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城鎮。它毗鄰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和貴州的範靜山,是貴州懷化、吉首和銅仁之間的唯壹通道。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的風景有機地結合了自然和人文特色,透視後的厚重感可能是其吸引八方遊客的魅力本質。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為中國最美城鎮之壹的“鳳凰古城”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這顆“湘西明珠”真的很“小”,小到城市中只有壹條像樣的東西向街道,但它是壹條綠色走廊。
古城的起源
據傳說,天方國(古印度)的天鳥“鳳凰”活到500歲後自焚。從灰燼中復活,美味異常,永遠不會再死。這只鳥就是鳳凰,中國的鳥中之王。鳳凰城西南有壹座山,形似展翅飛翔的鳳凰,故名。
歷史鳳凰縣自古以來壹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區。明代設五寨長官司,清鳳凰堂,以中國鳳凰山命名。1913變更為鳳凰縣。2001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別批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春秋戰國時期,鳳凰為“五溪苗地”,屬楚國疆域。根據對該縣出土文物的考證,當時中國文化已經影響了這裏。秦統壹全國,全國分為36個郡,鳳凰當時是貴州中部的壹個郡。
漢高祖五年,黔中縣為武陵縣。因此,鳳凰在西漢和東漢時期是辰陽郡的土地,屬於武陵郡。
三國時期,鳳凰先屬辰陽郡和武陵郡,後歸蜀。劉備戰敗後,吳國占領了他的土地,鳳凰仍然屬於武陵郡。
西晉時,鳳凰屬槁城縣,隸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武陵縣。
南北朝時期,鳳凰壹直屬於武陵縣。
隋朝統壹全國,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於辰溪縣,隸屬沅陵縣。
唐初屬金州,唐高祖武德三年,設在麻陽縣,鳳凰屬麻陽縣。唐以後,拱懸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未央縣,在縣址設黃寺橋,即今黃寺橋古城。固陽縣隸屬於錦州廬陽縣。
宋太宗七年,未央縣改為趙宇縣。宋神宗熙寧八年,撤銷趙宇縣,恢復麻陽縣,未央劃歸麻陽縣。
元朝設立五寨司,隸屬於泗州平定司。這是在土司政權時期,當時這個縣的少數民族統治人物掌權,五寨師就設在今天的鳳凰縣。
明代采用元制,五寨龍案和扁擔平龍案是由保靖宣慰司管轄的兩起案件。明朝永樂三年,對店子坪主任的訴訟仍由保靖宣慰司管轄。龍三年,鳳凰營在鳳凰山建立。
清順治三年,為了鎮壓苗族,清朝采取了壹系列軍事和政治措施,在五寨師設立了鎮杖協副司令。清康熙三年,為陳垣、永靖治。康熙三十九年,園洲鎮連長遷五寨司城,正安副司令在園洲解任。康熙四十三年,苗族改文化,斷土司,在本縣設鳳凰營,在鳳凰山原鳳凰營設判官。潼關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當道,形成了水土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陳被設置為道駐軍。乾隆元年改園洲為府兵,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堂,升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隸屬湖南外交部。
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1912元旦,鳳凰城光復。
民國二年九月,鳳凰堂廢棄重建為鳳凰縣,至今仍是湘西的軍政統治中心。
1949年鳳凰縣解放,原屬沅陵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至今。
建設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歷經300年滄桑,它古老的容顏依然存在。現在東門和北門古城建築還在。這座城市的青石街道、沿河的木制高蹺以及朝陽宮、天王殿、大成殿和萬壽宮等建築都具有古城的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淺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砂巖砌成的城墻矗立在岸邊,南華山上排列著古塔。這些塔樓仍然是清朝時期生銹的鐵門,妳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的雄偉外觀。北門處有壹座狹窄的木橋橫跨在寬闊的河上,用石頭作為橋墩。兩人都要側身通過。這曾經是出城的唯壹通道。
風味美食
湘西鳳凰姜糖、鳳凰血鴨、酸湯煮豆腐、加繆酸魚、加繆烤菜、農家豆腐、酸辣炒香菇、湘西糍粑、湘西臘肉、鳳凰酸蘿蔔和隔年熏臘肉炒蕨菜。
工藝品
這裏的織錦、蠟染、紮染和銀飾工藝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可分為兩大流派:壹是土家蠟染印花布;壹種是苗族蠟染土布。土家蠟染印花講究純粹的配色和構圖,形成的布料色彩艷麗,具有獨特而純粹的藝術風格和熱色突出的工藝特點;苗族蠟染土布講究純染,不講究華麗的雕刻,給人壹種自然、純凈的藝術感,其突出的工藝特點是顏色涼爽。
紮染可以被稱為蠟染的姊妹藝術,但其特殊的工藝性能在手工紮染生產中得到了凸顯。用白色細繩將帶有不同形象的圖案、鳥、蟲和魚綁在純白色光滑的布上,放入準備好的藍色能量溶液中浸泡和烹飪,並放在通風透光的地方晾幹細繩,然後生動的圖像就會出現在妳的眼前。最後做壹些防止腳脫落的技術處理,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織錦主要體現土家風格,手工編織,做工精細;它比紮染和蠟染需要更長的時間。
古城區銀飾眾多,工藝精湛,款式多樣。這裏的銀飾分為舊銀和新銀。老銀是從民間收集來的,無論是做工還是設計都有很強的民間特色。壹般這裏以苗族銀飾為主,這樣的銀器比較貴。新銀,現代加工和設計,都有標準的銀含量,價格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不同。
還有壹些民間工藝美術,如民間剪紙、編織彩帶等。
旅遊禁忌
1.不要帶著打開的雨傘進入別人的家。
2.不要踩別人的門階。
去別人家做客時,男女不能待在同壹個房間。
4.拜訪苗家時,不要踩別人的三腳架,也不要坐在正殿(朝神龕的方向)。
盡量不要和苗寨的已婚婦女交朋友。
6.不要在苗寨和土家寨隨便吹口哨(召喚鬼魂)。
景點介紹
沱江漂流
沱江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它沿著城墻緩緩流淌,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古城兒女。坐在吳鵬船上,聽著歌手的歌,看著兩岸具有百年歷史的土家族吊腳樓,它有著獨特的魅力。順流而下,穿過虹橋,壹幅江南水鄉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萬壽宮、萬明塔和多翠樓...壹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慢慢產生。
沱江南岸是古城墻,由紫砂和石頭砌成,典雅雄偉。城墻的東面和北面有兩座城樓,歷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清澈,城墻附近的河水很淺,水流悠閑而平緩。妳可以看到在輕柔的海浪中搖曳的水草,它可以支撐壹根長桿。沿著沱江而建的吊腳樓在東門虹橋附近,在北門跳巖附近,用細細的腳孤獨地站在沱江中,像壹幅永遠不會回來的風景。
東門塔
東門樓位於城東,緊鄰沱江,古稱“升橫門”,是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壹。
