁回。後來,李鴻章去直隸督辦北洋海軍,葉氏趁此重提輪船之事。

1889年,他集資20萬銀兩,興辦鴻安輪船公司。為了防備清政府幹涉,他不得不托庇外國勢力,掛靠英商和興洋行,並向英國政府註冊備案。

經過壹年的努力,第二年,鴻安輪船公司已有飛龍、飛馬、飛鯨、新汕頭等11艘輪船,凈噸位為7000余噸,約合總噸位11000到12000噸。公司先後開辟了長江上的申漢線,北方沿海的天津、煙臺、牛莊線,東南沿海的汕頭、淡水、基隆等地的海上航線。規模之大,僅次於英商的“太古”、“怡和”以及中國的招商局。

在鴻安輪船公司,葉氏始終是控股者。1904年以前,鴻安公司的股份壹直為華方七、英方三,而葉澄衷是其中最大的股東。 葉澄衷創辦的中國人第壹家洋行順記五金洋雜貨店,業務不僅在上海占領五金行業市場,而且還在天津、遼寧、煙臺、青島、寧波、漢口、廈門、福州等地擁有市場優勢。

同時,他關註上海火油市場,成為火油大亨。葉澄衷就以亞細亞公司為起端,把火油打入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場。

1870年,葉氏將可熾煤鐵號買下。並將可熾改為可熾順記。可熾順記成為上海最早進口煤和鐵的商號而大獲其利。

1894年,葉澄衷投入資金200萬兩銀洋,在上海開設中國最早最大蠶絲紡織廠——上海綸華繅絲廠。這家廠不但保護了江浙壹帶蠶農不受蠶商投機壓價之苦,而且對出口蠶絲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葉澄衷到了晚年還與嚴信厚、朱葆三等人創辦中國人自己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並擔任執行董事。這家銀行設在上海,對上海的寧波商人大開綠燈,提供了很多方便與優惠條件。 1871年,葉澄衷在上海壹次慈善會議上坦言:“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會後,他立即籌辦順記商務學堂。該學堂招收學生以小學畢業生為主,學期壹年,畢業後都由順記號錄用,實習後大多數分赴各地洋行工作。這是葉澄衷借鑒商務文化培育人才的第壹次實踐。

1875年,葉氏在上海創辦葉記商務學館,地址設在上海外灘金陵東路壹條弄堂內。

1898年仲夏,葉氏宣布擬辦壹所學校教化兒童,宣布撥銀10萬兩,並請樊時勛為籌建負責人,購張家浜地區土地18畝9分,每畝價200元左右。聘請樊時勛、陳祖烈、王予坊、曹予、烏詢夫、葉誌銘6人為校董。由余記工頭承包建築校舍,建造羅馬式兩層樓房***計42間,教室宿舍,膳廳兩層樓房26間,小養正裏平屋15間,並設置壹印書處。

1902年秋,劉校長出任安徽蕪湖觀察使,校長壹職由總教習蔡元培代理。後來由於學堂擴建,由葉澄衷之長子葉松卿出資10萬兩,不久又有葉澄衷的諸公子勉卿、子衡、又新、鐵卿等人出資***10萬兩。

1903年5月,蔡校長出走日本,由章壹山代理校長,其後白振民、蔣子帆、謝利恒等人先後擔任校長。1911年,上虞人曹慕管自日本留學歸國,被聘為校長,曹任職長達16年之久。

當學堂正式開學時,清政府督學部頒發匾額“啟蒙種德”以勉,系清光緒帝禦筆。又有“棫樸權輿”四字匾額,系喀刺沁王所贈。

葉氏還囑其子在莊市家鄉的崇正書院,捐銀洋5000元,還把全鄉17所私塾、學館、書院都改成西洋式學堂。

葉氏自思家貧,幼小失學,深感痛苦。於是和堂弟葉雨庵等人回鄉,與葉氏族人商討建立忠孝堂,葉氏義莊、葉氏義塾,議定的項目有:救濟署、收屍施棺處、牛痘局、救火會、葉氏義塾等,葉氏撥款3萬兩白銀,並指派其堂弟葉雨庵負責籌建。葉氏義塾建成,設在葉氏義莊之內,建有大禮堂、教室、辦公室、寢室、夥房等設施。首批招收葉氏子弟20名。後來這所義塾發展為中興學堂,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培育出了包玉剛、邵逸夫等壹大批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