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壹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壹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壹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壹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壹種歷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壹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壹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壹。壹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壹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壹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壹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壹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壹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壹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壹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壹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壹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壹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壹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壹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壹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壹人舞,大獅由雙人舞,壹人站立舞獅頭,壹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壹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沈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編輯本段]○元宵的傳說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壹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壹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壹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壹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壹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壹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壹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妳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壹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壹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壹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壹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編輯本段]○元宵的詩詞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註:珍品這裏指元宵)
折桂令 元宵
(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裏,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壹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元宵 燈謎
清明前夕(打傳統節日壹)----元宵
閑話元宵(卷簾格,打雜誌壹)----夜聊
元宵前後(打柔石小說壹)----二月
[編輯本段]○元宵的吃、作
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壹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元宵(rice glue ball)即“湯圓”,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圓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於茲補。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裏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壹,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 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裏外易熟,軟滑可口。 開水下。鍋內水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內硬不好吃。 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開壹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後,再煮壹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
■元宵的制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壹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壹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異。南方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餡兒捏成均勻的球,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籮筐裏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大小不壹,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具體介紹壹下:
肉湯圓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制成面粉。
2.在鍋中倒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酒、姜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涼後,加入適量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裏冷凍,切小塊為餡心。
4.將面粉加入適量冰水揉和,取壹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酪湯圓
原料:幹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面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將江米面放入簸箕裏。湯圓餡放在漏勺裏,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圓餡沾滿江米面,連續3次,即成湯圓。下入鍋內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凈,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核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壹遍,成為細漿。
5.凈勺放開水,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核桃仁漿下入,攪勻成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圓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瓣,擠出汁。
3.水煮沸時,倒入湯圓,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復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註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漿糊,倒在壹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壹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面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面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壹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於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元宵除了煮食外,還有多種食法: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於茲補。
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將“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裏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油炸“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在油鍋裏突然炸裂濺傷人的現象。如在“元宵”下鍋前用針在“元宵”上紮兩個小針眼,即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裏糯。
拔絲“元宵” 將“元宵”炸好備用。用食油滑鍋底,放入白糖和適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當糖稀冒大泡呈黃色時,放入炸好的“元宵”,與糖稀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宛如金珠纏絲,別有情趣。
穿衣“元宵” 將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鍋中,再倒入炸好的“元宵”,滾粘均勻,出鍋上盤,逐個擺開,互不粘連,冷食、熱食皆宜。
蒸“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了壹層油的恣盤或金屬盤裏,入鍋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有底油的金屬盤內,連盤放進烤箱,烤至色呈金黃、熟透,取出裝盤,以綿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
[編輯本段]○其他新奇的元宵品種
雪中送炭
所謂雪,就是湯圓雪白的外層,而炭則是內層的炭燒朱古力餡,湯圓味道較濃,所以就配壹個清新的玫瑰花湯底,喝壹口湯,吃壹口湯圓,就是最佳的吃法哦。
玫瑰椰露湯圓
玫瑰椰露湯圓單看外型已夠賞心悅目的咯,吃壹口,更有雙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覺哦,椰汁、鮮奶再加上玫瑰花的芬芳,清潤而暖和,再加上同樣有美顏作用的芝麻湯圓,最適合女孩子品嘗咯~~~
香蕉奶皇湯圓
奶皇湯圓最叫人難忘之處就是外層夠薄夠幹身,湯圓皮軟糯但是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麥提莎、榴及燕窩等口味,這次則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香蕉做餡,蕉味濃郁,軟綿綿的口感並不比壹向好賣的芒果遜色哦~~~
桂花南瓜湯圓
南瓜湯圓通常以南瓜做皮,這個則以南瓜做餡,外層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覺。湯圓放於桂花糖水內,外香內甜,保證這個元宵節會甜蜜蜜的哦~~~
心湯圓
心湯圓可說是層次感最豐富的湯圓,是雲南人過年必吃的早點,餡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曬幹的雲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湯底,用雲南野生玫瑰,曬幹後加入片糖和黃酒放入山洞內發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醬保存起來。吃發時後最好將湯圓切開,讓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帶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湯融為壹體,幾種香味同時向味蕾沖擊,實在非比尋常啊~~
三色湯圓
三色湯圓是用草莓啊,胡蘿蔔汁啊還有就是綠茶啊放到湯圓皮或者湯圓陷兒裏做成的。紅蘿蔔汁相思湯圓,搭配著杏仁汁、綠豆沙等各種糖水來吃,非常的受大家歡迎哦。
[編輯本段]○元宵的禁忌
熱量: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熱量很高,對於體重過重或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對於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病發生的可能。 四顆芝麻元宵的熱量相當於壹碗飯的熱量,而無餡小湯圓大約四十顆才等於壹碗飯的熱量,因此可以吃無餡湯圓減少熱量攝取,或是以快步走壹小時等運動方式消耗這些熱量。
外皮:無論北方元宵或南方湯圓,其外皮均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湯圓的時候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礙。
餡:元宵餡種類繁多,甜的、鹹的應有盡有。
無論甜、鹹餡,其中油脂含量均很高,為求美味,常會使用豬油。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會加重腎臟病患者病情,應特別註意。
湯甜餡元宵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裏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甜湯可以桂圓紅棗湯或桂圓姜湯取代,除了可減少糖分外,也有補身驅寒的功效。
鹹湯圓則可放小蝦米及蔬菜,多壹些鈣質及纖維質的補充。但需註意的是,湯中不要再放太多的油脂或調味料。
■不宜食元宵的群體:
糖尿病患者:元宵含糖量較高,患者若貪圖口福,可使血糖急劇升高,不僅會加重病情,還能誘發酮癥酸中毒。
潰瘍病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元宵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急性胃腸炎患者患者:胃腸道正處於充血、水腫狀態,病人應吃米湯、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元宵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高燒患者:發熱時患者的胃腸道處於相對抑制狀態,因此應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患者:這些病人食用元宵有加重病情的危險,因此少吃為宜。
久病初愈者此時患者:食欲雖有好轉,但消化功能仍然較弱,過量食用元宵不利於康復。
年老體弱者:這些人消化功能減退,牙齒脫落,特別是老人吞咽反射比較遲鈍,可能會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元宵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嬰幼兒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咽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因此吃元宵時不能整個地吃,要分成四分之壹吃,吃完壹口再吃第二口。壹定要細嚼慢咽,以防不測。