東門塔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城門的下半部分由紫色砂巖制成,上半部分由古磚制成。大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形拱門。兩扇大門都用鐵皮包裹,並用圓頭釘釘牢,堅固結實。所有的城墻都是用紅砂巖建造的,鉆孔精細,規格壹致。這堵墻有0.8米厚。下部內外兩側用砂巖和石灰漿築成,中間用礫石粘土填充,逐層壓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變成了由石灰、鵝卵石和黃土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厚約0.33米,上面覆蓋著紅色的砂石。
塔高11米,門上方有8個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上翹,精巧壯觀。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原名沈月環,中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翻譯,如《邊城》和《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壹生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文學瑰寶,也為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故居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它是壹座木制的四合院建築,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兩院,共有10個房間。沈先生於1902年2月28日出生在這裏,並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病逝於北京,葬於骨灰堂。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興街的壹條小巷裏,故居以東200米處就是美麗的沱江。故居是壹座南方古木瓦結構的四合院,比較矮但精致。故居現存的四間房屋基本保持原貌,充滿苗族情調。故居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在這裏出生,在這裏度過童年。由於他天生的聰明才智,他被稱為“湖南神童”。他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秀才,後來成為翰林。1913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壹任民選總理,不久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而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事業和教育事業,於1920創辦了著名的香山幼兒園。1937 65438+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去世,享年68歲。當時,人們說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1836)。它是壹座兩層的木制四合院,占地770平方米。它由大門、舞臺、大廳、畫廊和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單檐歇山頂,檐上飾如意鬥拱,高度16米。四柱雕有龍鳳。舞臺是穿鬥式的,正廳是擡梁式的。整個建築工藝精湛,富有民族特色,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位於縣城東北古城墻邊。清道光十六年(1836),太子少保、郭、正安節度使楊芳捐資修建。宗祠由大門、戲臺、亭、廊、正殿和廂房組成。它是壹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臺單檐歇山頂,鬥形結構,高16米,寬7米,深8米。屋檐下有玉拱門,柱子上雕刻著龍鳳。正殿為提梁式建築,山墻為貓背拱,分為三間:壹明壹暗。兩邊都有翅膀。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制作精美。窗、門、檐飾全部鏤空雕花,整個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長城
華南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它起於與銅仁接壤的亭子關,止於吉首的喜鵲營,全長382英裏。它被稱為“苗疆萬裏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宏大的古建築之壹。
南長城沿著城墻每隔三、五英裏就有邊境大門、營地和檢查站,以防止苗族人民起義。如亭子關、武朝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條線上仍隱約可見碉堡、堡壘和邊墻。它分隔了湘西的北部和南部苗族地區,北部是“外國人”的“居住邊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穴”,從而禁止了苗族和漢族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南長城是真實的歷史文化遺存,它展現了壹個朝代的特點,蘊含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現象,框定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時期邊遠少數民族征服和統治的生動史料。
黃寺橋古城
黃寺橋古城位於縣城以西24公裏處,古稱未央城。它建於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朝廷在此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袁永敬軍事預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這裏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族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所說的這場起義是清朝的壹場戰爭,清朝從此走向了滅亡。黃寺橋古城是南長城的壹部分,是苗漢鬥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區的西部朝東,是壹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墻所用的石料均為石灰巖青石,最大的重約2000斤,最小的為1000斤。石頭表面光滑,工藝精湛。
城墻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墻高5.6米,厚2.9米。墻上的走道寬2.4米,可用於賽馬。有300個大大小小的箭樁,分別向東西南北開放。1983 10黃寺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梁洞
位於縣城以北四公裏處的七良洞是壹個典型的碳酸鹽巖洞穴,以“奇、美、闊、幽”四大特點而聞名。洞長6000多米,分為古戰場、畫廊、樂園、龍宮、銀河五大景區。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相連。它集奇石、美石、流泉、瀑布於壹穴,由各種石筍、石柱、鐘乳石組成,構成了壹幅壯麗的畫卷。
壹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光線打在巖壁上,皺紋倒映在水中,如夢如幻。
洞內石筍、石幔和石花上的七彩霓虹燈,營造出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山洞裏有壹個大廳,據說是苗族人聚集的地方。大廳裏立著壹塊有小洞的石頭,對著小洞“嗚嗚”地吹。整個大廳將回蕩著低沈的喇叭聲,這是苗族人當年發送命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